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棵
摘要:转型期的社会情绪呈现不稳定、不理智的趋势,对当下国家和政府进行有序管理来说既是实际问题,也是严峻考验。因此,本文以中国社会转型期为背景,以社会情绪为核心,以实现理智引导为落脚点,从社会民众思想性格及其形成过程的角度出发,分析当代背景下社会情绪浮躁、欠缺理智的原因并初步探讨有效实现理智引导的路径,从而有利于转型期阶层利益关系调整,保障社会秩序稳定,为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社会情绪;思想性格;理智引导
在现今社会生活中,暴力极端行为不再少见,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戾气与浮躁也在逐渐增加,这其中固然有着个人性格、素质修养和所受教育程度的原因,但这种现象与社会文化也存在着联系。尽管社会中的暴力和激进事件仍是个案,但是影响范围和程度都在递增。社会情绪的浮躁不但表现出当今社会节奏加快带来的生活压力,也表达了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难以得到满足和保障的现象。社会浮躁情绪不断加剧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因此探究如何有效引导社会情绪趋向理智和冷静的相关路径具有现实意义。
一、转型期社会情绪浮躁失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我国的经济开始进入转变期时,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立在其上的社会上层建筑应与之适应。然而就目前而言,转型期社会阶层矛盾突出,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政府管理方式等仍未健全,协调阶层关系和利益仍显乏力。这造成民众因自身利益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甚至遭受威胁时产生浮躁冲动的不理智情绪,通过极端激进的方式来表达自身的不满。社会民众情绪浮躁失控不利于秩序的稳定,因此对转型期社会情绪的理智引导尤为重要。
(一)盲目冲动阻碍政府管理
近年社会民众不满情绪的表达方式呈现极端化。法律制度不健全,难以保障民众屡遭侵害的利益,民众对于体制的不满与质疑也与日俱增,使得其抵触政府管理并通过极端激进方式来表达、发泄不满情绪,如首都机场爆炸案,广西计生局砍人事件等。这些都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威胁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借爱国的名义暴力游行打砸日货的冲动行为使市场秩序趋向混乱。不仅如此,社会民众情绪盲目冲动,不信任制度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自行惩罚小偷而不是交给政府的现象时常见诸于媒体。这样政府在对社会阶层关系的协调和管理过程中无疑会遇到阻碍,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管理和稳定。
(二)浮躁易怒加剧阶层矛盾
如今的社会情绪盲目冲动不仅仅体现在民众对于政府的不信任,在各阶层之间的戾气也是存在的。随着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压力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压力也在增长。面对利益冲突民众缺乏耐心去冷静思考,往往通过暴力来维护自身利益。公交、地铁上斗殴争抢座位突出民众的易怒;交通肇事司机借特权推脱责任引发群体性事件也凸显民众对于不公正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网络谩骂和人肉搜索折射出社会情绪趋向无序混乱和野蛮暴力,侧面反映出政府相应的法律制度建设和管理方式上存在不足。因此,政府有必要在改善管理方式的过程中重视民众情绪,面对转型期社会情绪的不稳定做出相应的妥善处理,为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的环境。
二、转型期社会情绪浮躁的源头
转型期社会情绪浮躁的现象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而是由处于转型期的经济、尚未完善的法律制度、自身的社会情绪和思想性格等因素共同作用、发酵而形成的。一方面,由于经济转型,利益分配存不合理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加剧了阶层摩擦;另一方面,我国现有体制未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造成政府在社会管理和秩序规范的过程中存在不足,降低了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
(一)小农经济培育小农思想
民众性格与社会本身的经济密切相关。中华文明自古有着优良的农耕环境,延续千年的封建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发展,因此其影响不会在短短几十年就消失。所以,现在社会民众的思想性格也受小农经济所培育形成的小农思想的影响。一方面,由于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小农思想注重家族血缘和宗派亲族。另一方面,小农经济生产对于制度的需求小,随意性大。因此,道德比制度更能迎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促使民众偏重传统道德,轻视法律制度建设。
1.熟人社会的演变
小农经济生产中以家庭为单位,个体经营,生产协作性低,且依赖天气气候,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人祸显得十分脆弱,唯一可以依赖的只有血缘关系的家族。这持续千年注重家族血缘的小农思想已经深入民心,不会很快消失。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员流动开始频繁、范围也在扩大,家族血缘、宗派亲族因为本身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在工作生活中习惯求助亲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因此人们在生活中与他人交际,建立熟人关系,从而获得帮助,这也使人们在思想上形成托熟人办事的习惯。如今的民众仍将托熟人找关系作为达到自身目的和获取利益的主要途径,这也促使民众形成凭借人际关系获取利益、忽视公平公正制度的习惯。
2.德治思想的形成
中国自古疆域辽阔,需要中央集权来整合国家资源来满足小农经济的发展。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契合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结合的人治被数千年以来的封建统治者长期奉行。小农经济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活动中,约束性远远比工业文明的机器生产小、随意性也更大,所以人治偏重以道德统治取代制度规范,将道德置于制度之上。正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需要,君主专制所代表的人治社会有了适宜的环境,也促使人治崇尚的道德统治在社会情绪中逐步确立。而以道德为主,法律制度为辅的观念经过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奉行,已经成为社会思想性格的一部分,在如今仍有不小的影响力。
(二)近代历史造就今日繁荣
我们民族的近代历史有着许多的挫折和辛酸,物质资源的匮乏、国力的衰弱都使得社会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长时间的时局动荡更是不利于国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对于成功和繁荣的追求也更加努力。改革开放后,国家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民众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如此的成功促进社会对利益的追求,使得社会更加繁荣。但是,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利弊,处理与应对方式仍缺乏经验。所以,今日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促使社会在面对物质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的同时难免有些无所适从。
1.无视制度积累资本
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上层建筑的构建过程中仍缺乏经验,在市场运作的秩序规范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不足。政府对社会团体和企业的运作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欠缺有效的规范和管理方式,导致部分企业为积累资本无视制度。部分社会团体贪污善款,造成不良社会风气,促使民众对社会风气的失望和对社会的怀疑。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由于延续千年的小农思想仍有着影响力,其中对于制度的习惯性漠视更加不利于制度的逐步构建完善和规范。
2.利用道德获取利益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社会思想的接触与交流开始逐渐频繁。民众百姓在接触西方价值观的同时面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取舍,难免有着些许困惑。首先,西方的价值观有利于帮助人们适应现有经济体制,而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从而造成社会对于传统价值观的道德产生怀疑。其次,市场经济注重制度而并非道德,因此社会的重心逐步向制度建设转移,传统道德的约束力开始降低。但是,社会对于延续千年的传统道德与价值观念仍有一定顾忌,因此利用道德名义获取利益的行为渐渐普遍,进一步降低了民众对道德的信任。
(三)当今成就激发社会浮躁
改革开放后,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国民物质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显著提高,但是转型期的上层建筑仍未完善,无论是政府管理协调还是社会民众心态,都需要时间去逐步适应。然而,我们的社会在取得今日的繁荣后,往往倾向于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加快发展步伐,忽视了社会中的隐患和巩固现有成果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社会的浮躁心理。
1.忽视社会隐患
由于我国政绩考核制度,政绩关系到地方政府的自身利益。因此,部分地方政府一味追求政绩,重视发展的速度而不是质量,忽视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法律制度的协调管理,对于隐患欠缺耐心。同时,部分官员为了应付政绩考核,掩盖社会隐患与问题,使得民众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忽视百姓需求和利益,造成民怨而导致群体性事件频发。另一方面,政府在制定政策时缺乏科学性,追求形象工程,使社会资源遭到浪费,并且在缺乏科学性的政策制定过程中,听证会等监督机制乏力,没有有效运行,使得政策的制定难以满足民意甚至适得其反,引起民众情绪不满和浮躁。
2.阶层分化的对立
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进入转型期的社会职业开始多样化,不同的职业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财富不同,贫富差距逐渐扩大。而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又促使利益格局中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实现与保障,导致贫富差距持续拉大,逼近社会容忍底线。一方面弱势群体利益容易被忽视和损害,另一方面缺乏有效且合法的手段维护和保障自身利益。阶层利益诉求无法实现,中下阶层甚至无法生存,而又缺乏能够整合社会民众需求的体制,导致社会情绪不安、焦躁,阶层矛盾得不到调解和缓和,阶层间的对立不断加剧。
三、转型期社会情绪理智引导的路径
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转变,而上层建筑又存在缺陷和不足。同时,因为民族思想性格和历史原因,转型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趋向泛滥的浮躁情绪在现阶段制度、法律、秩序没有健全的情况下进一步放大。针对小农思想在当代的影响,制度、法律的不完善及存在于社会之中的浮躁风气,国家和政府必须重视社会情绪,从浮躁源头进行积极应对和引导。
(一)小农思想的引导
小农思想对社会情绪的不利影响在于放大了熟人社会中对于制度的忽视,尤其是在如今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存在管理空白和乏力的情况下,进一步削弱了制度规范的约束力和威信。尽管小农思想的影响力不会在短短几十年内消失,但政府仍可以从源头着手,完善自身,在社会转型期引导民众思想向理智思考过渡,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如今的熟人社会偏重熟人关系,忽视制度维护公平公正的作用,同时又缺乏相配套的监督制度,导致社会特权意识蔓延。因此,政府第一步应积极公开政务信息,促使政府处理问题公平、公正,提高自身运作透明化程度,最大限度地防止暗箱操作,为社会民众监督政府提供多种合法的有力途径。其次,对于社会偏重奉行千年的道德统治、忽视制度建设的思维习惯,政府应积极制定严密的法律制度,弥补法律空白,使政府在处理社会问题、协调阶层关系的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杜绝法律的乏力,做到在法治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以法律为准,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引导民众崇尚制度与法律,加强制度与法律的约束力和威慑力。
(二)社会繁荣的巩固
社会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无视制度、利用道德争夺利益的问题并导致了诸多阶层矛盾和社会浮躁。政府自身管理存在不足是原因之一,民众自身思想性格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单纯通过法律难以很好地引导民众逐步树立重视法律制度的思想。相比之下,政府通过道德和法律共同引导民众重视制度的方式更易使人接受。
首先,政府应规范社会秩序。面对社会盲目追求利益的浮躁风气,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在市场经济中裁判的角色,杜绝官商勾结,在社会市场运作过程中通过加强执法力度逐步建立制度威信,将制度自身的威慑力有效化,使无视制度的盲目逐利者受到应有的惩罚,进一步提高制度在社会民众心中的地位。其次,政府在规范社会秩序的同时也应注重社会道德的维系,迎合社会民众的思想性格,加强新闻媒体的独立性,以此强化社会监督功能,从而引导正确舆论。最后,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严厉打击违背道德底线的行为,维系社会道德,促使民众提高对道德的信任。
(三)社会浮躁的克制
面对已经取得的成就,政府和民众百姓都存在一定的浮躁心态。对此政府应更加重视社会发展的质量,在管理过程中慎重冷静,提高行政效率,不回避社会隐患,针对客观国情完善自身管理体系,完善利益分配方式。同时,重视民众的利益诉求,建立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有效缓解矛盾,促进社会秩序稳定。
在克制浮躁的过程中,政府首先要做的是正视客观国情,克制自身浮躁。由于政绩考核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且并未将民众受益程度和当地政府管理优秀程度完全挂钩,所以应将民众自身幸福指数和对地方政府的评价纳入考核标准中,促使政府重视发展质量,遏止浮夸风气,同时也使政府提高政策的科学性与务实性。
面对当下社会出现的通过暴力方式表达自身需求的浮躁情绪,政府应积极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提供平台引导民众理智地表达自身利益诉求,避免极端行为。同时,政府应提高工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独立性,丰富民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强化社会监督,从而有效满足民众的利益需求,缓解阶层矛盾,引导社会情绪逐步理智。
综上所述,社会情绪浮躁、阶层矛盾频繁通过极端和暴力的形式表现,不仅和社会处于转型期有关,民族社会文化及其思想性格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中,由于民族自古形成的小农思想延续千年,其影响力在当今社会中仍有不小的影响力,使社会情绪日趋冲动,促使激进和暴力事件呈现增长趋势。针对社会情绪的浮躁,政府应迎合社会文化的特点,以法律制度和道德为手段共同引导民众情绪趋向理智,巩固现有发展成果,克制社会浮躁,从而实现向法治社会的过渡,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和经济的稳固发展。
参考文献:
[1]林亦平.经济转型时期农民利益实现路径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
[2]国务院办公厅.如何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EB].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2007-03-20.
[3]尹卫国.中国进入“全民焦虑时代”快乐减少焦虑骤增[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09-13.
[4]薛素芬.当前网络社会情绪分析[EB].人民网,2011-07-25.
[5]辛鸣.如何健康地走过社会转型期[N].文汇报,2010-10-25.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