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转型引发学生管理方式的转变

2013-04-29 19:57路蕴等
关键词:心理引导

路蕴等

摘要:职业院校的转型带来学生类型的变化及培养目标的提升。本文提出在高职生的管理工作中,以正确的心理引导为主,尊重和理解高职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主动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为社会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有为青年和创造性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转型 学生管理措施的转变 心理引导

近年来,随着职业院校的持续发展和教师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有不少达到转型要求的中职学校开始向高职院校转型。这意味着学校的主体——学生群体,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主要招收的是应届初中毕业生,以培养中级技术工人为目标。而转型后的高职院校则主要招收的是参加高考并取得专科录取成绩,填报志愿后被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其培养的目标是为了培养“直接参与生产,为社会直接提供物质产品或各种服务,并承担具有高度技术性和负责性工作的”技术人员。以上两者不同的培养目标清楚地说明:转型后的高职院校,若是继续在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方面沿用原来中职学校的模式,既会影响高职院校的正常发展,同时也会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1 学生生活方面的差别

对新进入高职院校的高职生而言,他们与中职生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由于中职生年龄较小,他们在生活能力方面远不如高职生,那么就意味着在生活上需要教师进行更多的指导,甚至在某些方面要“手把手”地教会中职生如何照顾自己;而高职生已经成长起来,其中大多数在高中期间又是住校生,因此在生活方面有自己的方式方法,教师对其进行引导性教育即可。其次,在心理方面中职生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比如自我意识过强、承压能力较弱、人际交往方式缺失、不成熟的恋爱观、不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而对于高职生来说,以上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只存在于少数个体中。最后,也是表现的最为突出的方面:易冲动和缺乏忍耐能力。中职生的个性过于鲜明,加之某些个别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表现又过于激烈,比如经常与人打架斗殴、对老师和学生恶语中伤,这都对不谙世事的中职学生造成不好的心理暗示和影响。而高职生在此方面的表现相对成熟,究其原因:其一,高职生的年龄普遍较大,已经基本告别了年少叛逆阶段,少有打架斗殴和恶语伤人等不良习气;其二,心智较为健全的高职生有自己稳定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会轻易受到不良习气学生的影响。

2 学生学习方面的差别

在中职学院转型为高职院校之前,教师主要面对的是中职生,由于他们只经历了九年义务教育,在学习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主要是:基础知识不完善、知识体系之间无关联、自觉学习能力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厌学情绪等。相比较而言,高职生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三年高中教育并参加过高考,从时间层面就比中职生多出了接受更多知识的时间;同时,对于参加了高考的高职生而言,高中学习的知识比初中知识更具有广度和深度,在高中老师的引导下又能将各个知识点联系起来体系化。此外,参加高考本身也是对学生身心的教育和磨练,更有利于以后学习生活中的承压、发散和拓展。

因此,在过渡期间及时改进转型院校对学生的管理方法是明智之举。为了大力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应在学生的管理方面研究改进措施。从中职生到高职生管理措施的转变,务必要瞄准学生类型的变化及培养目标的提升。因此,以正确心理引导为主,对高职生管理措施的转变势在必行。

2.1 尊重学生的生活方式 由于受到先天因素、家庭条件、生活经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影响,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在平时的学校生活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并对每个学生都有全面的细致的了解[1]。举例来说,对于当代学生来说,手机和电脑是最主要的学习和娱乐工具,它们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和信息,也在学习之余给学生的娱乐生活增色不少。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长时间使用这些电子设备会对学生产生不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还是照搬管理中职生那套“不能”、“不许”的硬性方式对高职学生进行严厉批评,这反而会恶化教育的效果。同时教育方式的改变若跟不上学生类型的转变,从本质上来说,教师就没有对已成人的高职学生给予应有的尊重,而只是把“批评”错误地理解为“教育”。

那么尊重高职学生的生活习惯,是不是意味着教师就不需要对学生进行管理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高职生的生活能力较强,但是一些不良生活习惯也是需要正确引导的。追根溯源,学生对网络、对虚拟世界的依赖性主要来自于其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属感[2]。由此首先就可以考虑从学生的习惯出发,在网络上通过学生的方式和他们进行沟通,从而更深层次地了解到其真实想法。在交流中告诉他们其实“你很棒很独特”,鼓励他们现实“不可怕要来尝试”,尽量给予学生自信心和充足的安全感。其次,针对在网络上了解到的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可以利用研书会、“一站到底”活动及拓展练习等形式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展示和表达自我,在不伤害其自尊的前提下使学生慢慢甩掉“网瘾”。最后,由于得到了肯定,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增强,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行开展活动以及课堂练习等,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将学生的社会归属感逐渐培养起来。

2.2 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行为 学校没有转型之前,对于中职生的管理大都是军事化“集约型”的,但若以同样的管理方式对待高职学生,那很可能是“越管越乱”。因此,对于高职生应实行“粗放型”管理。以学生做兼职为例,中职生和高职生都有做兼职的想法,站在理解学生的角度考虑,教师应禁止前者而放宽后者。首先,中职生普遍年龄较小,尚未达到用工的最小年龄要求;而高职生多为成人,在法律层面已经达到用工年龄限制。高职学生做兼职工作,主要是为了锻炼能力,增长个人见识和提升为人处事的成熟稳重。其次,中职生普遍缺乏社会经验,韧性较差,在工作中稍遇不顺就会感到挫败;而大多高职生在工作中不但能够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接受磨练,这对他们以后进入职场是宝贵的经验。最后,兼职多是在校外进行,中职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多数被骗或半途而废,风险较高;而高职生具有一定的社会鉴别能力,但却在社交和兴趣上经济花费较多,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贴补生活费用。只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性引导,在思想源头上杜绝学生进行传销等其他违法行为,就可以在保证高职学生校外人身安全的同时还能补贴其生活费用。

2.3 主动发现学生的心理需求 不论是中职生还是高职生都有心理方面的需求,但其心理需求的方式和层次不同。中职生的种种表现都指向一个简单基本的心理需求——需要得到他人的关怀。只是有些学生的行为方式过于激烈且不接受正确的心理疏导,才需要教师从保护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强制干预。高职生作为心智逐渐成熟起来的成人,大都不会进行激烈的行为方式,但他们也有实际的心理需求,比如对学业的畏惧,对毕业的恐惧,对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理想的未知等等,只不过他们不会轻易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对待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则要更加“处处留心,时时在意”。

对于有正确是非观念的高职生来说,他们能够接受正确的思维导向和良好的道德规范。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与学生“平等对话”,深入了解学生最近的思想动态,并根据具体问题逐渐疏导学生心理,培养学生建立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待问题的良好心态,让学生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遇到问题首先想到寻求教师的心理引导,用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去化解矛盾,而不是自己独自承受或采用极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总之,职业院校的转型,理应随着学生群体的变化而及时转变,应切实站在学生和社会的立场上,前瞻性地看待学生管理工作是否有利于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双健康”,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社会、国家和人民的服务意识;还应动态分析和考量当前的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掌握和拓展应用,是否有利于学生技能知识的运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最终,用正确有效的管理措施为社会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有为青年,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国家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耿双维.理解学生尊重学生[J].教育艺术,2008(2).96.

[2]王晓琳.学生上网堵不如疏[J].人民教育,2008(5).31.

[3]谭惠聚.铁路成人高校转换为普通高职院校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8(35).

猜你喜欢
心理引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引导的实践
谈中专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初中班主任对于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引导的探析
浅析心理引导因素在高校思政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生命教育视阈下的学生个性发展策略探究
对生命的心理启发
班主任如何做好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引导教育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及纠正策略
声乐学习中如何培养良好的歌唱心理
高职院校中智能手机对学生学习的消极影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