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宏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大语文”的概念,对“教材就等于唯一教学资源”的传统教学思想、传统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开发生活资源、整合生活资源,让其变成学生的需要,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迫切任务。而乡土文化有它独特的风格,无疑能成为得天独厚的学习资源。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将课本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应该成为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然而,现在的青少年有一种整体倾向:逃离乡土,对乡土有认识上的陌生感、情感上与心理上的疏离感。為教导学生如何去思考、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更了解自己周遭的社会及所处的时代,进而“体认”人生的真理和“实现”文化规范的价值。我们曾努力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教育,让我们的学生更了解自己周遭的社会和所处的时代,让学生体认人生的真理和实现文化规范的价值。
一、挖掘乡土文化,多渠道开发语文课程资源。
乡土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资源包括文化资源、历史资源、自然资源和地理资源等。充分发掘和利用乡土资源,可以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构建厚实的平台。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更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做开发课程资源的有心人,在为自己先辈创造出如此丰富的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同时,要想到如何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来开发课程资源,把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工作纳人日常教学中去,甚至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这项工作,并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编写乡土教材和校本教材作为国家教材的补充。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增加阅读量,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濮阳文化资源中有很多名人逸事、优美篇章、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动人传说,都可以作为编写教材的素材,使语文教学更具开放性。我们设想的义务教育语文乡土教材有以下的内容:可以自编课文的,如:造字圣人仓颉、孔子在卫、孝子张清丰、澶渊之盟等;还可以选编若干在濮阳生活过的文学家、诗人的作品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己组织编写,也可以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力量,联合若干学校共同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局限于编写教材,更重要的是教师能把地方文化资源合理地、有机地结合自己的教学,作为教学内容必要的扩展、延伸和补充。在讲课时能信手拈来,开阖自如。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课程资源,特别表现在综合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方面。课程标准虽然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了指导纲要,但具体实施的内容和形式则完全需要由学校和教师来决定,是在实践过程中动态形成的。这就需要教师对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并且具有把地方文化资源形成课程资源的能力。比如“中华文化寻根”专题,就可以利用本地区的文化资源,设计专题内容,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做调查研究,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文化寻根的兴趣,增加文化底蕴,并从中发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自己的实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加以融会贯通。当然,上述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语文课程资源的范例,也一定能够为其他课程如“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的资源开发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
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游览濮阳乡土景观,加强学生审美教育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乡土景观,它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游览当地的乡土景观,感知当地的兴衰荣辱,感受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产生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
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历史遗迹,如隍城、古宅、庙宇,参观文化大院,查看家乡的文史资料、图片,了解家乡各个时期的文化、艺术成就。这些乡土资源让学生为之折服,心中涌起一种家乡自豪感,并根据自己的见闻感受谢忱了观后感,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2、搜集地方传说,拓宽写作渠道
本地的地方传说、历史故事内容丰富,蕴含深刻,大都繁养了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鞭挞。让学生们去搜集整理当地广为流传的传说故事,能帮助学生完善价值取向,激发写作兴趣,进而促进他们走上语文学习的成功之路。带领学生走进街坊、农户,请知情人讲述民间传说,了解感人的历史画卷,使学生明白“吃水不忘挖井人”的道理,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爱人民的感情。
3、探究地名由来,接受美的熏陶
清丰我国历史上以一位孝子之名命名一个县,这个县名从唐代命名距今已1236年,素有“孝道之乡”美誉。张清丰善事父母终积小善为大孝。张清丰在世时,其孝行人皆慕之。张清丰去世后,虽经历了改朝换代,他的事迹在民间仍广为传播。到了唐代,新置一县,“以孝子张清丰名”。此举,是礼仪之邦倡导敬老孝亲之风,以仁孝治天下的又一标志。
三、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的综合性学习课
1、针对传统节日,在节前让学生搜集资料。可走访老人,了解风俗;也可查阅资料,了解节日由来;还可用自己观察,自己探究。这个活动要紧紧结合传统节日的日期来进行,节日来临时,在校园举办主题板报,节日特别节目,或用活动课堂来交流。
2、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1)学生试编《濮阳民间故事》、《濮阳名人故事》、《濮阳名胜》等小册子。
(2)在校园网上,宣传自己的家乡。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现实生活中有取之不竭的语文源泉。我们要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从而使学生在经历语文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语文素质,热爱祖国文化。
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人类文明之林,她的脚下必定有奔流不息、万世不竭的民族文化的滋养。今后我们将继续努力,继续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找出更适合学生、适合教师、适合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教学方式,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让传统不断升华,文化不断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