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红
摘 要: 课程改革部分否定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现代教育理念,是一种批判和继承,体现对学生负责的价值取向,是对教育方针新的理解和诠释,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等问题作探讨。
关键词: 语文课改 批判性思维 能力培养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在实际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们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理解,并不关心所教知识的真实性与价值问题。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关心的仍是学生是否理解所教内容;学生往往把老师视做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并且认为课本上的知识都是科学的、正确的。于是,老师就成了知识的权威。凡出自老师之口、凡是白纸黑字印刷成书者,似乎都是金科玉律、不容置疑的。正是师生之间的这种“共识”,导致老师很少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评判。有些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知识权威形象,甚至避免讨论如何评价和判断所教知识,因为这首先对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出了挑战。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对试卷中出现的错误,不是先反思,而是急急忙忙地对照正确答案进行修正,以致“屡错屡犯”。这正是缺乏批判性思维的结果,对思维进行反思,就是积极主动地严格检查,甚至挑剔思维过程和结论。在解决某一问题以后,可通过反问进行自我反思,及时反馈调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更有主动性,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品质。
2.忽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批判性思维的忽视会导致学生被动听讲,缺乏主动思考,课堂上的互动或真情参与少之又少,老师成了惊吓鸟儿的稻草人,学生宁可绝对相信老师的权威,也不相信自己的质疑和判断。一旦给予其独立评判的机会,他们就会变得无所适从。现在批判性思维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重视,除了因为它在整个教育新课标中具有重要地位之外,更是因为在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里,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提出质疑、弄清情况和独立分析的过程”。从哲学上来讲,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
1.教师做好示范,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是学生的“镜子”,要使学生成为批判者,教师首先要做批判的勇士。课本上有很多地方值得商榷,我们要引导学生批判,并传授学生批判的方法。课本是人编的,出错很正常,尤其是与生产实践结合的建筑专业知识,更是如此。迷信权威,崇尚书本,只会使思维僵化。对于那些不知道如何提问的学生来说,老师的提问和设计的问题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和启发性。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提问示范,设计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且具有一定的梯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使学生通过层层剖析,不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对问题的模式有所了解,从而主动模仿提出问题。
2.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育环境,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新课改下的课堂需要学生和老师平等对话。学生用欣赏的目光评判;用怀疑的目光探视。批判性思维是一个积极的建构争论的过程。课堂上要以论题为中心,展开争论。教师要少一点权威,多一点民主,鼓励学生接受发散式的观点,自由地讨论。学生在针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时,一定要注意策略。学生一定要学会相互尊重,这样才能相互学习。
3.加强辩论能力的训练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辩论是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热门话题展开辩论,辩论时不分对错,只要说出理由即可,这样可以解放学生的思想,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辩论其实就是批判性争论,课堂上的辩论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更能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质疑的勇气和筛选能力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品质的基础。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仍蛰伏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学生对老师既敬又畏,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是对老师的不敬,有可能换来老师的不耐烦甚至讽刺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听见教师的声音。相反,如果教师能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求新求异,就可以使他们在学习、生活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培养“不唯上、不唯书”的批判精神。在鼓励学生批判时,一定要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对自己的所见持怀疑态度,允许其做出符合自己生活经历的理解和判断。从理性思考的角度来看,批判精神不是对客观事物认识了解的简单过程,它需要在事物表现出的诸多现象中对一些不是反映事物本质的现象进行区别、质疑,从而进行筛选、淘汰。对客观事物的质疑是一种必要的筛选信息的能力。可以说,质疑和筛选是批判性思维品质最基本的能力。勇气是在冷静的思考中产生的一种力量,筛选则是一种取舍能力,它不同于否定。只有在合理的质疑中进行适当的筛选,才有可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只有这样才可能有效地协调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可以把学生表现出来的叛逆性理解为学生对客观事物表现的诸多现象产生的一种大胆质疑的心理,他们要面对来自老师或父母乃至社会的批评、指责,逆来顺受、唯唯诺诺的学生是没有勇气和胆量质疑老师或父母的。所以,在给予学生肯定的同时加强引导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学生的性格才能得到良性发展,这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必要途径。
三、构建新型的交往理念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发展既不来自于外在客体,又不来自于先天潜能,而来自于在交往和对话中的不断批判、生成和创新。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对话和交往都是以人格平等、相互尊重为基础的,交往空间是一个充满自由、民主和活力的公共领域,受教育者置身于教育情境之中,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不是为了“知”而是为了“智”,教师不再是“话语霸权者”,不再试图同化学生的思想,而是鼓励学生多元思维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正如英国思想家密尔所说:“对于异于寻常的个人,应该鼓励他们的与众不同。”让个体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他们对已知知识进行质疑和挑战,建构当代教育交往理念将极大地推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