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探讨

2016-09-07 14:26李明哲
理论导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廉洁教育社会化

李明哲

摘要:全面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是社会转型期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与创新。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和存在方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社会化已成为增强大学生廉洁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趋势。为此,要深刻分析和把握这一重要趋势,明确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内涵界定和理论基础,直面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遭遇的挑战,构建大学生廉洁教育实践运行的社会化机制,实现教育主体、内容、载体的全面社会化,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8-0114-04

引言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这种转型不仅是经济发展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型,更是社会群体价值观念的更新和改变。作为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组成部分,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内容和存在方式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廉洁教育的社会化是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应有之义。[1]通过大学生廉洁品质和情操的塑造,进而发挥其社会辐射引领作用,不仅是社会转型期党和国家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与创新,也是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的新思路。

社会化是作为个体的人在社会教育和实践的多重影响下,将社会认可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内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并外化为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的过程。廉洁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其产生和运行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也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因此,社会化是开展廉洁教育重要的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进程。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特性,有助于对廉洁教育社会化的正确理解。一方面要认识到廉洁教育是人的直接社会化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双方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促使个体的社会化能力得到提升和增强。另一方面廉洁教育活动也是人的间接社会化过程,受教育者通过对教育者传递的社会信息接受、理解和认同,内化为自身的廉洁情感并外化为廉洁行为。

社会化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即能胜任多种社会角色的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不仅属于学校,更属于社会,大学生在整个社会格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全面开展大学生廉洁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廉政素质,增强大学生社会竞争力,构建高校廉洁校园和社会主义廉洁社会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合理定位,将原来局限于高校区域内的廉洁教育,扩展到整个社会范围来进行,置大学生于社会大熔炉中学习和生活,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教育大格局,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通过自身与社会的交互作用,发展个体的社会性,最终成为能够承担个体责任、履行个体职责的社会人。

一、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理论基础

1.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明确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形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决定了社会意识发展的速度和广度,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同时,社会意识也有着自身独立的发展轨迹和空间,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先进或者落后直接制约和改变着社会存在发展的进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于互联网云技术的海量数据扑面而来,信息爆炸式的大众信息传媒工具和方式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群体之间都发生着多维度的相互交叉和影响渗透。人的思想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教育和社会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影响因素更加广泛,社会力量和各教育主体的综合、协调日益重要。大学生的廉洁取向与宏观和微观环境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联系。另一方面,大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廉洁行为习惯,将优化反腐倡廉建设环境,给社会带来长久的良性驱动,这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因此,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强化“环境意识”,努力净化和优化社会廉洁环境,紧紧依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深入探寻大学生廉洁意识形成发展的思路轨迹,提高廉洁教育的针对性。

2.人的本质理论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指出,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人不是抽象的存在,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在各种现实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通过对社会文化的学习进而内化为自身的心理和行为习惯,并逐步适应整体的社会生活。“正像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活动和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是社会的,是社会的活动和社会的享受。”[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目标,更要遵循人的社会化发展规律,着眼人的本质,尊重人的作用,肯定人的价值,激发人的主体性,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促进人的发展进步。[3]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从“生物人”到“社会人”角色转变的关键时期,是实现个体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职业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因此,廉洁教育必须为大学生指引解决现实问题和矛盾的合理方向,避免教育脱离现实中的社会关系,从而获得教育存在发展的合理性基础。

3. 系统论原理和协同理论是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科学基础。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而20世纪创立的现代系统论学说和协同理论是对普遍联系原理及其科学意义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美国理论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强调,要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完整的立体系统,通过研究系统各要素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变动规律,实现各模块之间的最佳组合,从而达到系统的最优化。协同理论则最早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首次提出,强调纷繁复杂、属性不同的诸多系统,在整个环境中,彼此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协同发展的过程,需要参与各方具备共同的目标,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围绕共同目标、形成共享理念,构建沟通机制、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根据系统学和协同理论的研究成果,大学生廉洁教育也可以看作是一个以学生为教育客体、以学校为教育主体、以家庭与社会为教育环体的有机系统。一方面,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另一方面,各要素之间与家庭家风、学校校风、社会风气、执政党的作风、国际价值观念等外部环境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互动,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交换,从而使该系统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4]

二、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面临的问题

1.全球化、市场化伴随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对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造成冲击。全球化伴随着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解构、批判、否定和怀疑的思想特质以及多元文化形态崇尚自我、排斥权威的价值取向契合了大学生追求真我、张扬个性的心理诉求。同时,市场经济的利益交换原则和竞争机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助推了人们的短期行为和工具理性,消融着人文精神与价值理性。在消极价值观念的诱导下和不良生活方式的侵蚀下,拜金主义式的商品交换法则也对社会政治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领域产生负面影响。

多元文化价值冲突的文化生态给大学生顺利完成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增加了难度。部分大学生观察问题管中窥豹、以偏概全,缺少社会理性思考,对社会上良莠不齐的文化现象缺乏分析和辨别能力,对原有独具权威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由认同走向迷惑和质疑,对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的决心与信心认识不足,在处理现实问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两极化方式,往往容易将个体行为中的功利性和利己性元素放大,淡化了对公平正义社会价值目标的追求,从而对腐败现象见怪不怪,“存在即为合理”,甚至主动投入到不正常的“潜规则”和“灰色交易”活动中,一旦在现实行为中获得相应利益,就会更加坚定错误信念,并产生一种聚焦效益,对身边思想不坚定的同学产生负面辐射。

2.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中主体性教育理念缺乏。现代心理学认为:主体参与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强迫。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独立思考、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约束的社会责任主体,并通过反复的廉洁社会实践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终目的。目前教育中主体性教育思想尚未形成,普遍存在“客体化”现象,重工具价值轻主体价值,重思想灌输轻人格养成,教育者对在文化多样化和价值多元化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教育对象了解不足,依然将复杂的教育过程简单等同于课堂教学中的说理和讲解,满足于单纯的理论和道德传递,忽视了外在廉洁要求向内在需求转换的心理机制研究,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仅凭借知识与经验的优势,以制造者的身份打造着统一化与标准化的教育,不能有效建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民主、平等的人格关系,最终也就无法有效激发大学生社会化参与的内在诉求和情感,其结果就是大学生对教育产生排斥甚至厌倦心理。

3.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运行机制的内在缺失。从社会总体看,大学生廉洁教育各要素之间应有着统一的目标和内容,遵循着基本的活动规律和相同的实践原则,通过参与教育活动形成各种因果联系和运转方式,并最终形成社会化运行机制。它需要科学合理地设定各要素的功能,并构造出各要素之间密切协作、高效运行的整合机制。从高校系统内部观察,高校管理者、专业老师、德育工作者的社会化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从教育理念融合、教育资源整合、教育载体耦合、教育过程调和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断裂化格局,缺乏经常性的联络渠道和联动制度,也制约了教育主体的认同程度。从学校外部角度看,高校仍然被赋予了承担廉洁教育职能的全部责任,社会、家庭、社区、企业、其他组织或个人介入廉洁教育的比例较低,协调性不强,制度认同性不高,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价值目标往往出现发散性偏离,各教育主体之间没有发挥相互协调、相互渗透、同步发展合力作用,无法适应教育社会化的大趋势与要求。

三、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社会化的实践路径

社会转型期所带来的社会思想、道德、结构变迁提醒我们,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做好大学生廉洁教育工作,仅仅依靠单一主体的力量是不够的。从社会化理论的视角来看,廉洁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文化的社会语境下和当代大学生精神养成的独特过程中加以解读与建构,统筹规划、系统思维,用社会化的教育主体、社会化的教育内容、社会化的教育载体来推动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社会化。

1.构建全方位教育格局,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主体社会化。学校是廉洁教育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是专门为实现人的社会化而设立的教育机构,在教育循环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既是内聚中心,也是发散基地,为大学生将来的正向工作和全面社会化奠定基础。高校要积极主动将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小环境与社会廉洁教育的大环境连通起来,将教育的目标与社会的主导价值目标进行重构耦合,厘清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内容和管理职责,做好顶层设计,形成发挥长效作用的考核评估、奖励激励、监督制约的体制和机制,把“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实现廉洁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民主化;要坚持依法治校、民主治校,努力营造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求真务实的校园政风行风氛围,不断扩大廉洁教育的辐射面。

政府和社会是廉洁教育最重要的社会化主体,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要充分利用法律和行政权力对廉洁教育的制度环境、物质环境和价值环境进行优化整合,坚持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次对腐败实现零容忍,对权钱交易、权力寻租、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坚决打击。教育主管部门要构建完备的廉洁教育制度体系,制定详细科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廉洁教育实施指导纲要,支持开展廉洁教育专题科学研究,并就各高校教育开展落实情况实施定期或不定期考核检查。社会要高举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大旗,借助媒体、网络等传媒工具加大对廉政文化知识的普及宣传,构建社会反腐倡廉教育大宣教格局,营造大学生廉洁教育的强大舆论氛围。这既有助于大学生全面了解政府和社会的反腐倡廉建设情况,也有利于帮助他们学会正确对待公共利益和公共关系,进一步养成公正廉洁的公民觉悟和习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教育的起点,是廉洁教育影响最深刻的社会化主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与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明确肯定了家庭的教育效能。在各种各类环境要素中,家庭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要素和起点站,在子女道德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具有其他教育主体无法替代的独特功能。高校应主动构建家校信息反馈机制和管理协商机制,实现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拓展。政府与社会通过各种类型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家庭廉洁教育的成效纳入评价指标之中,提高家庭成员道德品质,克服狭隘的小家庭意识,弘扬奉献与服务的美德。

2.丰富立体化教育信息,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内容社会化。廉洁教育社会化并不意味着教育本身对社会现实的消极适应,相反,这是一个主动适应并积极超越的过程,而廉洁教育的内容选择直接决定了社会化的价值取向。根据教育的内在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对教育内容的选择、建构和整合,归纳同类型内容,删减重复内容,淘汰过时内容,形成富有内在逻辑的教育内容体系,既植根历史、立足现实,又面向世界、前瞻未来,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时代精神。[5]

廉洁教育内容横向的全面性要求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与时俱进地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创新意识,又要结合受教育者的个体需求,使理论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既要继承传统文化资源,又要借鉴外国思想成果。具体而言,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廉洁理论和无产阶级政党廉政建设政策和实践经验的学习,帮助大学生用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看待腐败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规律;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辩证性和系统性的分析,帮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反腐倡廉和廉政建设道路最终取得胜利的信心,增强反腐倡廉的理论自觉性。廉洁教育本身就是职业道德教育,是角色社会化的职业需要,教育内容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符合学生职业化的发展要求。要抱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学习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廉洁人格敬仰和追求的精神品质,同时积极吸收西方国家在廉政建设体制、法制、制度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廉洁教育内容纵向的层次性要求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尊重大学生廉洁意识形成的内生心理机制,又要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合理安排教育内容。具体而言,要以着眼于人的需要,激发大学生廉洁动力为前提;以着力于内化机制,培养大学生廉洁意志为基础;以着力于外化机制,养成大学生廉洁习惯为目的,[6]在大学生自身主观因素的矛盾运动中,遵循道德品质的知、情、意、行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做到且行且进,平衡发展。同时,也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对不同层次的对象,分层次分情况因材施教,设计、制订出不同要求的教育内容,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上逐步递进,由易到难,施受相宜。比如,对大一新生以入学教育为契机开展诚信、校规校纪等教育,大二、大三学生以专业性教育为主,对实习生和毕业生积极开展职业道德教育,避免 “一刀切”,以适应不同教育对象的实际要求。

3.拓展多样化教育方式,实现大学生廉洁教育载体社会化。廉洁文化的传递和廉洁教育的开展需要载体,它承载着廉洁教育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等信息,展现着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互动关系。鉴于系统论的整体性观点和调控性观点,单个的教育载体的运行效力必然小于整体,只有“合力”才会使教育载体发挥最大的运行效力。[7]因此,按照目的性、实践性、新颖性的原则,正确处理各种教育载体的相互关系,实现各教育各载体之间的科学组合,是廉洁教育社会化的必然趋势。

首先要实现廉洁教育载体的多样性综合。就基本形态和特点而言,廉洁教育载体的形态划分为课程载体、活动载体、制度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这些载体本身的形成及运作方式各不相同,各有其独特的作用。比如,除了发挥传统高校思政课教育主阵地作用外,专业任课教师也可以经常性地、有针对性地在专业知识讲授和专业技能训练中引入、渗透职业道德和廉政思想教育的内容。要结合高校的特色历史文化构建有特色的廉洁教育文化活动,形成具有自身特质的文化色彩,发挥品牌效应,增强文化载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廉政文化建设考评细则,建立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保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要主动走进虚拟网络社区,开发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构建多方参与的互动话语空间,成为网络空间正能量的提供者、不良信息的过滤者和正确舆论的引导者。

其次要实现廉洁教育载体的科学性综合。廉洁教育载体的科学综合并非意味着多种载体的简单堆砌和集合,而是各种载体之间的相互联系,合理分工、相辅相成,按照更好、更优的取向进行改造、加工、完善,使不同的载体功能更协调、作用更契合。[8]在系统论的宏观调控下,各自独立的载体在不断增强自身作用并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与其他载体按照一定的方向和程序,相互衔接,避免载体力量间各自的条块分割,从纵向到横向构建立体格局,在教育的时间安排、内容整合、互动组织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形成互动作用体,在彼此交互作用过程中提高系统的整体机能。[9]

参考文献:

[1]邓纯余.社会化境遇中的大学生廉洁教育理论与实践检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2.

[3]周至涯,耿亚军.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廉洁教育理念塑造的三重维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4,(6).

[4]吴恒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趋势探讨[J].教育导刊,2009,(7).

[5]熊建生.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的依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8).

[6]宋俊杰.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廉洁教育探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2).

[7]季海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合力”的动态生成——以新媒体语境为视域[J].南京社会科学,2009,(10).

[8]唐家良,郭一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整合方式与方法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9,(26).

[9]张园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综合运用研究[J].学术论坛,2012,35(1).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期廉洁教育社会化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弱势群体与特殊家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及教育策略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高职院校学生廉洁教育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