丁晓 苗丽霞
摘 要:本文以语义范畴的转化为切入点,用三类语义范畴的转化,分析英语中歧义的产生,并对歧义的消除做简要的思考。语义范畴的划分多样,本文主要针对一般语义范畴和特殊语义范畴的转化、内在语义范畴和外在语义范畴的转化以及抽象语义范畴和具体语义范畴的转化对歧义进行研究,旨在揭示语境在语义范畴转化和歧义消除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义范畴 转化 歧义
一、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对歧义的定义为:(语言文字)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意义,有两种或几种可能的解释。简言之,歧义就是句子或短语能够产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理解。产生歧义的原因有很多:有音位引发的歧义,包括语调歧义、重音歧义等;有语义引发的歧义,包括语义范畴转化引发的歧义、语义关系引发的歧义;语法歧义,包括各类词的歧义和句法结构歧义;还有语用歧义等(秦洪林、贾德林,1990)。本研究以语义范畴转化为视角,对英语中的歧义现象进行探讨。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义范畴的研究越来越多,如语义格、时间范畴、空间范畴、比较范畴、选择范畴、递进范畴、工具范畴等,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关于这些研究,大多都是从意义入手,寻找形式与意义相互验证、整齐完备的语义范畴。关于语义范畴的这些分类都较为抽象,本研究将从较为具体的范畴划分方面入手,对其产生的歧义进行探析。
二、语义范畴转化
英语中常见的语义范畴包括:一般特殊([+general]/[+specific])、具体抽象([+concrete]/[abstract])、动态静态([+dynamic]/[+static])、褒貶([+commendatory]/[+derogatory])等(邱述德,1998)。语义范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从而改变词义。如,“foot”的特殊语义范畴是“脚”,转化为一般语义范畴是指“任何在形态上或位置上与脚相似的东西”,再转化为特殊语义范畴时可表示“桌脚”“山脚”“墙脚”等。“way”的具体语义范畴是“道路”,转化为抽象语义范畴是“方法”。“smug”归属褒义语义范畴是“体面的”,归属贬义语义范畴是“自满的”。
多种语义范畴转化也可以同时进行,即一个词可以同时进行几种范畴的转化,如“cut”的意思由“切割”到“减少”,这既是由具体语义范畴到抽象语义范畴的转化,也是由一般语义范畴到特殊语义范畴的转化。语义范畴要实现转化,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词的搭配、语境等),当条件不够充分时,词的语义范畴归属问题就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引发歧义。
(一)一般/特殊语义范畴转化引起的歧义
一般和特殊是两个最基本的语义范畴。当词义归属于一般范畴时,其内涵往往较少,外延较宽;当词义归属特殊范畴时,则恰恰相反。但是一般范畴与特殊范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1)Ah,you are the young woman coming look after my birds?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by T.Hardy)
a. 啊,你这位年轻的女人是来照管我的鸡的吗?
b. 啊,你这位年轻的女人是来照管我的鸟的吗?
在例(1)中,若只看这一句英文一般会理解成b句的意思,认为“bird”就是“鸟”(一般义)的意思,但若是根据此英文所在的上下文语境,便会知道“bird”在这里是“鸡”(特殊义)的意思,所以a句的翻译是正确的。在例(1)中,“bird”一词便从一般范畴转化到特殊范畴,这样的词,孤立地看,容易引起歧义,但放入一定的语境中后不但没有问题,还会让语句显得亲切自然、生动活泼。
(2)The walkers arms which bend at the elbows move vigorously while he is walking.
a.那走路的人在走路时,两个手臂在肘部弯曲,用力摆动。
b.竞走时,竞走者的小臂上屈,用力摆动。
邱述德(1998)指出,作为一般词时,“walk”和“walker”的意思分别为“步行、走路”和“步行人、走路人”,转化为特殊义时,是“竞走”和“竞走者”的意思。由于这两个词的语义范畴不同,例(2)的a描写的是正常情况下人走路时的姿势,属一般语义范畴,b句是在解说竞走的姿势,属特殊语义范畴。在逻辑上,“walk”由一般语义a转化为特殊语义b,体现了简单概念(简单种概念+属差)向复杂概念(复杂种概念+属差)的过渡转化,即:
a:walk = move + along on foot(步行)
简单种概念 属差
b:walk= + move along on foot
复杂种概念
with the heel of one foot touching the
属差
ground before the toes
在a句中,“walk”一词的简单种概念和属差都体现了出来,即为“走路”之意;而在b句中,“walk”一词体现出了复杂种概念及属差。从此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词属于不同范畴时,有不同的意思;一个词属于不同范畴时,其种概念和属差也不相同。
很多词都具有一般语义范畴和特殊语义范畴,要将词的意思放入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要进行考察,否则会引起句子的歧义。如例(1)和例(2),要将“bird”和“walk”这两个词放入更大的语言环境中去考察,才不会弄错词的语义范畴。
(二)内在/外在语义范畴转化引起的歧义
形容词在形容某一事物时,有表示该事物的内在特征与外在特征之分。所谓内在特征是形容词直接指示中心词的固有属性;外在特征则间接地修饰中心词(邱述德,1998)。例如,“a wooden desk(木制课桌)”是指课桌由木头这种材料做成;而“a wooden man(一个呆板的人)”,是形容这个人做事呆板而不是“木头人”,“wooden”在这里具有间接性。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wooden”这个词在修饰课桌时表示的是课桌的内在特征,即用的是该词的内在语义范畴;而在修饰人时表示的是人的内在特征,即用的是该词的外在语义范畴。
理解形容词的内在语义范畴与外在语义范畴,对于我们理解语句具有很大的帮助。在有些语句中形容词可以理解为内在语义范畴,也可理解为外在语义范畴,也就是说,其内在语义范畴和外在语义范畴可以相互转化。如:
(3)She is a beautiful singer.
a.她是一位长得漂亮的歌唱家。
b.她是一位演唱优美的歌唱家。
a句中的“长得漂亮”是“beautiful”的内在意义,直接修饰她的固有特征;b句中的“演唱优美”是“beautiful”的外在意义,间接性地修饰“她”。孤立地看“beautiful”这个词,其外在意义无法确定,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被修饰词的压制下,“beautiful”这个词才具有了确定的外在意义。
(4)He is an old friend of mine.
a.他是我的一位年纪大的朋友。
b.他是我的一位老朋友。
a句中使用的是“old”的内在意义,表示“年纪大”,可以进一步转化为“a friend who is old”;b 句中使用的是“old”的外在意义,表示“相处时间很长”,但不可以转化为“a friend who is old”。这说明某些形容词修饰名词,若使用的是形容词的内在意义,可以转化成带有该形容词的名词从句;若使用的是形容词的外在意义,则不可以转化成带有该形容词的名词从句。
词的内在语义范畴和外在语义范畴也要根据词所在的语言环境进行灵活的转化,否则会引起句子的歧义,进而导致理解上的偏差。
(三)抽象/具体语义范畴转化引起的歧义
抽象语义范畴与具体语义范畴容易相互转化并产生歧义。下面通过一些词的意思来总结转化的规律。如:
run :跑步→组织 throne:宝座→王位
see:看见→领会 Oxford:牛津城→牛津大学
lash:鞭打→抨击、讽刺 lighthouse:灯塔→光明
jump:跳→突然改变 theater:剧院→戏剧事业
grasp:抓住→领会、掌握 book:书籍→知识
左边的词,都是动词,都具有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右边的词都是名词,也都具有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所以抽象语义范畴和具体语义范畴转化通常在两类词之间进行:具体动作→抽象行为、具体事物→抽象概念(邱述德,1998)。下面来看具体语义范畴与抽象语义范畴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5)I felt myself.
a.我摸了自己。
b.我感觉正常。
这是具体动作到抽象行为的转化,a句中将“felt”翻译成“摸”,采用的是其具体意义,b句中将“felt”翻译成“感觉”,采用的是其抽象意义。这两种翻译都可行,所以若只是单独看例(5),便会引起歧义。例(5)之所以会引起歧义,是因为“felt”这个词同时具有具体意义和抽象意义。
(6)She devoted herself to the theater.
a.她献身于这家剧院。
b.她献身于戏剧事业。
这是具体事物到抽象概念的转化,a句中采用的是“theater”的具体意义“剧院”;b句中采用的是“theater”的抽象意义“戏剧事业”。同理,若只看例(6)便会引起歧义。
抽象语义范畴和具体语义范畴的转化也要在更大范围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才能消除对单个词和句子理解所产生的歧义。
三、歧义的消除
歧义的存在不利于人们理解语句的真正含义,歧义消除后便可使交流更加顺畅,理解问题更加准确快速。语义范畴转化的完成取决于词的使用条件,当条件不充分时,词的语义范畴就很难确定,从而引发歧义。歧义消除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可供参考:
将带有歧义的语句放入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也就是放入所谓的语言语境中进行理解(邹韶华、马彪,2007)。如例(1)中“bird”一词,孤立地看指的是“鸟”,但放入小说的上下文语境中就会理解成“鸡”。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当条件不充分时,词的语义范畴很难确定,从而引发歧义。邱述德(1998)指出歧义实际上往往都带有倾向性:首先,如果中心词有对应的同根动词或同根抽象名词,如“smoker→smoke、lawyer→law、friend→friendship”则优先考虑外在意义,即b义。因此,根据这条规律,在“He is a firm friend”中,因为“friend”有其同根抽象名词“friendship”,所以应该取“firm”的外在意义“坚定的”。
有时歧义的倾向性还和重音、语调等有关(邹韶华、马彪,2008)。这是在对汉语的歧义倾向性研究中的观点,但也可以拿来用在英语歧义的倾向性上面。如例(4)“He is an old friend of mine.”若将“friend”重读,强调的是“友谊的长久”;若将“old”重读,则强调的是“年纪大”。因此,利用重音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歧义。
四、结语
本文从语义范畴转化角度出发,分析了三种不同的语义范畴转化,即一般语义范畴和特殊语义范畴转化、内在语义范畴和外在语义范畴转化以及具体语义范畴和抽象语义范畴转化,并通过其转化对歧义的产生进行了探讨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对歧义的消除进行了思考。实际上,歧义的倾向性研究也是属于消除歧义方法的一种,因为从歧义的倾向性中能够知道哪种意义被采取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本文只涉及到三种不同的语义范畴转化,还有很多类没有涉及到,如动态语义范畴与静态语义范畴之间的转化、有生命语义范畴与无生命语义范畴转化、褒义语义范畴与贬义语义范畴之间的转化等。文中的例句较少,应当找到更多的恰当例句来证明所要陈述的观点。当然,关于此话题的研究并没有结束,还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如文中提到的形容词修饰名词转化为带有该形容词的名词从句,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时才会成立?歧义的倾向性是如何进行的?英语歧义和汉语歧义产生方式是一样的吗?若以英语歧义为中心来寻找其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有没有规律可循,或者说有没有固定的句法模式?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陆谷孙等.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秦洪林,贾德林.英语歧义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3]邱述德.英语歧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5]邹韶华,马彪.歧义的倾向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丁晓 苗丽霞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