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传杰 魏长富 张朝满
【摘要】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课题。从操作层面看: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上课是备课方案的具体实施,是备课方案的有效落实。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下,语文教师备课要关注些什么呢?备课要内化文本,注重多元解读;备课要明白编者意图,把握训练点;备课要定位情感基调,净化学生心灵;备课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备课要精心预设,选准切入点。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既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课题。在第一轮课改中,教师的教学思想空前活跃,教学方法也日新月异,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效率也在稳步提高。但也有教师在课前没有内化文本,凭经验上课,依直觉行事,照本宣科,空耗了时间,既耽误了学生,课堂教学又不尽人意,效率低下。
怎样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语文建设》和《语言文字报》杂志联合全国14省市32所学校发布的《聚龙宣言》,响亮地喊出了“语文教学必须求真务实”,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装、不演、不做作”,学生在课堂上要“真读、真说、真对话”。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也深有同感。虽然影响小语课堂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单从操作的层面看,教师的“备课”是最重要的因素。贾志敏老师在《语文课堂拒绝表演》一文中指出:“老师上好一堂课的功夫要下在上课之前。”因为备课是上课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上课是备课方案的具体实施,是备课方案的有效落实。那么,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推动下,语文教师备课要关注些什么呢?
一、备课要内化文本,注重多元解读
内化文本,即深入解读文本,是语文备课的初始步骤,也是语文备课的核心内容,更是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出现偏差或者谬误,对文本的理解不深刻、不透彻,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教学就难以有序进行,教学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内化文本,即教师要把握文本的特点,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注重多元解读。即文本的情节安排、结构特点、语言风格等。因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经典作品,其内涵往往是多元的。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要以为小学课文简单,主题一目了然,没有多少内涵。其实,许多课文内涵并不简单,值得反复回味。例如《田忌赛马》,其内涵我们可以从孙膑的角度解读: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可以从田忌的角度解读:要虚心听取意见,善于总结经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可以从齐威王的角度解读: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还可以从现实的角度解读:我们可以对第二场比赛重新认识,因为这是违反比赛规则的,是不公平的竞争。课文前面不是明明写着“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吗?对文本内涵的把握,我们可以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进行,但不能远离文本,随意曲解。如有教师在教学《南辕北辙》时,引导学生肯定“南辕北辙”的行为,称赞赶车人有自主精神,敢于大胆实践和创新,这显然是违背文章主题,远离文本的。
二、备课要明白编者意图,把握训练点
备课时多数教师侧重于作者的写作意图,比较忽视编者意图。我们应该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所体现的是思想内容方面的,而编者意图呢,除了思想内容外,更多更主要的还是运用语言的能力等基础知识方面的要素,同时也还体现了文本之间、单元之间的联系,知识点的分布等等,因此明白了编者意图,方能正确把握教学的训练点。语文出版社的唐飞老师在《语文课要真教语文》一文中指出,“真备语文” 应做到三点:第一,教师要“读通”、“读熟”课文,要做到“烂熟于心”;第二,教师还要“读懂课文”。课堂阅读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第三,教师备课时还要熟悉班级学生的“学情”,“根据学情确定教学目标和重点。”他还说:“课堂教学由于教学对象、时代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往往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可谓瞬息万变。这便要求教师要不断进行修改,适时调整自己的备课。”
三、备课要定位情感基调,净化学生心灵
教材中的许多课文,不论是写人的、记事的,还是绘景的,都渗透着浓浓的感情。但是,感情的基调是非常丰富的,正如歌曲的调子是多种多样的一样。有的深沉,有的热烈,有的悲怆,有的凄惨,有的粗犷,有的细腻……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有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才能让学生披文入情,深入其中。毫不夸张地说,调定准了,就能增强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高效地达成目标,反之则事倍功半。例如《再见了,亲人》是一篇情感丰富的课文,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当大家要分手的时候,难舍难分,这种感情应是崇高的,情感的基调应是“依恋的”。而某教师在教学时却让学生表演,像小话剧一样。志愿军和小金花一组,志愿军和大娘一组……一节课热热闹闹,嘻嘻哈哈,把这么好的一个作品全破坏了,学生还能受到什么情感熏陶?其教学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四、备课要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兴奋点
了解学生也是教师备课的核心内容,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备课才有针对性,教学时也才能对症下药。反之,不了解学生的教学肯定是盲目的,效率肯定也是低下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注重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特点,他不是也提出了要“因材施教”吗?
今天实施的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但不管怎么说,教学总是师生在课堂中的活动。教师只有充分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家庭背景,现有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如志趣、爱好、性格)等等,了解了学生,也才能备出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课。在课堂上,教师也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真正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真正实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因为教师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结构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课堂上的开课、讲解、提问、质疑、应变等诸多技巧,无不有赖于对学生的研究、了解。
五、备课要精心预设,选准切入点
豪不夸张地说,课前预设十分重要,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质量。那么,怎样进行课前预设呢?简单地说就是要紧扣文本和学生实际。
(一)要善于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参考资料,借鉴他人成功的设计,可以给我们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无疑是课前预设的一条捷径。但不能把参考资料当成金科玉律,把他人的设计当成经典照搬。因为教师的教学特点各不相同,学情班情也各不相同,因此对参考资料,对他人的设计,我们要以鉴别和挑剔的眼光学会筛选,筛选出最适合自己教学也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设计,不做参考的奴隶,不对他人的设计盲从,应该创造性地吸收,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二)要选准切入点
朱华贤老师在《容易被忽视或曲解的若干备课要素》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师的备课,除了要自己内化文本外,还肩负着一个特殊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消化文本。如何迅速有效地引领学生融入文本呢?那就是教师在备课时,要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努力寻找一个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贯串全文的最佳切入点。如《劳动的开端》,这是一篇比较长的课文,有教师抓住最后一句“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以“哪几方面表现出了艰难”为切入点,要学生围绕“艰难”来学习课文,这无疑是非常恰当而巧妙的。若按照行文的顺序切入,学生很难迅速地进入文本,也显得十分平淡。我认为最佳切入点的选取,离不开教师的语文素养和教学经验,更需要教师在备课时仔细审读文本,理清脉络,把握结构,品味情感。
(三)要理清教学思路
思路明晰的语文课才可能是有效或者高效的。写文章要讲“凤头,猪肚,豹尾”,讲起承转合,教师的教学也一样,要讲起承转合,有一个明晰的思路。因此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理清自己的教学思路,安排自己的教学流程。例如某教师在教学《珍珠泉》一文时,采用“初读谈印象、提问题——深读赏文字、悟景美——精读学语言、重积累”的思路,层层推进,教师上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在课堂上,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都必须凸显语文的学科性。说白了语文课就得要上出语文味儿,换言之就是要加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力度,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努力实现课标中指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