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作探究中解读人物形象初探

2013-04-29 12:01俞爱君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鲁达智叟愚公

俞爱君

众所周知,教学“人物形象感悟”为主的课文时必作改革,即由要求学生记诵人物外显的性格特征向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人物表现感悟其性格特征转变。

探索流程一:

先来看《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的教学设计:教师首先提出鲁达的三大特征:疾恶如仇、刚强勇猛;扶危济贫、慷慨豪爽;率直鲁莽、粗中有细。然后在文中寻找表现。(开明的教师让学生对着特征自寻词句,“喜欢省事”的老师则自己代劳,将鲁达的表现与所提特征——挂钩)最后列表总结——

这样的教学设计极受老师们的青睐,因为它流程清晰,便于教师掌控全局,学生思路的延伸能按教师的期待进行,很少出现枝杈,即使出现另类的理解教师也能很快调整,重新步入正轨。更重要的是它很适应考试,这样训练后凡出现鲁达性格特征的考题,学生能以不变应万变,很顺利地完成。好处虽多,但仔细察之发现:教学中教师不仅是一个组织引导者,更是一个主宰者,学生永远不能成为发展的主体,他们没有合作、探究和畅快淋漓表达的权力,更无独特的生命体验可言了。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心理认可程度是极低的。针对上述弊端,我摸索着按以下流程来展开教学:

在学生初读课文后,让其谈谈对鲁提辖这一人物的感受,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容易冲动、爱打抱不平、粗鲁、直爽……答案之多令人惊讶。连武艺高强、力大无穷等最外显的特征都成了学生关注的对象。问他们为什么这样理解时,学生能举出文中的词句充分地加以说明。等学生各抒已见后,教师提出:鲁达优秀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同学们通过研读他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来把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争论中,大部分同学把目光移到了以下几点:对金氏父女这样的危难中人,他很慷慨大方,能给他们银子,并彻底助他们脱离苦海;对郑屠、店小二之类他却毫不留情,出手甚重;感悟力较强的学生已经注意到几个细节:a鲁达在店中坐了两个时辰,看住店小二,让金氏父女能从容脱身。b通过让郑屠切肉,激怒郑屠,让他先动手打人。c明知对方已死还骂其装的,且离开时动作极快。接着进行全班交流,此时对学生强调,在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好摘记。教师还可以提供教参所述的三大特征,供学生参考总结。最后,要求学生阅读《水浒》中关于鲁达的其他故事,并办一次交流会,会中学生们道出了《大闹野猪岭》中“鲁达与朋友肝胆相照,粗中有细。”《倒拔垂杨柳》中他“鲁莽好斗,力大无比”等,还叙述了许多有关的情节。

自此,一个丰满鲜明的人物形象已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它是学生在不断地探求中,在课内外的互动中得来的,学生不仅有独特的感悟,还通过一系列的交流对人物有了较全面的理解。教学时间虽长,但学生的成就感甚强,不但为学生探究人物性格开辟了一条道路,也为今后的探求奠定了“兴趣”的基础。

“文学是诉诸形象和感性的,阅读文学作品可以由感性到理性,先入境入情体验,后思考感悟,即感悟人文内涵,又感悟语言规律。”以上的教学流程完全符合这一文学本身的特征,而新教材选用文章又极重文学性,因此上述流程在新教材的使用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翻阅新课本发现,人物形象鲜明的文章众多,有《皇帝的新装》《骆驼祥子》等老文章。也出现了《阿长与(山海经)》《老王》《世说新语》两则等新面孔。教学时,我们一定要舍弃对人物作理性的分解,逐层切割的做法,让学生从感性入手,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完成对人物的解读。

探索流程二

此流程比较适用于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存在异议的课文教学。如教学《愚公移山》时,在译文后提出:愚公、智叟是否真的人如其名,一愚一智呢?教学时发现学生的见解有三:a愚公不愚,智叟不智。b愚公确愚,智叟确智。c愚公和智叟都是智愚参半。接着,让有共同见解的学生一起寻找理由,并汇成一则小材料。交流时,学生的理解完全超越了教参。有的学生认为:愚公不愚,他是个意志力极强、目光远大的人,而且还能言善辩;相反,智叟却显得不够明智,鼠目寸光,只盯住眼前的不利条件。有的学生则认为愚公不知变通,何必把生命耗费在有生之年不可能见到赌局的事情上呢?还要搭上子子孙孙,这太不值得。还有些学生恪守“中庸之道”,认为愚公勇气可嘉、毅力可敬,但做法欠妥,智叟虽目光短浅,其话却是实事求是,甚为中肯。

这样课堂是开放的,充满了人文关怀,通过仔细倾听与积极互动,学生在坚持己见的同时吸取了他人的意见,对愚公形象的理解绝不是单一的片面的。至此,许多教师会问,文章的价值取向怎么办?愚公精神如何体现?这样的担心是没必要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发挥组织引导者的作用,在学生提到“意志顽强,锲而不舍,目光远大”时深入地诠释,使学生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愚公精神,但切不可以此统一学生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曾言,“统一思想的语文教学是可悲的,语文应该是学生接触生活,接触人性的窗口,而生活是繁杂的,人性更让人琢磨不透,如果通过语文学习学生体验了真实的生活,并能对人物进行合理评价了,那么,此教学就不存在失败的因素。”新课标也提出,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的理解。所以,教学应更注重过程与方法,在互动中提高学生感悟人性的能力,愚公精神可贵,但只能是大家的共识,不能用它排斥学生充满理性的见解。

除在有异议的课文教学中较理想的应用外,利用“流程二”开展课后延伸,促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人物形象也是很适合的。如教学《小桔灯》时,在最后提出:我走后小姑娘一家到底会怎样呢?让学生作出假设,并寻找理由自圆其说。交流中,有的学生认为,我走后小姑娘一家会好的,因为文中说她母亲好多了,而且小姑娘那么冷静、乐观,她能克服困难,更能得到他人的关怀与帮助。有的学生认为,我走后她家不会好,因为当时社会太黑暗了,她母亲重病,父亲外逃,小姑娘再能干也担不起这个家。”有些同学说:“小姑娘的家人可能不会好,但小姑娘会很好!”最后说出,小姑娘是可怜的,更是可敬的,她冷静、老练、能干、乐观,我们应该深深地祝福她,相信她家会很好。这样的理解学生都乐于接受,成为共识很恰当。通过这样延伸,学生对文章挖掘更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更透彻,还对人物命运作了多角度的关照,这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开启了通过人物性格和社会现实把握人物命运这一更深层次文学思考的大门。

虽说“教无定法”,但并不是“教无规律”,我们只要立足在尊重学生,还舞台给学生,提倡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的理念上,不断探索,应会发现更多教学规律,使众多意蕴深刻、人文性极强的选文在培养健全人格的新人中大放异彩!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鲁达智叟愚公
开阔与狭隘
愚公新传
智叟移山
那个感动天帝的老头儿
现代愚公
他举刀刺向前姐夫
愚公移山
浅谈中学生小说阅读习惯爱好的培养策略
谁更应当“愚公”
鲁达:见一行换一行,只为更好地影响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