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琰
佛祖悟道终成正果,我细细观去,不知图上哪里绘有菩提树?上部壁画绘有各路魔军,正气势汹汹进攻,佛塔内释迦牟尼岿然不动,此塔为降魔塔。
与人间同样,一开始便是“二牛抬扛”,农夫手把曲辕犁跟在牛后面耕地播种,接着是收割、晾晒、扬场,粮食成堆,斗斛装量。农妇往田里送来饮水和饭菜,饥渴的农夫坐下抱着水罐仰头痛饮。
厅堂里坐着红袍官吏,农夫在他面前长跪禀报收成吗?好在佛经中有“一种七收”的说法,佛国的百姓到底还是要比人间的百姓幸福很多。
五个庙石窟位于莫高窟正南约100公里、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党河西岸峭壁上。洞窟开凿在党河水冲刷形成的砂崖上,砂崖高约30米,洞窟悬于半崖,距地约12—15米。
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唐时为沙州的紫亭镇,归义军曹氏后期,改为紫亭县。
《沙州伊州地志》记载,沙州“西南有紫亭山,去州一百九十里,其山石皆紫色,复名紫亭”。听起来颇有些诗情画意的味道,当你亲眼目睹那成片耸立的紫色山崖,在阳光下呈现出非比寻常的色泽与景象时,你会感到令人瞠目的壮观。不像是在人间,而像是闯入了神的领地。
佛祖菩萨按下云头,在这里落户。
五个庙石窟开凿于县城西北约20公里的党河西岸峭壁上,一向被认为是敦煌石窟的一部分。
五个庙石窟约始建于6世纪中期,也就是北朝晚期。此时莫高窟石窟建造已经颇有规模了,于是,就算是在紫亭这样偏远的地方,也开始修建石窟。
石窟旁,党河曲折向东流去。党河汉朝称氏置水,唐时叫甘泉,宋时为都乡河,元代蒙古语谓党金果勒河,简称党河。
“党金果勒”的意思是肥沃的草原。很难想象在苍凉的肃北蒙古族自治县的东南部有这么景色秀丽的地方。在当地朋友的带领下,我去了党河的发源地——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在那里拍回来的照片,每一张都宛若童话中的仙境,清清的河水,波光粼粼,一眼天然喷泉,高高举起,溅落晶莹的水珠。人声渐近,不时有受惊的黑颈鹤仓皇起飞。传说中的王子和公主就是在这样的地方过起了他们幸福的生活吧。
其实紫亭自古就是敦煌通往西域丝路南道的要冲,是敦煌的南大门,兵戈声不断。汉代就已在此地置亭。十六国时,西凉李暠曾“筑城于敦煌南子亭,以威南虏”。
李暠是个传奇人物。沮渠蒙逊拥立段业建立北凉政权时,李暠还只是北凉治下一个小小的效谷县令。
他是西汉飞将军李广的十六世孙,名门之后。李广的曾祖父李仲翔,曾奉命“讨叛羌于素昌”,于是他的子孙安家落户,李氏家族渐成陇西望族。
李广射入石头的箭矢没入石棱的地方,长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吗?荫护着李氏后人。李暠“少而好学,性沈敏宽和”,并且“通涉经史,尤善文义”。长大后,又“颇习武艺,诵孙吴兵法”。
乱世纷争,有勇力者便自立为王,当时建立的割据政权远不止十六个,有些称帝的国家实在是太小了,又有的没几天就灭亡了,便没有统计在内。十六国之说,来自北魏崔鸿所著《十六国春秋》。
十六国政权的创建者,主要是少数民族。如慕容氏建立的西燕、清水氐杨氏建立的仇池、拓跋氏最初建立的代国等等。由汉族人建立的,只有前凉和西凉。
汉族人大量聚居于敦煌的最西端,这是当年前秦王苻坚的杰作,他曾经“徙江汉之人万余户于敦煌,中州之人有田畴不辟者,亦徙七千余户。”也就是将湖北和河南的一万七千余户人口迁至敦煌。后来“武威、张掖已东人西奔敦煌、晋昌者数千户”,这些人是躲避战祸来到这里吧,大部分也是汉人。
李暠将这些人“徙之于酒泉,分南人五千户置会稽郡,中州人五千户置广夏郡,余万三千户分置武威、武兴、张掖三郡。”沙州刺史孟敏死后,李暠向段业请求接任,段业准了。但是仅仅割据一方,并不足以成就霸业。北凉晋昌太守唐瑶起兵反叛,“移檄六郡”,推举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使得李暠实力大增。机会来了,李暠大赦境内,建立了西凉政权。这是一个名符其实由汉族人统治的西凉政权。
论实力,西凉原本根本无法和北凉抗衡。但是它地处沙漠,环境恶劣,北凉劳师远征,西凉以逸待劳,使得北凉常常铩羽而归。《晋书》载,有一次沮渠蒙逊亲自带兵征伐西凉,双方战局难决,北凉只得“掠三千余户而归”, 李暠率军追杀,又“尽收所掠之户”,沮渠蒙逊弄了个白忙乎。
李暠死后,李暠之子李歆登基,蒙逊来攻,李歆“亲贯甲先登”,御驾亲征,大败北凉军队,并“追奔百余里,俘斩七千余级。”此次胜利让李歆变得好大喜功,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不再满足于单纯对北凉的军事防御。沮渠蒙逊率兵佯攻西秦以诱西凉,李歆中计出兵攻击,战败被杀。蒙逊攻下酒泉后,又直入西凉老巢敦煌,“三面起隄,以水灌城”,西凉就此灭亡了。灭西凉之后,沮渠蒙逊的战果之一,是从敦煌将高僧昙无谶带回武威。
五个庙石窟最早开凿于北朝晚期,我们在洞窟里基本见不到那时的壁画。第二窟为方形窟,窟顶为人字披顶。大概曾有牧羊人以此窟为家,生火做饭,暴殄天物,壁画熏黑严重。北壁开一龛,龛楣细辨绘有忍冬图案,与莫高窟北魏到北周时期的图案很是接近。
忍冬图案取自金银花,一种多年生攀缘类植物,花可入药。枝蔓花叶有规律的弯曲缠绕,绵长而不断绝。这样连续的图案呈现出一种春天的姿态,枝干茂盛的生发,弧线往来回转,流畅而又充满韵律和节奏。
五个庙洞窟历经多次重绘形成了重叠壁画。现存表层壁画有五代、北宋、沙州回纥、西夏、元等各个时期绘制的。约在归义军曹氏晚期进行过较大规模的重修和重绘,现存壁画大多为这一时期重新绘制。
归义军始于张议潮,结束于最后一位节度使曹贤顺投降西夏,历经张氏和曹氏两个家族阶段,长达近两百年的时间。归义军政权名义上一直奉历代中原王朝为正统,但其实完全独立,成为敦煌地方实际统治者。每一任节度使都非常崇信佛教,广建洞窟,使得敦煌石窟的营建达到了一个高潮。
张良真出任紫亭镇使时,在对楼兰的战争中,他身先士卒,率军作战,俘虏了蕃相,收复楼兰三城,并因此功而升迁为都牢城史。紫亭晚霞垂天,宛如胜利的旗帜飘扬。
曹氏归义军时期,盘踞在丝路南道的南山部族经常侵犯归义军边境,劫持归义军派往于阗的使节。紫亭镇使的职守主要是防御南山侵扰,扼守丝路南道,保证归义军与于阗交往的顺利畅通。
东西回鹘两大势力发展迅猛,瓜州、沙州处于其间,难独力与强雄抗衡。曹议金鉴于此,采取和亲政策,西和于阗、东结回鹘,嫁女给于阗王李圣天,天福年间被后唐王朝册封为于阗皇后。同时曹议金娶甘州回鹘可汗女为夫人,又嫁女给回鹘可汗为妻。
敦煌莫高窟多有“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一心供养” “北方大回鹘口圣天可汗的子”“甘州圣天可汗公主”之类的题款。敦煌遗书中记载当时盛况:“四面蕃人来跪服,献驼纳马没停时,甘、肃可汗亲降使,情愿与作阿耶尔,汉路当时没停滞,这回来往也无虑。”
五个庙上游方向约5公里处,有1个石窟,俗称为一个庙石窟。为唐代开凿。东窟为僧房窟,西窟为礼拜窟。门东侧绘有说法图。东、北、西壁底层露出唐代供养人像,个个粉面花靥,长裙曳地袅袅而行,有端花盘的梳一对“丫鬟”髻的女孩,脸还没有长满,花盘里鲜花色泽艳丽,有点像石榴花。
时紫亭镇还设置了都游奕使,负责侦察敌情之官职。一个庙石窟有供养人画像题记云:“社子散兵马使知本镇都游奕使王左罗军一心供养”,可见王左罗军应为紫亭镇的都游奕使。
五个庙石窟第一窟开凿于北周,西夏时重修,为平面方形中心塔柱窟。正面开龛,龛内为近代补塑佛像。龛上和龛两侧绘有大幅八塔变。
佛像代表佛陀的“身”,佛经代表佛陀的“语”,而佛塔代表佛陀的“意”。身语意之中,以意为王,最为重要。大乘佛塔以如来八塔赞颂释迦牟尼一生的八大功德。
画面上的佛塔的造型结构大致相同,均由基座、塔身和塔顶三部分组成。塔顶两侧悬挂巨幡,各有两身飞天绕塔飞舞。
佛祖初生时,行走七步,步步生莲花,知此塔为释迦牟尼之降生塔。
佛祖悟道终成正果,我细细观去,不知图上哪里绘有菩提树?上部壁画绘有各路魔军,正气势汹汹进攻,佛塔内释迦牟尼岿然不动,此塔为降魔塔。
第三塔塔内绘佛像三身,均结跏趺坐莲花高座。佛座前有一法轮,塔基前二鹿对卧,可知此塔是鹿野苑初转法轮塔。佛陀在菩提伽耶顿悟后,向西三百里来到了鹿野苑,寻找五位同修者,向他们阐述生死轮回、善恶因果以及修行超脱之道。
第四塔为神变塔,第五塔为天降塔。
天降塔也绘有佛像三身,三佛的神态、手印、坐,皆与第三塔初转法轮塔内佛像近似。我猜想它们想要表达的内涵可能也应该有近似之处,都是表现舍卫城中之“千佛化现”。
塔基右侧绘二人,其一为印度王者形象,头戴花冠,赤袒上身,胡跪于毡毯上,双手托花盘,呈现出虔诚供养之态。是哪位古波斯帝王拜佛的景象吧?
第六塔和好塔,第七塔尊胜塔,第八塔涅槃塔。
1227年,元灭西夏。于西夏王陵附近挖地三尺,大肆破坏,以至于历朝均未在西夏王陵附近发现过什么有价值的物品。只有一座又一座高大的西夏王陵在风中肃然挺立,保持着李元昊时代的尊严与骄傲。
第一窟内元代重修壁画,左壁炽盛光佛背衬黄道十二宫等古代巴比伦天文图像。
古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星座,是将天空划为分区,以12月时间标志,12个星座为空间标志的观察天象的方法。壁画上一条长长的黄线,连接十二个圆点。
它表达着无限深意,天空莲花绽放,星辰闪烁,日月同辉;地下芸芸众生,从善如流,安贫尊荣。人诚感天,天应人愿,人间富足,与天堂无异!
古巴比伦人研究天文,大概并不是为了实际应用,而是为了领会神的意旨吧。
右壁绘有弥勒经变图,其中耕种、收获的景象小品般点缀于盛大的佛国场景之中。与人间同样,一开始便是“二牛抬扛”,农夫手把曲辕犁跟在牛后面耕地播种,接着是收割、晾晒、扬场,粮食成堆,斗斛装量。农妇往田里送来饮水和饭菜,饥渴的农夫坐下抱着水罐仰头痛饮。厅堂里坐着红袍官吏,农夫在他面前长跪禀报收成吗?好在佛经中有“一种七收”的说法,佛国的百姓到底还是要比人间的百姓幸福很多。
壁画中还绘有十一面观音和坛城图,与藏传佛教中的形象极为相近。藏传佛教有一说,罗刹鬼有十个脑袋,非常狂妄自大,观音变成十一个头,方才将其降服。
五个庙石窟第4窟,宋代重修,左壁绘劳度叉斗圣变。
劳度叉斗圣变就表现佛弟子舍利弗和六师外道劳度叉之间一场变幻莫测的神力斗争。
佛经里说,印度舍卫国波斯匿王身边有一位名叫须达的大臣,家资万贯,乐善好施。他偶遇佛祖释迦牟尼,听了佛祖说法后,心里非常钦佩,想要邀请释迦佛光临舍卫城,去为那里的人们说法。于是他以黄金铺地的代价,买下太子祇陀的园林为释迦建造精舍。
婆罗门教徒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气愤﹐打算尽全力阻止佛祖前来说法。他们向波斯匿王请求允许他们与佛教徒斗法﹐谁胜利了谁就拥有这座花园﹐国王同意了。这场斗法成为佛教能否在舍卫国传播的关键。
佛祖派弟子舍利弗与外道劳度叉斗法。
舍利弗骑狮子坐骑居东,劳度叉宝帐居西,一场激烈的较量开始了。劳度叉先变幻出一座高耸的大山﹐山上众神仙驾鹤乘龙唱着歌。舍利弗变出一位金刚力士﹐持金刚杵只一下便将宝山打得粉碎﹔劳度叉又变幻出一头水牛﹐舍利弗变幻成威猛狮子﹐咆哮着咬死了水牛;劳度叉变出一池波涛汹涌的洪水﹐舍利弗则变出一头大象﹐伸出长鼻子一口气就吸干了池水﹔劳度叉变出一条巨大的毒龙﹐舍利弗变出一只金翅鸟﹐伸嘴琢死毒龙。
壁画中的金翅鸟面呈忿怒状,露出牙齿,通身金色,身后两翅垂天。《造像量度经》中是这样描绘金翅鸟的:人面,鸟嘴,牛角,腰以上为人身,腰以下是鸟体。金翅鸟为佛教天龙八部之一的护法形象,它常绘于佛的头顶,如果佛外出行走,那么金翅鸟便在天空盘旋飞行,保护佛的安全。
舍利弗与劳度叉继续斗法。劳度叉变幻出两个黄头恶鬼﹐舍利弗变出毗沙门天王﹐双目圆瞪,一声怒喝,恶鬼们只好乖乖地跪地求饶了。
劳度叉又化作一树,枝繁叶茂,舍利弗变作风神持风囊鼓风劲吹,大树被连根拔起。婆罗门教徒们混乱一片,相继剃发出家,皈依了佛法。
这是壁画描绘最为精彩的一幕,画师们将风树之斗作为最后的决斗场面着力表现。强劲的旋风吹得画面中宝座摇摇欲坠,劳度叉被吹得目瞪口呆。徒众们有的在慌乱中围着树打桩、牵绳,加梯支撑;有的双手遮面,伏下身子;有的连忙作揖受降;还有的剃发后受到同伴的耻笑,双手抱着光秃秃脑袋,手足无措。整个画面庄严、镇静、安详之余,与失败、混乱、笨拙形成强烈的对比,生动而又充满喜剧性,令人视之难以忘怀。
离开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那天,忽然下起了雨,灰扑扑的石窟,一点点变得鲜亮起来。我们的车,如披挂铠甲的英雄疾驰而去,红缨滴水,头盔闪亮,水里有没有铁的声音。途中经过一截截汉长城遗迹,武帝曾经诏令,河西的军民一次次在风中面对逃走的夷人,筑高了长城。天晴了,云彩如万马奔腾,新近并入了汉家版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