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新
摘 要:新课改明确指出,教师应注重减轻学生负担,争取在较少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课堂。本文从趣味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巧设疑问、结合实际四方面谈谈如何造就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学习兴趣;教学情境
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实现了以最小教学投入获得最大教学效果的课堂教学活动,它的实现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学中,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经常使用拖堂、布置大量作业等增压的形式强制灌输教学知识,这在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师应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打造高效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打造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呢?
一、巧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导入是教学活动的首要环节,好的新课导入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构建高效课堂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重视新课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导入方法。如在教学有关百分数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采用“以旧引新”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让学生先做已学过的分数应用题:“有个水桶,倒进去1/5的水,正好15升,问这个水桶可以装多少升水?”然后教师可以把其中的1/5换成20%,让学生计算。用转换数字的形式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能让学生把握好新旧知识的关联,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巧妙设计适当的新课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创设教学情境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学习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引导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对打造高效课堂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合学生学习的情境和氛围,提高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如在教学“平移和旋转”时,教师可以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把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通过影像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影像观察初步理解教材中“平移”和“旋转”的相关概念。同时,教师还可以设置实物演示情境,通过拉动窗帘和展示旋转风车等方法,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和区别。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类似的环境中,可以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快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所学知识,为营造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把学生“要我学”的消极学习态度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学”。疑问激思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常用手段,所以,教师可以巧设疑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几个算式,如:10÷5=2,(10×2)÷(5×2)=2,(10×3)÷(5×3)=2……,然后问学生几个问题:“从这些式子中,你可以看出什么规律?”“如果把括号中的乘号变为其他运算符号,这些运算结果还相同吗?”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讨答案。这时,学生会根据教师所给的材料,认真分析等式,结合所学知识,小组成员之间积极交流、探讨,最后得出正确结论:当括号里的符号为除号和乘号时,这些等式的值都相等,当符号为加减号时,结果不等。用这种方法,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师完成教学目标。
四、结合实际,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教師可以让学生以举手的形式讲讲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理解,以及身边的轴对称图形。学生积极思考,给出很多生活中美丽的轴对称图形。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画出轴对称图形,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家根据爸爸妈妈提供的数据,统计出家庭支出的各项费用和总费用,然后求出各项开支占总开支的百分比,以此观看家庭的支出情况,并写出节约开支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强理论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可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打造高效数学课堂符合现代教学理念的要求,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从趣味导入、创设教学情境、巧设疑问、结合实际等方面,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打造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