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暗示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运用

2013-04-29 00:44赵晶赵义泉
课外语文·下 2013年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言语心理

赵晶 赵义泉

【摘要】心理暗示是人与人交流、沟通的一种有效的渠道和途径,也是自我心理调适的有效方法。本文通过心理暗示的定义以及心理暗示的分类,阐述了心理暗示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探讨了利用心理暗示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教育;心理暗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随着社会改革的进程,社会多元化的特征也在校园中显现,反映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使本就复杂的工作更加困难。如果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暗示的相关理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将会使学生工作事半功倍。

一、暗示的含义

心理暗示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心理学大词典》上是这样来定义心理暗示的:心理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及其他各项竞争的压力不断增强,青年学生比较容易受到各种消极心理暗示的影响,所以,帮助他们全面地认识心理暗示,积极运用好心理暗示,无疑应引起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

二、暗示的种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心理暗示分为以下几类:

(一)直接暗示与间接暗示

直接暗示是有意识地直截了当地发出信息,使受暗示者迅速地不加考虑地接受,以达到预期的反应为目的。间接暗示是暗示者发出比较含蓄的刺激信息,既不显露意图,也不表明动机,而是让人从暗示的内容去理解,从而接受其暗示。这种暗示委婉自然,容易被人接受,产生的体验也比较深刻。

(二)言语暗示和非言语暗示

言语暗示指的是通过言语方式来影响暗示对象。比如,医生对患者疾病做解释说明,使其感到症状好转,就是一种言语暗示。非言语暗示指的是通过非言语方式来影响暗示对象,比如说眼神、面部表情、身体动作等方法。

(三)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

受到暗示使人增加力量、勇气和信心的就是积极暗示,反之则是消极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三、影响暗示效果的因素

心理暗示的效果,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暗示者的身份

要充分发挥心理暗示的作用,暗示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暗示信息一旦被打上权威的烙印,就容易引起崇拜者的敏感反应,从而有利于增强暗示信息的穿透力和有效性。因此,高校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暗示时取得成效。

(二)受暗示者的知识和经验

越是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越容易接受欺骗性的暗示,而知识和经验越多的人则不容易接受欺骗性的暗示。

(三)受暗示者的年龄和性别

受暗示性的高低会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易接受某些暗示。

(四)受暗示者的人格和心境

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敏感、多疑的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如果身心疲惫或者处于困难环境下、处于应激状态时,渴望得到重负之下的释放,所以比较容易接受暗示。

(五)暗示双方的关系

受暗示者如果尊重、信任暗示者,并且与暗示者关系和谐融洽,受暗示者就容易接受暗示,而不会引起心理抗拒。

(六)受暗示者的知识水平

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时代,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各种信息,同时,对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存在不确定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运用心理暗示来开展工作时,有时需顺其自然,有时需精心设计;有时要直截了当,有时则需要间接婉转。

四、心理暗示的应用

(一)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指的是教师使用间接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教师的语言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进而使学生朝向好的方向发展。优秀的高校教师更应该运用好语言的暗示作用,委婉含蓄地表达要求,不失时机鼓励都可以利用语言暗示来传达。

(二)行为暗示

行为暗示指的是通过行为把教师的意图表达出来。教师的行为是学生最好的榜样,每天都要呈现在学生面前,他们接受这种行为暗示,总是无条件的,教师的行为对学生的暗示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所以,为了给学生做出好的榜样,使学生获得积极的影响,高校教师应该对自己严格要求,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尽量给学生做出正面暗示。

(三)人格暗示

教师的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都对学生有着明显的引导作用,尤其是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对于大学生更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因此,高校教师要做到自己的行为举止文明礼貌,不断提升个人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塑造人格魅力,以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暗示教育。

综上所述,心理暗示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随时都会受到不同的暗示。所以说,心理暗示也能成为一种有利于教育的方法,高校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业务素养,善于运用心理暗示,将暗示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郭念峰.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 江立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台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3] 杜志敏. 心理素质与综合能力训练教程[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4] 聂振伟. 高职心理健康阳光教育学生用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刘婷婷)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言语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心理感受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