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教学初探

2013-04-29 15:41孙达
关键词:子期伯牙文言文

孙达

文言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离他们似乎很遥远,很难理解,如果起步教学没有打好基础,将直接影响孩子中学文言文的学习。小学的文言文,教学目的就是让孩子对文言文有个初步认识,并产生良好的兴趣,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从而为中学的学习打好基础。

一、以读为本的教学模式

我们都知道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就是以读为本,学习现代文如此,学习文言文也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文言文读起来有些拗口,如果读不明白很难理解,那么我在教学中尝试“四读”教学法,经历初读感知——再读质疑——细读解析——精读悟理的过程。

1. 初读感知。在这一环节首先要读出层次,每次读,教师要明确不同的要求,要读准字音、读清句子,了解文章大意,文章有几句话,画出节奏。我一般采用教师分句泛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练读,学生展示读的形式。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纠正字音,指导朗读节奏,最后让学生通过分组读、表演读、赛读等多种方式感知课文。通过学生的读,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读出韵律的美,也可以为学生录音,让学生对离他们遥远而又陌生的文言文,使其变得亲切熟悉。

2. 再读质疑。文言文和现代文一样都有一条文章的主线,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抓住文章脉络,巧妙的质疑。在《杨氏之子》一课中,引导孩子质疑:你认为杨家的孩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用问中的句子说一说。学生能找到“甚聪慧”这句话,就抓住了文章的主线。这是孩子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最简洁而有效的方法。

3. 细读解析。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学会放手,通过老师铺垫式的引领,让学生结合书下注解,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子。通过反复的品读,读出对句子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情感。在《杨氏之子》一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在小组内找到说明文中主人公聪明的句子,让他们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说说为什么聪明,并引导学生:如果你是杨氏之子,你该怎样读呢?在学生们的朗读声中,他们不仅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语言魅力,还理解了句子的含义,更体会到了学习文言文最主要的方法——结合加点字,理解句子的含义。

4. 精读悟理。小小的一篇文言文,字里行间却藏着大道理。这个“理”如何去发现,只有在读中去感悟,在读中去体味,只有把句子读通了,读透了,才能感悟出作者的内心情感,就仿佛身临其境。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最后一环节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仔细读读两小儿说的话,你认为他们谁说的更有道理,哪句话能说明各自的理由?学生在小组内找句子,结合加点字与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用表演读的方式再现两小儿,展开激烈的争论。最后教师加以总结,两小儿都有各自的论点和论据,小小的年纪,能有如此的观察力,多么值得我们学习啊。怪不得他们会天真幼稚的笑话孔子说“孰为汝多知乎?”

二、播撒情感的种子,让课堂充满欢乐

1. 播撒情感的种子。情能打动人,更能感动人。首先教师应该成为一个情感的播种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课伊始就应该生情,燃起孩子求知的火花。比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让学生背诵描写山水的古诗。师:古代有许多文人墨客,就是在这山水之间为我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在这山水之间去了解一段感人的故事,板书课题。

2. 课中生情。比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在学生感受到伯牙巧遇子期的惊喜之后,而得知子期已死的消息而悲伤,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导入的:伯牙多么希望他和子期的感情像这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于是二人约定明年此时此地再次相会,第二年的中秋节,伯牙乘着一叶片舟,怀着一份欣喜来到了故地,可是他看見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那冰冷墓碑,于是他站在坟前拨弄琴弦,痛哭流涕。教师播放悲伤琴音,出示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然后让学生读出伯牙此时的心声,教师也来泛读。其实这一环节的教学,就是在为学生创设情感的剧场,仿佛再现了两千多年前感人的画面,体会“悲我悲兮生别离”的情感。这样学生在读中,不仅感受了短短一句话的意思,更感受到了文言文的语言精髓——言简意深,也体会到了知音之情。

总之,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读中去理解,教师用情去感动学生,用心去感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他们都能感受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语言文字的魅力和学习文言文的乐趣。

猜你喜欢
子期伯牙文言文
伯牙鼓琴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知 音
转身①
高山流水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伯牙子期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临街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