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丽
近几年热热闹闹的语文课改,让语文课堂上很是喧嚷,所谓大语文教学观,让一些无所适从的教师走向了标新立异,所有音乐的、绘画的、表演的等等只要能沾上边的一切教学手段都用上了,特别是多媒体的介入,使语文课愈来愈花里胡哨,一堂课热热闹闹过去了,学生却不知所得,“把语文还给语文”“让语文课堂洋溢出浓浓的‘语文味”,已在深情呼唤语文课的归真。我认为“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那么,怎样营造语文课堂中浓厚的语文味呢?
一、正确阅读,“读”出语文味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阅读课上,教师的第一要务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从而内化课文的语言材料,领悟其丰富内涵,这就应该给学生营造一个多读书,读好书的氛围。读——学好语文的法宝。语文教学中,对文章的感知靠读,语文味是读出来的,反复地读,思考着读,美美地读。通过默读、朗读、集体读、自由读、分角色读、范读、听录音等多种形式,有选择地、有层次地训练,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文章。从而培养正确的语感、丰富的语言,提高言语表达能力,语文味在“读”中就能体会得淋漓尽致。
二、品词析句,“品”出语文味
语文文本所写的人、事、情、景,我们好多也似曾有过,可表达出来却很苍白。经过作家的文笔表达出来却是那样的动人,给人以美感和启迪。其区别就在于语言的表现力不同。品味语言也就是品味语言的表现力,品味那造词、造句、修饰、布局……不求其全,择其一端反复品味,一课一得,定能收效甚多。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片断: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哪一部分或哪一个人物最令你感动,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画出来,好好读一读,看一看你从中能体会到什么,从哪个词或句品味出来的。
(生自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哪一部分、哪一个人最令你感动?
生:第1自然段中的大娘最令我感动,“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这真是雪中送炭啊!”我从中体会到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把志愿军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特别是“雪中送炭”最能体现。
师:什么是“雪中送炭”?
生:就是下雪时送炭给别人取暖。
师:对。这是“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还有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称为是“雪中送炭”?
生:在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就是“雪中送炭”。
师:课文指什么?
生: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送来打糕。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全面而又深刻,由这件事我们体会到:
(生齐说)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把志愿军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充满感激地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我们被大娘的行为所感动了,因此也想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由此看来,字词就是制作“语文美食”的好原料,“语文味”正是这样从对具体词句的分析与鉴赏中自然而然就散发出来了,引导得当及时就品出“味”来了。
三、圈点批注,“写” 出语文味
如教学《梦想的力量》一课时,在感悟“为什么说‘梦想的力量是伟大的”这一问题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第六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笔圈圈点点、批批注注,圈出“瑞恩为实现梦想,自己都做了哪些额外的家务事,写出感受,然后用一个成语加以概括。”学生埋头奋笔疾书,很快圈出了五件事,并写下了自己独特的见解,还想象到了省略号的作用……很快悟出“梦想的力量”是伟大的第一个原因,那就是“激励自己”。他们凭借文字、想象画面、感悟情景,又凭借文字,与书中人物对话,表达自己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在这时,他们的大脑思维是活跃的,感情自然也是真挚的,写出的当然就是肺腑之言。
四、唇枪舌剑,“辩”出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而阅读教学中的辩论,就是落实这一理念的很好载体,在阅读教学的进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情和理解往往有较大差异,让学生辩论求真,或各抒心灵,或多元解读,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临场答辩能力等。同学们课堂中的辩论越激烈,思维就越活跃,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对言语的灵活运用。小学语文课堂采用巧妙的辩论,不仅适应小学语文学科的特点,更使语文课堂变得更精彩。因此,辩论应该成为充满“语文味”课堂中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当然,如果要问语文味最终取决于什么?我认为还应该是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它是思想的花朵,是情感的枝叶,是盛载智慧的容器,是语文素养得以飞翔的翅膀。教师要不断丰厚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文化底蕴,提高语文教育陶冶人文情怀的能力。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会厚积薄发,如行云流水。语文教师们,让“语文味”的清香弥漫我们的课堂吧!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