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金融系统的一系列事件冲击着人们的眼球。继6月银行系统“钱荒”之后,国务院下发“金十条”,提出要“严格防控房地产融资风险”,预示着房企未来融资难度可能随之加大。
但房企抢地战仍方兴未艾,连坚称“不拿地王”的万科,半个月内耗费百亿拿下三块“地王”。可见,哪个房企拥有更多的现金流,就能更好地把握土地市场底部机会,及时“换仓”制胜。
在国内趋紧的融资渠道下,开发商应构建稳健的资金池,才能抗风险、谋发展。如万科等房企都保持着数百亿的自持存量资金,只有盘活存量,放弃囤房、囤地等占压资金的方式,以高周转实现滚动开发,才能有效回笼资金。
资金池内,还要保证充足的增量资金。可以预见的是,房地产游戏规则已经改变。前不久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就说:“将来的房地产市场,没有几千亿的融资平台,你只是一个打工的”。接下来,谁能募集更多更低成本的资金,谁就将在地产金融时代胜出。
近期国内市场“流动性”趋紧,美联储亦透露或将终止第三次量化宽松政策,因此房企不应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要朝着股权私募、基金、发债、海外融资等多平台发展,给自己上多重保险。
在A股融资平台,继绿地投资金丰之后,先后又有中弘股份等5家上市房企停牌。尽管目前A股融资平台开闸的消息甚嚣尘上,但基于国家调控思路,A股融资平台不可能大规模放行。
赴港融资,构建“双平台”仍是大势所趋。知名房企纷纷看齐中海、华润,或赴港上市或借壳融资,万科、招商更早已搭建“A+H”双平台。利用境外平台发债更具优势,近期龙湖的一笔超70亿港币的组合贷款,就刷新了内地房企单笔贷款融资规模。
此外,如何开展与地产私募基金等长线资金的合作十分重要。近期地产私募基金频频介入土地市场,如拍下上海地王的福润天成背后就隐现私募身影,而金地、保利等大型房企更早已先行一步。
资金池并非越大越多越好,如同穿鞋,“合脚”为宜。融资方式必须保量保质,在确保资金来源充足安全的前提下,房企应优化负债结构,适当降低负债率,同时需要提升对资金投放效益的分析能力,力争实现利息成本最小化和资金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