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春雨
当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强调阅读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中的对话行为过程,是教师、学生、文本在平等地位上产生的一种以学习语言为本体、以文本语言为中介而展开的在认知、情感、精神领域的多向交流。通过对话,最终能促进学生产生个性化的感情,促进言语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和个性的张扬。
创设对话情境 激活对话欲望
小学语文教材的情、趣、理、义等特点各异。教师应以此创设对话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表象,设身处地与教材进行初步“对话”。继而借助于反复阅读教材,解读文本,与文本真正进行充分的对话。唯有引导学生自主经历阅读的全过程,真正走进文本,感受文本的语言色彩,触摸文本作者的内心世界,倾听文本语言发出的声音,深层体验文本的情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尽情地读,快乐地写,才能真正彰显“阅读是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独特的行为”。
比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时,为了让学生有效感悟天游峰扫地人的乐观、豁达的性格与奋斗不息的伟大精神,执教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扫天游峰的石梯到底累不累呢?请同学们用心品读课文,看看能从中发现些什么?”学生们再次与教材进行“对话”,学生们理解感悟独特,答案精彩纷呈。一个乐观、开朗、豁达的扫路人的形象越来越高大。
搭建对话平台 张扬个性风采
学生与文本言语的对话,其实是一个不断生成建构的过程。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程倡导的师生、生生、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应该是平等互动的过程。它不同于传统教学中的谈话。它是对话者之间信息的沟通、情感的交融、思想的碰撞。教师要为学生搭建对话平台,善于发现和倾听,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与语言中的闪光点,给学生个性张扬与思维放飞的一片天空,及时把握阅读教学中精彩生成的美丽瞬间。
比如,执教《珍珠鸟》(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一文时,在临近课尾的“拓展延伸”环节,按照执教老师的预设,又再次出现了文中人、鸟共处的画面,并抛出这样的话题:“文中的人与鸟是如此的和谐共处、互相依赖。读完课文后,你想说些什么呢?”
经过学生自主思考、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后,一名学生举手发言,他想对作者说:“既然人与鸟如此和谐共处,那就请放了这三只珍珠鸟吧!因为鸟儿的家在蓝天,而不是作者精心为它们编织的笼子。它们希望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也只有在蓝天中,它们才能获得一份快乐。如果把它们关过笼子里,这是对鸟儿的不尊重,对生命的不尊重。”
执教老师面对这样的课堂生成性资源,不禁为之一振:“这个问题在自己的预设之外,如果置之不理,显然是对学生的不尊重。”于是,随即这样引导这位学生:“你的想法很好,也符合目前社会所倡导的‘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的时代精神,能从‘尊重生命的高度来思考‘笼中养鸟这个问题。那好,下面就让大家围绕这一话题展开探讨吧!”
学生们开始互动对话,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的思维被激活,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射,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与感悟逐渐明朗,逐渐加深。
提供时空保障 引领自主感悟
语文教学中,可以选择文本独特的言语形象、言语蕴含、言语情感等一些有价值的话题,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教材之中,真正体验感悟文本言语的“弦外之音”,让学生与文本言语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
比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首先让学生初步理解文本内容,之后让学生自主感悟文本,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看到圆明园的毁灭,你心里的滋味怎樣?”学生又愤怒,又感到十分可惜。
接着,于永正老师又引领学生对文本第五自然段反复朗读,学生读出了对帝国主义强盗的控诉,读出了中国人的恨!然后,于永正老师循循善诱学生深思:“为什么读到这儿会掺杂着这么多复杂的感情?”
学生的感情独特,发自肺腑。有的说:“我觉得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犯下了罪行,还要把罪证毁掉。而腐败无能的清政府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却无能为力。这真令人难受。”有的说:“八国联军一把大火就将圆明园烧了个精光,我要把八国联军剥掉几层皮也难以解恨。”
在学生们自读感悟的基础上,于永正老师进行了有效的拓展延伸,他提出:“你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仍然在世界上称霸一方的帝国主义国家,你还想说些什么呢?”
此时此刻,学生们的激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学生们越说越激动,越说越精彩,对文本的感悟渐次加深,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江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