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走”的演变

2013-04-29 00:20王莹杨帆
青年文学家 2013年7期
关键词:引申义三国志左传

王莹 杨帆

摘要:“走”作为一个常用词,对其词义的确切理解,不仅有助于我们对由其作语素的合成词的理解,还会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本文对“走”的词义和用法的历时演变和不同语言中的表述差异作了一定的比较分析,希望为进一步研究行走类语义场的词汇奠定基础。

关键词:“走”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7--01

本文分三个时期,选取其代表性文献进行研究,主要是:

上古时期:《春秋左传》

中古时期:《三国志》

近代时期:《西游记》和《红楼梦》

一、“走”的历史演变分析

(一)“走”的词义演变分析

1、“走”的引申

走,甲骨文作,金文作,合起来表示奔跑之义。《说文》:“走,趋也”。《释名·释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由此可见,走的本义是“疾趋,奔跑”。例如:

叔孙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 (《春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词义不断引申、分化出与本义相关的诸多义项:“走” 以本义“奔跑”为基础,通过连锁引申和放射引申综合起来的方式逐渐完成其复杂而漫长的演变。这个过程大致如图一所示:

2、引申经历的时期

“走”在现代汉语中基本意义是“步行,行走,脚交互向前运动”。但这个意义最初是由“行”字承担的。《释名·释姿容》:“两足进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行”作“步行”讲延续了很长一段时期,大约是到近代才被“走”大规模地取代。

上古时期,“走”的本义盛行,在一些描述战争的文献中,引申义“逃跑”和“前往,奔向”也用得较多。如:

“奔跑”义:使蔓成然走告子干、子皙 (《春秋左传·昭公十三年》)

“奔向”义:齐侯驾,将走邮棠 (《春秋左传·襄公十八年》)

“逃跑”义:逾垣而走 (《春秋左传·僖公五年》)

中古时期,“走”仍然是以“奔跑”“逃跑”“奔赴”为主要义项。《三国志》中多处“走”(如“师老众疲,势将自走”)既可理解为“逃跑”,又可理解为“离开”,可看作是处于引申义形成的过渡现象。

到了近代,“走”的“行走”义项在文献中相当常见,已经成为了基本意义。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义项,“走”的义项变得纷繁复杂起来,一些与“走”构成的固定用语也频繁出现在文献中,例如:

我且把枪放下,与你走一路拳看看 (《西游记》第五十一回)

(二)“走”的用法演变分析

“走”是一个单音节词,在古代可以独立使用,如“啬夫驰,庶人走”。不与其他词构成新的词,这也是古代汉语的一个主要特点。在现代汉语复音节化的过程中,这种用法渐渐消失了,也可以理解为这种用法的“走”由及物动词变成了不及物动词。

到了中古,“走”开始有构词能力,与“逃”“奔”“出”等很松散地结合起来。它们的结合有很大的灵活性,没有凝固为一个整体,位置也不固定,可以互换,意义表达仍是各自独立的。如:

乌丸奔走出塞 (《三国志·武帝纪第一》)

备走奔绍 (《三国志·武帝纪第一》)

这些组合介于词和短语之间,是不完全意义上的词,可以看作词的初始形态。

在近现代,“走”的构词能力越来越强,常与其他词组合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走开”“走进”“走到”“走出”“走上”“走路”“走红”等。“走”还可以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表示前面的动词处置的结果:

变做一只天鹅,望空飞走 (《西游记》第六十一回)

所以通同一气放走了巧姐 (《红楼梦》第一一九回)

二、汉语和英语“走”的表述比较

汉语中的“走”有多种义项,不是一个英文单词就可以涵盖的。其对应大致如下:

1、奔跑:to run 。2、逃跑:to flee。3、奔向:to tend to。4、步行:to walk。

5、亲友往来:to visit。6、经过:vi-(through;by;across)。7、离开:to leave。

8、死亡:gone;pass away。9、(物体的)移动:move,roll,etc.10、改变,背离:change。11、失去:to lose。12、泄露:to leak out。

可见,我们不能看到“走”就译成“walk”,这是不科学的。英语中的“walk”没有经历汉语中“走”的演变,两个民族的思维方式也不同,引申的途径也必定不一样。

汉语中的很多俗语都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成英语:

走运:have good luck

走狗:lackey

走俏:sell well

英语中的“walk”也并非完全对应汉语中的“走”。比如“walk the dog”是“遛狗”而不是“走狗”。

三、结语

本文通过“走”的历时演变的分析和在不同语言中表述的比较,客观地描述了“走”的主要义项和用法变化。如果条件允许,笔者将细致的进一步探讨“行走”类语义场的演变。

参考文献:

1、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闫春慧,《汉语“洗涤”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内蒙古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3、吕景和、钱晔、钱中立,《汉字古今形义大字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年

5、刘熙《释名》

6、王群,《常用字引申义辞典》,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

7、《汉语大字典》,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7年

8、胡吉宣,《玉篇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9、《春秋左传》

10、(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11、(明)吴承恩,《西游记》,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年

12、(清)曹雪芹,《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

13、百度百科

14、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

15、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第三版

猜你喜欢
引申义三国志左传
《左传》“其无晋乎”补证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称象
“耐”字原是剃胡须
大话三国志
画说汉字——摆(bai)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