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世芹
【摘要】一直以来如何让学生輕松的学习并且学好都是所有一线教师所面对的一个大的问题,本文着眼于从心理上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从班级文化的建设着眼进行教育,从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积极向上的竞争机制加以引导,从发挥各科老师的辅助作用等方面入手来解决老师和学生同时面对的教学难和学习难的问题,试图从学生本身着眼来实现轻松学习的目标。
【关键词】心理引导;班级文化;沟通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喜欢呼吸新鲜的空气,喜欢轻松地完成每天的教育教学的过程,而把握课堂,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则是使教育教学轻松而有力的最重要的环节。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而作为班主任在活跃课堂的过程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积极向上的心理引导
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主体建设者来自于学生,这就要求学生必须首先具备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是指一个人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并对学习始终保持必要的兴趣。当学生对学习保有了必要兴趣,他就会有十分的求知欲通过老师和课堂来达到满足,这就为老师的讲课和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健康的环境,老师的教学会得到学生的配合,而学生的疑难也能从老师这里获得解答。孔子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真正的学习应该为了自己,即生发于自己的生命深处,而不是给别人看的,或受外在利益的“胁迫”或“引诱”才做的。所以只有引导学生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创设积极活跃而健康的课堂氛围才有可能。
二、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建设
一个优秀的班级的建立和积极活跃的课堂的创设,除了对学生进行积极向上的心理引导,让其具备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以外,还需要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做辅助。
班级文化,简单地说,就是班级风貌,是区别于其他班级的核心元素。班级的管理,说到底就是打造班级的文化。我在工作中一直致力于班级文化的建设,例如组织学生阅读古代经典书籍,用优秀的书籍来陶冶学生情操。制定富有特色的班级口号、班风、班训等,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文化氛围。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培养班级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班级凝聚力……
学生如果只知道学习,而忘记了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那么教育教学的最终结果可能就是塑造一批没有思想、没有合作能力、缺少集体荣誉感的人,“书呆子”似的“优秀”学生是无法形成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的。而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个学生勇于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达到积极活跃课堂的目的。
三、班级竞争机制的建立
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从课堂上汲取知识,通过多种多样的班级文化的建设也有了团队精神,再加上一个健全的竞争制度,例如班级可以展开小组加分减分制度、小组竞争背课文制度、英语背单词竞赛等活动,当一个学习小组处于一种与其他的学习小组竞争的状态中时,集体的舆论会产生很大的作用力,不爱发言同学也就慢慢地开始发言了,上课溜号的同学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也能集中精力了。所以,利用好这一种竞争心态,将对创设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产生促进作用。
四、健全的班规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有国法,班有班规。我所面对的学生在相对意义上而言是一批自制力差,学习底子薄的学生,如果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他们很可能就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来扰乱课堂,他们回答问题时会说出意想不到的答案,弄的全班哄堂大笑。老师讲课的时候插话,扰乱学生学习的正常思路等等怪现象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有一个健全的班规来约束个别同学的不良行为,使课堂不仅活跃而且积极健康。
五、与课任老师的沟通
无论如何,除了班主任的课以外,所有的课堂都必然是由课任老师来掌控的。所以在活跃课堂氛围的问题上积极与课任老师沟通,在活跃课堂的策略上与他们达成一致就非常的重要。例如班级采用举手加分制度。仅仅靠班主任一堂课根本无法调动学生来积极参与,形成竞争氛围,但是,如果班级所有的课堂都以此来调动学生,效果可能就会非常好。
对于教学,积极活跃的课堂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易于达到教学目的。一般的教学目的,不外乎是让学生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实践证明,人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学习兴趣高,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往往使学生心情愉快,故正是学习知识与技能的最佳时候,加上在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往往跟着教师走,这样教师很容易达到教学目的。此外,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等。总之,活跃的课堂气氛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减轻班主任管理上的负担。积极活跃的课堂如果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心思自然就少一些,例如,如果要认真听课,学生说话、做小动作等现象自然就减少。
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吸取了知识,同时也免去了教师在教学上的乏力和枯燥,让学生和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教”“学”的快乐。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