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亚楠 段乐川
【摘要】在当今“微博控”队伍逐渐壮大的背景下,微博发展也呈现出另外一种不可忽视的现象,如“去微博化”“微博移民”“戒微博”等。从传播学角度剖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无疑是促进微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微博;去微博化;媒介素养
继博客之后,微博成为当前最为风行的一种新媒体,众多受众以及名人在媒介高速发展的今天,纷纷选择开微博、织围脖。包括政府发布在内的政务微博发展也十分迅速,以至于形成了政务微博这一重要的类型。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1]但是,在微博迅速发展的同时,随之出现的“去微博化”“微博移民”“戒微博”等问题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注意。2012年3月26日凌晨,明星舒淇忽然删除微博,取消所有关注,以走出微博来回应因甄子丹事件掀起的谩骂和攻讦。2012年10月,知名网友“和菜头”宣布停止微博,在其“诀别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怀疑微博的碎片化阅读对我的大脑有所损伤,很担忧再也不能读书和深阅读,同时,微博让人易怒、易挑衅、易轻信,无法专注。”除此之外,自由撰稿人宋石男、媒体人贾葭、专栏作家连岳等也都曾因各种原因、以各种姿态退出过微博。
在“微博控”队伍越发壮大的背景下,“去微博化”问题看似微不足道,其实表象之下所折射出的公民对当今网络环境的失望与逃避,以及微博健康发展的社会机制等问题引人深思。笔者试从传播学角度探究“去微博化”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去微博化”现象的原因
微博信息碎片化,导致受众信息选择无所适从。众所周知,微博信息的最大特点就是内容短小,字数一般受到限制。这种短小灵活的信息特征,使得微博作为媒介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传播优势,但是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个先天难以避免的缺陷,那就是信息内容碎片化。受众很难利用微博表达相对深入系统的思想内容。受众长期接受大量碎片化的信息,必然导致深阅读和深思考无从进行。140字的限制使微博内容难以成体系,前后逻辑联系差。再加上很多微博用户都是草根用户,他们利用微博有一个很明显的传播主体性特征,那就是内容抒发过于随意和个性化,同时,精神内涵低,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诸如“笑话精选”“星座性格”等微博,这些价值低、重复性强但趣味性高的信息占据网络,增大了受众寻找自己所需要信息的难度。受众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盲目浏览转发,信息选择无所适从。
当然,在微博传播中,导致信息碎片化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从传播者和受传者角度来看,微博准入门槛极低,对传播者和受传者几无任何限制,传播者数量众多,直接导致传播信息碎片化。同时,微博发布方式简单,任何人只要注册为用户,即有权选择信息、制造信息、传播信息,这加剧了信息碎片化的态势;从传播内容来看,只要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均可发布,内容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多数微博为草根用户抒发个人情感的只言片语。并且,微博用户发布的每条微博之间可以没有任何逻辑和关联,即使完整的一条信息,也可以在不同时间分阶段发布。再者,微博更新速度极快,大量的信息转瞬即逝,变成旧闻,这些特点使传播内容呈现碎片化的特点。以新浪微博为例,2013年3月28日11时正在讨论的话题有21244个,24小时热门话题排名前3的分别为#中国方言式英语#、#忠烈杨家将#、#锤子ROM#。从传播渠道来看,新浪微博支持文字、图片、视频、音频、超链接等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且用户可使用转发、评论等不同形式进行传播。从传播效果来看,受传者通过评论或者转发等形式进行反馈,成为新的信息源进行更为广泛的传播,进一步加剧了信息的碎片化。
大量的碎片化信息经过转发、评论形成了多次传播,这导致重复性强但趣味性高的信息泛滥,吸引受众注意力,使许多人对微博产生了过度的依赖,并在其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常的工作、学习无法进行,沉溺于海量的信息中无法自拔,患上“信息焦虑症”,甚至还诞生了“随时在线族”。
谣言乱象不断,颠倒是非,微博信任度下降。从传播学角度来看,谣言是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在集合状态下,人们不再具备辨识谣言的能力,而谣言则能随着流言快速扩散,不断把人群的行为引向极端。[2]在微博传播中,发布微博的方式极为简单便捷,且不需要经过相关审核,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新鲜事”,这为微博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温床。再者,微博互动性强,转发、评论等功能可形成多次传播,加之微博用户众多,传播速度快,这些特点导致微博自净功能、辟谣机制有一定的滞后,这为微博谣言的传播和泛滥提供了便利条件。此外,微博谣言的散布者需要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较小,针对微博谣言散布者的处罚方式一般为短时间内禁言,程度轻,力度小,这就为制造微博谣言者解除了后顾之忧。多重因素影响下,自微博诞生之日起,谣言就层出不穷,据《2012年网络谣言事件研究报告》称,在2012年出现的网络谣言中,有51.7%源自微博或者主要通过微博传播。[3]
微博谣言威力不可小觑,诸如“杭州出现不明疾病传播”“吃大盘鸡会得艾滋病”等谣言一经产生便迅速传播,甚至一度造成“无人敢吃大盘鸡”的社会恐慌,威胁到社会公共安全。
以“我在地铁被下了迷药”微博谣言事件为例,@海安瑾于2011年5月24日发微博称自己在北京地铁10号线劲松站被下迷药。该条微博看上去形象生动,真假难辨,不但描述有迷药特征“并不刺鼻”,甚至还写出“中招”后“全身发麻,呼吸困难”。该微博立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短时间内,转发量就已过万。网友纷纷表示骇人听闻,并告诫亲朋好友注意安全。而许多内容类似的微博也随之出现,更加证明了该消息的真实性。然而,2011年5月25日晚,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辟谣称:“报警人承认是其看到此前网上相关信息后过度紧张所致,地铁被下迷药是不实消息。”一天前言之凿凿的“地铁迷药”事件,最终被定义为一场闹剧。[4]
微博谣言,一次两次,公众或许能一笑了之,但若任其发展,演变成经常性的事件,不仅会引起社会恐慌,诱发群体性事件,威胁社会公共安全,还会使微博平台遭受“劣币驱逐良币”的尴尬,更多粉丝被迫“愤然离去”,使“去微博化”现象愈演愈烈。
微博暴力变本加厉,污染网络环境,直接伤害用户感情。当今的微博可谓是意见的聚合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表达不同看法的过程中,微博暴力现象也不可忽视。产生微博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微博用户自身来看,微博用户的低准入门槛使微博用户的素质良莠不齐,素质较高的微博用户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文明理性发表言论,但素质较低的微博用户则很可能以微博为载体,寻衅滋事,用污言秽语挑起事端。其次,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使人们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不用担心受到惩罚,而由此产生观点的相左以及言语的冲突,极易引起争端。网络主体的虚拟性决定了上网者很容易成为一个个隐蔽的“线人”,在缺少传统媒体舆论“把关人”的前提下,网络主体肆意传播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没有更完备的法律约束的基准下,仅凭道德和职业操守的约束远远达不到滤清事实真相的目的,因此,无论怀着怎样的初衷,都有可能附加传播过程以更大的言论风险。[5]再次,众多微博用户以“看戏”姿态的围观加剧了矛盾的升级。从言语谩骂到人肉搜索,甚至现实“约架”,“微博让人易怒、易挑衅、易轻信”,近年来,微博暴力已屡见不鲜,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去年,赵文卓、甄子丹骂战中,舒淇表态挺甄子丹“敬业认真”,此言一出,成百上千的网友涌入舒淇微博,对其进行言语侮辱,更有人将其成名前拍的艳照晒出,重压之下,不堪羞辱的舒淇最终选择退出微博。无独有偶,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在微博上公开批评“外国人在中国义卖不要脸”,不少网友在微博上直接开骂,非理性的攻击和谩骂蜂拥而至,贺铿最终也以退出微博回应此事。
除言语攻击外,人肉搜索也是微博暴力的重要手段。2013年3月5日晚,初为人母的明星李小璐发微博表达了自己对长春婴儿小皓博遇害的悲痛之情,不料一个名叫“文凯同学”的网友在评论中写出“下一个目标是你的女儿”,这句评论让李小璐非常愤怒,转发并以“你也是个败类”回击,但“文凯同学”没有停止不当行为,反而用另外一个ID继续对李小璐进行辱骂,而李小璐的丈夫贾乃亮也忍不住愤怒,除了痛骂此人,还将他的姓名、照片、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公布在微博中,并发动网友“谁能帮我人肉这个人”行动。随着贾乃亮的表态,“人肉搜索”的微博短时间内就被转发了3000多条。随后,这个骂人网友在微博上称“确实如你们大家所料,我失去工作了”,更是用“你们二位非逼死我吗”来形容自己的处境。他解释本意并不是恶意咒骂,只是提醒贾乃亮、李小璐夫妇“当心下一个目标是你们,不要让悲剧重演”[6]。
抽丝剥茧般的人肉搜索、非理性的攻击谩骂等微博暴力严重伤害了当事人的感情,亵渎了网络自由精神,对网络环境造成污染。更有甚者,微博暴力直接转化为现实暴力。
近年来,类似于伊力诺依董事长史晓燕“约架”李开复、人大教授张鸣“约架”知名评论员司马平邦、奇虎360老总周鸿祎“约架”小米科技公司老总雷军等事件层出不穷。以大学教授吴丹红与记者周燕的微博“约架”事件为例,因担心钼铜项目污染环境,四川什邡部分市民集访市委、市政府,并引发冲突。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吴丹红2012年7月3日发微博称,钼与铜等微元素都是人体及植物体内必需的元素,“钼铜多金属资源深加工综合利用项目”采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冶炼技术和装备,循环回用处理后将实现“零排放”,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微博发出后,立即招来众多网友拍砖。川籍女记者周燕更是通过微博对其进行了谩骂,你来我往中,双方矛盾愈演愈烈。2012年7月6日,周燕在北京朝阳公园“约架”吴丹红,双方于下午1点在朝阳公园南门发生冲突,上演了一场斗殴闹剧,警方介入调查。
微博水军横行,炒作话题,混淆视听。“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D·L·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2]194从这个角度来看,微博的低门槛进入让“议程设置”变得随意,只要转发量、参与度高即可成为热门话题,当某一事件经过微博水军刷屏、雇人转发等“议程设置”措施后,就能轻松变为热议话题,达到炒作的效果。一些拥有众多粉丝的微博大V,充当了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在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使炒作信息迅速传播开来,并获取其粉丝的大量支持。正如“沉默的螺旋”理论所揭示的,“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大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2]201有些网民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盲目随大流,助长了微博水军的气焰。此时,无论“把关人”力量多么强大,也难阻挡炒作信息的蔓延。
近年来,基于微博平台进行炒作的事件比比皆是,一些企业借助此种方式在微博上发布虚假信息,进行产品推销,使消费者上当受骗。更有一些公关公司,借助微博水军策划炒作,混淆视听,极大地破坏了微博的舆论环境。2012年2月,归真堂被指盗用去世网友微博以及伪造名人微博,说出有利于归真堂的言论进行公关。网上更盛传“微博水军转发一次百余元,两千块钱可以搞臭一个人”。
微博水军的策划使重复信息泛滥,带来了大量的传播噪音,人们被卷入无价值的信息中,这不仅欺骗了网友的感情,透支了社会的信任,还对网络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如何应对“去微博化”现象
微博,失去昨天“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春风得意,步入今天渐渐感受到“成长的烦恼”,这是新事物发展的必经阶段,是颠扑不破的固有规律。未知的明天,微博到底是应验“富不过三代”的老话,还是实现“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般的跨越,关键就在于新形势下,政府和微博管理者、参与者之间能否着眼当下、把握今朝、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微博乃至整个网络环境实现与国家发展、网络发展、人民需要相适应的转型升级。
加强公民媒介素养教育,营造文明的网络氛围是基础。当下微博中谣言、谩骂、炒作、暴力事件频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的网民不懂什么是谣言,不懂怎样处理谣言;不懂什么是言论自由,不懂怎样合理利用言论自由。总而言之,就是媒介素养普遍不高。“谣言止于智者”,我们要有效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加强网络道德和社会功德的宣传,普及媒介知识,扭转网民“不爽就上微博吐槽,网上骂战不必上纲上线”的错误认识,引导其自觉遵守文明网络规范。同时,应尝试在学校教育中加入媒介素养教育相关课程,或通过学术讲座、学生活动等形式,加强对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引导。
强化“把关人”意识,形成媒体、个人双重审核格局是关键。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进新闻研究领域,明确提出了新闻筛选过程的“把关”模式: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新闻素材,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也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2]131对照当今,自媒体时代,想要实现传播信息的真实、健康,就需要从源头上控制虚假信息的传播。一方面,强化微博管理者的“把关人”意识,组织专门的团队,对转发量较高、内容可疑的微博进行实时监控、核实,过滤掉虚假信息和不健康内容,必要时可采取适当方式予以惩罚,提高造谣、传谣成本。另一方面,强化每个微博用户的“把关人”意识。微博用户需加强自律意识,面对内容可疑且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微博信息,不要“只看标签,不讲事实”,盲目转发,使虚假信息多次传播和扩散,应提高责任意识,在官方网站、主流媒体上核实真伪后再转发、评论。
重视政务微博运营,及时公布真实信息,加强舆论引导是必要条件。谣言止于公开,只有保证公民有真相可寻、有真相可信,才能将微博谣言生存空间无限压缩。政务微博是指政府部门和官员开设的主要用于发布政务信息,倾听公众心声、诉求,与公众互动交流,解决与政府管理有关的实际问题,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公布相关数据和事件,从而进行网上知晓、网下解决问题的相关微博。[7]政务微博在政府信息公开、提供权威资讯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政务微博总的来说是要加强对政务微博的管理,一方面要组建专业化的微博管理团队,抽调专人负责微博的运营,使政务信息的更新规范化、常态化,及时与微博用户互动交流,避免出现“空有微博名,没有微博实”的现象。另一方面要建立各部门信息沟通机制,第一时间获取准确信息并及时发布,将谣言消灭于起始阶段。在重大问题和突发事件面前,官方只有融入微博舆论场,做到敢于说真话、能够说真话、及时说真话,才能使微博谣言不攻自破。此外,还要建立必要的反馈机制,每个舆论事件结束后,政府部门都应进行总结和追踪反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深访等形式开通反馈渠道,从而形成现实的指导意义。[8]
加快网络立法进度,实现有法可依是重要手段。完善网络立法与发展网络民主并不矛盾,要认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其健康稳定发展,少不了“法制的力量”。据统计,我国现行有效的直接规范互联网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部门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共有172件(不含地方性法规)。其中,专门性的法律3件,相关性的法律11件,司法解释18件,行政法规10件,部门规章40件,其他规范性文件90件。但从整体上看,网络法律体系滞后,核心法律缺失,且现体系以调整行政法律关系为主。[9]因此在现实条件下,立法机关要加快网络立法速度,完善网络法律体系。同时,要在法律条文中明确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内容,政府、企业、个人有义务保护公民隐私权,非法泄露他人隐私,应受到法律制裁。另外,网络发展还呼唤监督管理机构将各单位现有的网络监管职能予以整合,提高监督管理效率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88.
[3]2012年网络谣言事件研究报告[EB/OL].http://www.legaldaily.com.cn/The_analysis_of_public_opinion/content/2012-12/05/content_4031263.htm?node=33076.
[4]窦含章,李未柠.政务微博实用指南[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5.
[5]王岚.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舆情引导[J].新闻爱好者.2013(2).
[6]张磊.明星“人肉”反击战 草根怎么扛?[N].潇湘晨报,2013-03-07.
[7]崔学敬.我国政务微博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11(11).
[8]郑敏,许向东.政务微博提升“微能力”的策略[J].新闻爱好者,2013(3).
[9]于志刚.建构当代中国互联网法律体系[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04-03.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