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

2013-04-29 09:00冯淑玲
学子 2013年10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公德德育

冯淑玲

摘要 道德是每个人最重要的品质,道德水平的高低将会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民族未来的走向。本文在分析“90后”大学生公德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90后”部分大学生公德缺失的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对高校的德育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 “90后”;社会公德;责任感

社会公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维护社会成员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秩序、保证社会和谐稳定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1]。《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的领域不断扩大,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越发的频繁。因此,公民的言谈举止,公德意识的养成,影响着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只有当她的公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获得了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即具有现代人的性格和品质,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2]

大学生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只有先修身,才能齐家,治国、最后平天下。结合当前在校大学生的实际,对他们进行公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我国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志愿者,多次组织公益活动,在无偿献血、捐献骨髓、保护环境、为灾区献爱心筹善款、担当奥运会志愿者等各种公益活动中,大学生都充当了主力军的作用。但是,目前也有相当一部分“90后”大学生,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存在着公德缺失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例如,课堂上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同学不尊重老师,课堂上随意玩手机、吃零食,和同学嬉戏打闹,考试违纪作弊,就餐插队,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对学校里的公共物品随意破坏,公共教室里的垃圾不堪入目,宿舍里的“长明灯”、“长流水”现象时有发生,甚至部分同学在恋爱中表现出的不文明行为令人尴尬。当今“90后”大学生存在的这些不文明现象,反应出部分学生素质较差,公德意识极其欠缺,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更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充足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应该学会做人,不懂得怎样做人,不遵守社会公德和准则,则难以适应时代赋予的重任。

二、“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家庭教育的失当对孩子公德意识的养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日常生活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些父母平日里不注意自己的行为,经常说脏话,办事不守信用,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心理。另一方面,“90后”出生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中国的家长不同程的存在着“溺爱”的倾向,几乎不让孩子参与家庭劳动,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偏袒他们的过失,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在行为上表现出自私,冷漠、贪婪、懒惰、缺少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最近的几起青少年犯罪的案例,例如“我爸是李刚”案件中的李启铭,及李天一案件的当事人,可以说,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在深感痛心的同时,更应该唤醒中国家长对孩子那份“沉重的爱”。

其次,学校对学生公德意识的培养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大部分高校设定的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内容僵化刻板缺少针对性,没有建立起一套令学生信服的理论体系。各高校仍然把相关专业知识作为重点,经常以学生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好坏和教学质量的高低,而对影响人终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够重视。即使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类的课程,无论是从课时分配量上看,还是从考查课的课程设置上看,都没有引起学校和学生的充分重视。教师也只是单纯地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也只是把这种社会公德教育当成一种说教,这样下去,只能造成学生的“学”与“用”脱节,“知”与“行”不统一的结果。如何正确认识并运用德育规律?如何让德育和社会相适应?如何让德育去把握“90”后孩子的思想脉搏?这些都是我们德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再次,某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不断涌入,对我国传统价值观产生很大冲击。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极大解放我国生产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趋利性、自发性等也会反映到道德生活中来,反映到人与人的关系上,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现象,这些都会干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网络这把双刃剑,它既能促进社会的迅猛发展,又能因为使用不当而损害社会公德。比如,网络上充斥着大量有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良信息,消极言论,各种暴力游戏,黄色网站等等。这些不良风气对“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影响是巨大的,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养成重利轻义、重个人轻集体、重眼前轻长远,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最后,“90后”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由于“90后”大学生自身特殊的成长环境,造成这些孩子的性格中普遍带有抗挫能力差,自控能力差、追求个性解放和独立、喜欢猎奇、自我认识偏高,封闭孤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由于对自身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致使一些学生对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的价值判断上产生双重标准。一般来说,许多“90后”大学生把功利尺度指向自己,以此来要求他人和社会怎样,而将道德标准作为判断他人和社会的价值标准来使用。这种自我认识的偏差,导致许多大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存在欠缺。

三、加强“90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措施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事情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那么,我们想解决“90后”大学生的社会公德问题,也无非是从这两大方面入手。

第一,从家庭方面来说,家长要以身作则,平日里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努力向孩子传递一些社会的“正能量”,对于孩子做出的一些不道德行为,要及时制止,并耐心教育引导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而决不能一味地迁就甚至纵容。同时,注意培养孩子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教会孩子懂得感恩,学会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

第二,从学校方面来说,校方在优化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还应该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多种措施鼓励学生践行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作为德育工作者,更应该想方设法地把德育课堂讲活,选择真实生动的案例,能够鼓舞人心的并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鲜活事件去感染人,让“90后”的大学生相信这些道德榜样就在我们身边,而不是用那些机械枯燥的理论套话去强硬灌输。

第三,从社会方面来说,主要就是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一员,可以说社会大环境的好坏,对我们每个人,特别是对那些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当尚未形成的“90后”孩子来说,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每个人前进一小步,整个社会就往前迈进了一大步,公德意识的提高需要我们全社会成员共同努力。社会风气需要扭转, 需要有一个惩恶扬善的伦理机制,充分发挥舆论的权威,切莫让老人倒地扶不起的事件,佛山南海的“小悦悦”事件,及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等类似事件再度上演。

第四,从自身方面来说,“90后”大学生应该主动培养自己的公德意识,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日本社会流传一句话:“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日本人在街上如果一时找不着垃圾桶,就把垃圾带在身上,回家放进自家的垃圾桶。在自助餐厅吃饭,人人用完餐都会自己收拾桌面。路上塞车时,没有人插队。[3]说这些并非崇洋媚外,而是想让我们“90后”的大学生真正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要治国、平天下,必先修身、齐家,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公民。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2010.

[2]赵玉杰.浅谈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2年(1).

[3]覃彪喜.读大学,究竟读什么[M].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吉林警察学院基础部)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公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雷云:基于四种类型公德行为的教育策略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太没公德
大学生公德意识培养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