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有效朗读

2013-04-29 00:44史艳青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3年7期
关键词:孤帆理解课文想象

史艳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朗读提出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在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中去,使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唤起表象,引发想象和联想,激发情感等形象思维的培养。

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目前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较低,唱读现象比较普遍。课堂上,教师也在进行多方面的指导,但多数学生仍然读不到位。笔者认为原因在于教师指导朗读时过于简单化,并且对课文的把握缺乏整体性。

那么怎样才能立足于整体,引领学生心临语境,有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呢?笔者长期从事语文和普通话的教学,就如何教给学生技巧,提高朗读效果进行了一些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下面就我自己的朗读教学实践来谈谈如何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

一、注重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是朗读中最常用的方式,是阅读教学中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正确、流利、有感性地范读课文,把无声的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让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范读出于教师的口,入于学生的耳,了然于学生的心,能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形式。再次,“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教师经常给学生示范朗读,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动之以情,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

二、披情入境,发挥想象,引导学生融入情境

理解了文本的内容,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展开合理的想象。

以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为例,在体会“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重点诗句时,老师先让学生通过借助生活的积累想象画面: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身影越来越模糊,最终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此时只看见那滚滚的江水向东流去……接着,老师再借用媒体创设情境,课件出示舟船远去,江流天际的浩瀚画面,当音乐响起时,引导学生去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重点诗句,学生就能理解其蕴含的“味道”,体会出最后的“流”字,可传达出孤帆远去之感。这样一来,学生在体会的过程中很快地融入了情境,为以后的朗读、诵读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又如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教师可以一边展示漓江两岸秀丽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为学生解说画中的风光,待学生的心思都被吸引到桂林山水的优美意境中时,再对学生说:“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欣赏着桂林美景。如果能有位朗诵家来上一段就更好了。”这一招非常有效,课堂上立刻洋溢着活跃的气氛,同学们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展开朗读,第一次试读就读得有声有色了。

三、多种练习提高

朗读技巧的自觉掌握和运用不能一蹴而就,要在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训练。为保证每节课每个学生都有朗读的机会,设计朗读的形式也要为全体学生服务。可采用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教师引读、个人自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形式,为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课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如举行朗诵比赛,让学生自己选择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或诗歌进行配乐朗诵表演,当场评分、奖励。

四、评价要有指导性

一方面,通过评价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让学生不仅知道“怎样完善和改进”,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朗读中的缺点,知道今后在朗读中应该发扬什么,克服什么,今后怎么办。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作为“教”的一种,可以使学生通过口、眼、耳、脑等器官的活动,充分理解课文,产生良好的语感效应。一旦学生被作品的内涵所吸引,被作品的情感所打动,被作品的意境所陶醉,那么他们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就已逐步形成,他们的主体作用就要逐步乃至充分发挥。久而久之,“不教”这个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达到了。

总之,激发兴趣,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有效指导,提高学生读的技巧;合理练习,巩固学生读的实践……使读书训练因素有效整合,让学生尽可能地获得朗读的技能技巧,从而形成言语能力,促进学生语感形成,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责任编辑 刘 红)

猜你喜欢
孤帆理解课文想象
孤帆的影
快乐的想象
李白“孤帆一片日边来”当代歧释之新解
李诗“孤帆一片日边来”歧解漫说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临江仙·远望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切入点
衔接追问,趁热打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