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桂芹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尝试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一、创设充满期待效用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
1968年,罗森塔尔等人来到一所小学,从一至六年级中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发展测试”。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告知有关老师。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发现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都有显著的进步,而且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的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那个学生名单只是随机抽取的!但这一暗示却改变了教师的看法,他们通过眼神、微笑、音调等将信任传递给那些学生,这种正向的肯定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个实验发现的心理现象,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表明,教师的期待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把期待的话语适时地传达给学生就显得十分重要,会对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起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教师充满期盼的话语所创设的情境尤能感染学生。如:①你将会成为了不起的人——这种期待会在孩子身上产生神奇的效应。②别怕,你肯定能行——这种期待是孩子的最大的精神支柱!③你一定是个聪明的孩子,成绩一定会赶上去的——这种期待让成绩差的孩子树立信心。④你一定是个人生的强者——这种期待可以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困难。⑤你将来会成大器的,好好努力吧——这种期待最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为核心的成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成功的教学应不断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在教学“求原来有多少的实际问题”时,笔者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小朋友,你们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猴年)你们喜欢小猴子吗?(喜欢)小猴子最喜欢吃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小猴子最喜欢吃桃子。)老师想给你们讲一个关于小猴子吃桃子的故事,你们愿意听吗?学生对听故事最感兴趣,教师看似简单的一句问话,就把孩子们的精力全部集中过来了。教师接着讲述:有一天,两只小猴子在山下采桃子,不一会就采了23个桃子,请你们猜猜,树上原来可能有多少个桃子?让学生猜一猜树上原来桃子的个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发展学生思维的开放性。教师通过简单梳理,让学生明白树上原来桃子的个数最少不能少于23个,接下来用多媒体动画演示两只小猴子采桃子的情境图,再配上媒体上小猴子的说话声音,学生非常兴奋。已经采了23个,树上还剩下5个桃子,那么怎样求出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呢?由于问题情境与学生现实生活贴近,易使情境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学生参与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这样的问题能够创设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情境,由此激发了学习的内部动机,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三、创设自由开放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动机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自由开放、充满活力的课堂环境,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担当“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胜利者”,体会学习的乐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自己准备好的储蓄罐里取出自己认识的钱,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5元”。
生1:这是5元的纸币,它的背面有高山图案。
生2:它的正面和反面都有数字“5”。
生3:你只要看到上面有“伍圆”两个字就行。
生4:上面有两位少数民族人物。
生5:还得用手甩甩,听听声音看看是不是假币。
……
师:对,认识“5元”人民币,可以从图案、字样等方面进行观察,最关键的是看“伍圆”或“5”。
以上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相互补充。学生学得形象生动,轻松愉快。教师在课堂上只要注意发扬民主、留足机会,让小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意见,就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从而自主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对于中低年级的儿童,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形式,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感受生产、生活、科技中都离不开数学。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计,制造悬念,让学生有迫不及待获得新知的欲望。除此之外,教学中教师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合理运用外部奖励,有效地运用表扬,都能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实效,让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促进人才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