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文性看记者的社会认知对新闻文本的影响

2013-04-29 09:49:49胡小青
新闻世界 2013年7期
关键词:互文性意识形态新闻记者

胡小青

【摘 要】本文选取了2009年7月6日美国媒体关于“新疆7?5事件”不同视角的三篇新闻报道,从互文的角度揭示其意识形态倾向性,并用社会认知分析法阐述新闻记者的社会认知对新闻文本撰写的影响。

【关键词】新闻记者 社会认知 互文性 意识形态

Stuart Hall在《新闻的社会生产》中认为新闻并非单纯地衍生于现实,它是与政府、与其他各种政治组织相联系而诞生的产业产品;它反映了一个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早期的新闻理论忽略了语言学,缺乏对媒体自身话语结构的确认与解释。自20世纪70年代,话语分析和批评语言学方面的发展使解释与社会历史语境相联系的新闻文本意义成为可能。20世纪90年代Van Dijk①通过引入认知因素, 使话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呈现为话语—认知—社会的三角关系。这样,话语和社会的互动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运动,而是包含了人的因素。正是由于人的认知,话语才有可能反映不同属性的社会现实并对其产生塑造作用。本文采用社会认知分析法从互文的角度阐述了新闻记者的认知对新闻文本撰写的影响。

一、新闻记者通过互文对新闻“真相”施加影响

新闻的互文性首先指的就是新闻文本和信源的关系。“信源”指新闻记者获取信息的来源。Jakobs②指出新闻生产就是一种“再写”,即根据信源再写,把多个新闻话语转写成一个对某新闻事件的权威描述。此时新闻制作的例行程序、文化范畴、社会地位,新闻记者的国家、民族以及受教育背景都会交织在对某一事件的解释中。因此互文性除了有文本的维度,还可以看作是“新闻生产者建构意义,设计活动,追寻结果所使用的具有战略部署的社会实践”③。

2009年7月5日晚,新疆发生了暴乱。第二天美国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多家报纸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本文选取了2009年7月6日美国媒体的三篇关于“新疆7·5事件”不同视角的新闻报道:“Chinese riot police,Muslims clash in nort-

hwestern city”(Barbara Demick 《洛杉矶时报》)“China Locks Down Restive Region After Dea-

dly Clashes”(Edward W-

ong《纽约时报》);“Riots in Western China Amid Ethnic Tension”(Huang Yuanxi《纽约时报》)。这三篇报道选择了不同视角,并且通过互文的手段表达了具有一定差异的意识形态倾向性。下面是三篇新闻报道的信源统计见下表:

Barbara Demick引用中国官方消息少,引用世维会成员话语多,尤其是给予世维会代言人Dilxat Raxit相当多的话语权,选用的录像资料具有对立性,一个是暴乱分子希望展现的:规模宏大的抗议人群和遭到“武装镇压”的网络画面;一个是中国政府展现的:暴乱分子肆无忌惮的暴行,无辜百姓受到伤害的电视画面。但部分话语的添加体现了撰稿人的倾向性,如:“Video that circulated on the Internet for a few hours before being removed by Chinese censors showed …In what was emerging as a battle of images,Chinese television ...”。Edward Wong引用对立双方的话语,但来自暴乱分子的消息频次大于中国官方的消息频次,此外撰稿人引述了与事件相关的维吾尔百姓多达5次,汉族百姓0次。Huang Yuanxi 引用大量目击者的证言,且主要目击者是外国人Mr. Grode,是毫无利益关系的第三者,且稿件中还有不利于中国政府的倾向性表达。

带有意识形态倾向的思维模式是意识形态话语的基础,它会影响话语的各个层次。引语的使用是新闻叙述者遮掩自身在文本中身份的策略之一。通过使用引语,叙述者形式上将发言权出让给文本中的人物,造成表面上客观、真实的感觉。但通过选择、截取、删除,给或多给某些人话语权,不给或少给某些人话语权来构建新闻事件的真相并对读者产生影响。

二、三位记者的社会认知与新闻文本意识形态倾向性的关系

皮埃尔·布尔迪厄指出:“如果考察那些肩负传达信息使命的人是怎样接受信息的,又是怎样生成话语的,我们将发现,他们只不过是接受了其他传达者传达的信息,并利用各种引语形式把其他传达者的话语转换成了自己的话语”。④“其他传达者”之所以愿意主动配合记者的采访在于通过与记者合作, 有利于对新闻事实进行定义、设定解释框架,“框限”部分事实、选择部分事实以及主观地“重组”这些社会事实以形成认知某一事实的“知识”,所以新闻是消息来源所决定的“真相”。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新闻记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信源,决定不同信源的比例,这些“选择”与“决定”反映了新闻记者的认知和其意识形态倾向性。因此,决定新闻真相的不仅仅是信源,其更重要的决定者是处于一定国家社会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受到新闻部门、新闻政策、行业规范等种种限制的新闻记者。

Barbara Demick,美国记者,现任《洛杉矶时报》北京分社社长。她先后获得了罗伯特·F·肯尼迪新闻奖,乔治·波尔克奖,阿瑟·罗斯奖,塞缪尔·约翰逊奖,于2013年2月12日Barbara Demick因她“在过去的十年中对东北亚地区的创新且敏感的报告”获得肖嫩斯坦新闻奖。Edward Wong华裔美国记者,《纽约时报》文化和控制系列的主要作家,其国际报道赢得了利文斯顿奖。Yuanxi Huang,中国人,2007年- 2009年8月在《纽约时报》北京分社工作,无显著新闻行业成就。三位记者都为美国新闻机构服务,但其社会文化背景和受教育背景不同。三位记者的新闻职位和新闻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在其新闻部门和新闻行业的受认可程度。

三位记者的报道看上去很“客观”,但是这种“客观”的背后有各种利益、各种需求以及存在差异性的社会认知。三位记者与其三篇关于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展现了语篇与认知的关系以及认知与社会的关系。

三、不同意识形态倾向性的新闻文本在同一国家社会语境出现的原因

不同意识形态倾向性的新闻文本在同一国家社会语境的出现体现了美国新闻行业对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追求。然而表达意识形态倾向,捍卫美国国家政治利益是其新闻报道的使命。所以不利于中国的意识形态表达必然是主基调。近年来美国大肆宣扬 “中国威胁论”,妄图使用舆论武器和心理战术来遏制中国的发展,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不安定局面是美国以“自由、民主、人权、种族、平等”为幌子来干涉中国内政的大好时机,因此,美国主流媒体必然积极塑造“迫害少数民族的中国形象”,破坏中国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以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然而,美国对中国的态度总是扑朔迷离,有敌对,有防范,又有友好,这多重面孔都服务于其利益。“新疆7·5事件”不管美国如何报道,毕竟发生了诸多不可否认的暴力恐怖事件,美国也是恐怖主义活动的受害者。此外,以市场为导向的新闻生产促使记者和媒体公司努力协调商业和新闻的利益,一种论调的新闻报道会让读者觉得缺乏新意,缺乏客观性,为保持和扩大自己的公信力、权威性,多视角的新闻写作是必要的。

结语

互文性不光具有文本的维度,还是新闻生产者建构意义,设计活动,追寻结果所使用的具有战略部署的社会实践。在这个解释实践中,新闻制作的例行程序,新闻职业规范,职业阶梯,主流文化,新闻记者个人的国家民族以及受教育背景都会交织在对某一事件的解释中。信源在塑造新闻“真相”,新闻记者在利用信源塑造新闻“真相”,但最终的“真相”是由统治阶级塑造的,新闻媒体不过是“制度的臣服者”,“最高利益的服务者”。但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在新闻文本中看到新闻记者利用知识和技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努力从“客观表达”的限制中寻求释放的影子。

【基金项目:自治区重点研究基地—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英美媒体对新疆报道研究XJEDU010712A03】

参考文献

①Teun A.van Dijk:“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Discourse & Structure”,April 1993,4(2)

②Jakobs E.-M.:Reproductive wr-

iting—writing from sources.Journal of Pragmatics,2003,35(6):893-906

③Peterson , Mark Allen:Getting to the story: Unwriteable discourse and interpretive practice in American journalism.Anthropological Qua-

rterly,2001,74:201-211

④皮埃尔·布尔迪厄 著,许均 译:《关于电视》,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22、25

(作者:新疆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互文性意识形态新闻记者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如何辨别新闻记者证真伪?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宝藏(2020年4期)2020-11-05 06:48:12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红楼梦》与《金瓶梅》回目互文性解读
“浪子回头”中的伦理叙事——《基列家书》与《家园》的互文性解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 21:28:18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49:13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
电影文学(2016年9期)2016-05-17 12: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