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丽 李磊
摘 要: 现行人教版生物新教材的每节之首都有“问题探讨”内容,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涉及面广。该部分内容如何合理利用,是一个长期困扰老师的问题。本文对新课标高中生物教材中“问题探讨”的教学开展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问题探讨 教学开展 课堂导入 资源素材 课堂反馈
自从高中生物新课程实验教材走进高中生物课堂后,现行的生物教材与老教材相比,无论是从教材内容的编排还是新旧知识的衔接都有了大幅度的调整。新教材中穿插了“问题探讨”、“小资料”、“旁栏思考”、资料分析、技能训练等栏目,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弹性。尤其是“问题探讨”被编排在每一节课的开始,由图片+情景+讨论题组成,其中的问题有的来自自然发现,有的来自科学实验,有的来自最新生物科技等,当然大多数是学生所熟悉、从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来的。那么,把“问题探讨”放在章节之首有何用意呢?是不是在每节的教学过程之中都要用到它?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这些首次接触新教材的教师。下面我就根据三年来使用新教材的教学体会,以必修三中部分“问题探讨”为例,谈谈我对教材“问题探讨”教学开展的方式方法。
一、利用“问题探讨”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见,生动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前提。现行人教版生物新教材设计的“问题探讨”环节,部分作为课堂教学导入,效果显著。例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中以放在窗台上花盆中的植物朝向光照的方向生长作为问题探讨,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植物弯向光源方向生长的刺激是什么、是不是在任何条件下植物都会表现出向光弯曲生长等问题。由于问题比较贴近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自然而然地总结出向性运动的概念,新课的开展就很顺利。又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以蜜蜂跳舞作为问题探讨,可以让学生思考蜜蜂是怎样传递蜂源远近这个重要信息的、跳的两种舞蹈有什么不同、大家能不能举出其他例子等,以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
二、利用“问题探讨”因势利导,重新设计讨论题
“问题探讨”中的“讨论题”有一定的难度,无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对于这类“讨论题”,首先要研究学生,寻找思维接口;其次是研读教材,设计有效问题。可以调整原来“讨论题”中的题目顺序或者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按照由易到难重新设计,这样就能达到更理想的启发学生思维和激发学生兴趣之功效。例如《细胞生活的环境》中“问题探讨”的素材是:血涂片和草履虫的图片。问题重新设置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什么?这个系统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图中的细胞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如果把血细胞放在草履虫生活的环境中,那么它们还能保持活性吗?这样的设计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复习必修一知识,并分析细胞生活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引出物质交换这个新问题,为学习外环境和内环境这两个概念、内环境的作用作铺垫。又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的“问题探讨”中的曲线图是本节重点,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可以重新设计讨论题,要求学生写出由此图可以解读出哪些信息。比如对根、芽、茎来说,生长素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大约是多少、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引起的生理效应怎样、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效应又是如何,等等。根据这些信息,学生可以很轻松地解答书中的讨论题。
三、利用“问题探讨”自然过渡
教材中的一些“问题探讨”可以帮助学生从一个知识点迁移到另一个知识点,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例如《其他的植物激素》以苏轼的《格物粗谈·果品》中的诗句作为问题探讨,使学生明白诗句中的“气”即是“乙烯”,由于在初中化学中学生学习过乙烯,知道乙烯的催熟作用,这样就很容易从学习一种植物激素过渡到学习其他几种植物激素。又如《生态系统的结构》的问题探讨,可以让学生看看生物与土壤的关系,总结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联系,很容易让学生由群落过渡到生态系统。
四、利用“问题探讨”作为教学过程的资源素材
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依据,采用了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我们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手段。教师要利用教材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环境,其中“问题探讨”就能提供很好的素材。
五、利用“问题探讨”作为课堂反馈来使用
教学进行到相应阶段,学完相关知识以后,可以将“问题探讨”作为一个课堂、课后阶段性的小测验使用,有利于巩固课堂知识。例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一节中的“问题探讨”:过山车向下俯冲。讨论:既然知道过山车是安全的,为什么心跳还加速?在这个例子中,人的哪些反应与神经调节有关?哪些与激素调节有关?你能说出两者间的关系吗?这两个讨论题课堂伊始学生不容易回答清楚,因为学生对相关知识匮乏,但是在学完本节知识之后作为课堂的反馈练习是比较恰当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对新教材中“问题探讨”如何合理应用,大家看法不一。但我认为不管以何种形式呈现或取舍,都必须围绕课程要求,达到教育教学目标。在组织“问题探讨”专栏教学时,应根据讨论题的难易、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展开。只有对教材“问题探讨”不断探索、灵活处理,才能正确把握理解、审视、超越的关系,才能对教材“问题探讨”的应用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生物科考试大纲.高等教育出版社.
[3]生物(必修三).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