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璐洁 等
摘要:本文对石家庄部分高校大学生幸福感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从社会、学校和家庭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育大学生幸福感的对策与建议,进而提高90后大学生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幸福感 培育 对策
90大学生活在一个全新的时代,这是一个物质富足机会繁多的时代,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前辈认为在这样的时代里90后大学生抱怨自己不幸福是不可理喻的,可就是这些被认为应当是最幸福的90后大学生,却出现了幸福感缺失的种种问题,并且这一状况愈演愈烈。基于此,笔者开展了对石家庄10所高校90后大学生进行幸福感的调研。调查问卷由20道题目组成,发放的范围包括文、理、工、医学、师范、艺术等各学科专业的1-4年级学生,男女生调查比例各半,收回986份,其中有效问卷972份。通过对此次调查问卷的数据整理和统计,试图找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育大学生幸福感有关建议。
1 90后大学生幸福感调研现状
在实际调研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90后大学生对于生活、家庭以及自我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有71.5%的同学对自己的生活现状还是满意的。在回答“你觉得自己的生活幸福吗?”这个问题,10.16%认为非常幸福,35.72%认为比较幸福,36.75%认为一般幸福,15.27%认为不幸福,2.1%认为非常不幸,该数据表明,大多数大学生幸福感还是比较强的,但仍有一部分学生觉得自己的生活不幸福、不满足。对于大四学生的调研发现,认为自己不幸福的同学占到总人数的37.82%,而不幸福因素中就业压力成为了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此外,3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心理有问题,54%的同学希望寻求心理辅导和帮助,67%的同学一度被失恋困扰,9%的同学甚至曾经萌生过轻生的念头。由此可见,关注大学生幸福感的认知现状,对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 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
笔者从影响90后大学生幸福感的源头进行了调研,通过问卷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学生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来源于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方面:第一,大学是一个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时期,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如何适应这个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加之毕业后即将面对的严重就业压力和生存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十分迷茫,缺乏自信和乐观;第二,大学阶段的“引导式”教育已经取代了中学时代的“填鸭式”教育,这使得很多大学新生不能尽快的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从而带来了厌学、自卑、人际交往障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此外,食堂的饭菜、宿舍的格局、辅导员的关注度都在无形中影响着90后大学生的幸福感;第三,由于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偏多,这使得许多家庭对于子女有着过高的期望值,过于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和入党评优,反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导,给学生造成现实和理想的落差与压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在校幸福指数。
3 大学生幸福感的培育对策
3.1 大力开展“幸福教育”
从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引导培育大学生对幸福的定义和理解,使得大学生能够正确处理精神幸福与物质幸福之间的关系。协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育大学生热爱生活,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同时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切合实际的远大抱负,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每一天,为理想拼搏,感知充实的幸福。
3.2 努力营造“幸福氛围”
学校应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诸如参与公益事业,开展社会调研,参加志愿者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其中。在参加活动的同时,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态度,对幸福的定义有更深的理解,使得大学生懂得使用正确的方法通过正确的途径追寻幸福。
3.3 不断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大学这一交流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样的社交活动,多与人沟通,架起一座彼此沟通的桥梁,构建属于自己的人脉网络,有利于消除误解,减少摩擦。对于大学生而言,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不仅锻炼自己提升能力,还可以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当志同道合的朋友越来越多时,大学生的幸福感自然会有所提升。
3.4 完善就业创业服务水平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伴随着激烈的社会竞争,90后大学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过的巨大压力。因此,社会和高校应该针对当前就业形势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尽可能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环境,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保持相对稳定的大学生就业率。此外,要大力提供创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进而减少大学生失业率。同时,辅导员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运用网络、专业素质教育、职业规划课程等引导学生科学地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道路,增强就业的主动性,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冯娟娟.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缺失现象探析[J].菏泽学院学报,2007,29(4):127-130.
[2]李智萍,舒曼.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偏差的纠正研究[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25(6):136-140.
[3]张萍春,张雯,刘玲玲.不同学校类型大学生人际信任、自我和谐、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科教文汇,2009(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