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淑慧
《一株紫丁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课本上册中的一首小诗,它的语言基调比较活泼、清新。此外,这也是一首感情细腻的小诗。“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的窗前” 小诗从一开头就提到了抒发浓烈情感的对象,但是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诉说对老师浓浓的情怀,而是通过一株紫丁香来诗意地传递的。这株紫丁香蕴含了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深深的问候与感激,同时也表达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尊敬和热爱之情。可以说,这是一首体现师生绵绵情意的颂歌。从小诗的写作手法来看,它主要是运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教师在教学生理清文章感情脉络的同时,也应该着重带着学生分析这种方法产生的效果以及这种方法的运用。简而言之就是,培养学生“洞物寄情”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体会字里行间流溢出来的情感
1.以声色做引,创设情境
声、色与人的两个器官有关,一个是人的耳朵,另一个便是人的眼睛。但当声色贯通所有神经的时候,人身体上所有的器官都受益,同时也包括最具抽象意义上的感情。对于“声”这一因素来说,它的类别很多,但主要以音乐为主。而《一抹紫丁香》这首诗的感情色彩比较细腻,教师可以放一首与这首诗意境、情调相符的轻音乐,然后有感情地朗读,或是学生试着配乐朗读。这可以极大程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心感情,使之投入这首诗所营造的意境当中,更好地感受诗中的感情韵味。当然有“色”的搭配效果会更好,声色联袂更能带来一股感情的冲击力,更能触碰学生内心深处隐秘的感情。所以教师在上课之前,首先要做好课件,创设情境,给学生展示关于紫丁香的图片,并讲解紫丁香花的品性和象征意义。教师还可以播放关于《一抹紫丁香》的朗读。当然,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的环境以及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但是就《一抹紫丁香》这首诗来说,一定要以“积淀情感”作为导入原则,这样才可以加强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从而完成“洞物寄情”能力的培养。
2.以故事做引,创设情境
小学二年级这一年龄段的小学生还很稚气,他们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依据小学生的喜好来创设情境,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对涉及的讲课内容,学生也会有效的吸收、消化。而对于《一抹紫丁香》这一课来说,以故事做引来创设情境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关于丁香花的故事有很多,而教师与丁香重合的故事最深刻的还要属唐磊深情所唱的那首《丁香花》。教师在没讲这篇课文之前可以先播放唐磊这首《丁香花》,然后再有感情地叙述关于这首歌背后的故事:这是首歌颂一位年轻的乡村女教师的歌曲,她的名字叫做丁香。她在偏远山区的一所小学里教书,她爱这里的每一个孩子,然而死神并没被她对事业的挚诚而感动,她年轻的生命倒下了,倒在了三尺讲台上。从此人们为了纪念她,就以他的名字为歌名,谱写了这一首感人至深的《丁香花》。在叙述完故事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被该故事打动的时候导入新课,加强学生对师生情谊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
二、引导学生“寓情于物,寄物抒情”
1.如何引导学生“将情赋物”,即“洞物”
“将情赋物”也就是“寓情于物”,我们人类并不知道除人类以外生物的感情,但我们能用文字表达出这些生物的语言,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把自己的感情赋予在了这些生物体上。所以,要培养学生洞物寄情的能力,除了要积淀其感情之外,还需从实践出发,引导学生“将情赋物”。 以《一抹紫丁香》这首诗为例,教师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的同时,还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为什么要将对老师的情感借丁香花表达出来。简而言之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洞物” 深刻地了解这一点,这样,学生“寓情于物”的能力自然就形成了。
2.如何引导学生“化物说情”,即“寄情”
“化物说情”也就是“寄物说情”,人的情感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表达出来,所以有人将悲伤的情感赋予在秋天这一季节,而秋季中的一枚落叶也有了人的感情。“化物说情”的能力是在“洞物”的基础上形成的。那么如何寄情呢?以《一抹紫丁香》这首诗为例,教师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教会学生怎样寄物说情。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你是一片紫丁香的绿叶,你会为老师唱什么样的歌?如果你是紫丁香枝上的花,你会微笑着围在老师身边说些什么话?学生面对教师的提问,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想成是紫丁香的花、叶,完成“寄情”这一过程。
总结: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万物皆有情,但如何洞察万物,并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在事物体上,这就需要学生具有敏锐的视角,以及透彻的观察能力。此外还要深入到内心情感的環节,将物和情合二为一,即达到“洞物寄情”。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精心准备每一堂课,努力做到在必要的时间传授给学生所需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