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教学交流,从文化差异中获益

2013-04-29 17:30邱昭葵
师道 2013年7期
关键词:观摩会评点技巧

邱昭葵

这次有机会参与第一天两岸四地语文教学观摩会,聆听了四节精采的教学课例,感受良好。虽然自己执教已有二十年,但能走出学校,观摩来自两岸四地的语文专家们的教学,领略多元的教学方式,还是感觉语文教学视野得到了扩展,并从教育同仁相互交流讨论所展现出的文化差异中获益良多。

“教”与“学”

参与示范教学的老师是四地的教学工作者,学生则分别来自台中市四所国小的学生,他们都在当日才与“陌生的老师”碰面,比通常我们在教学现场看到的教学观摩难度高了许多。老师如何在一节课时间内达成教学目标,并让学生在“陌生的环境”及众目睽睽之下表现自己,这确实考验了老师的教学经验与临场反应能力,尤其是面对静态的教学素材,更有赖活络的师生互动,才能凸显出课堂的热度。如第二堂课,来自北京的朱畅思老师就以生动活泼的吟唱方式,让现场气氛显得活络,小孩子也能在其带领下朗朗上口,体会平仄之美。

“评”与“论”

在每堂课四十分钟的教学演示后,授课教师必须先接受评点教师的评论,再回应说明教学设计理念,之后“开放”观课教师提问。整个交流过程中,能很清楚地感受到两岸四地教师不同的提问与回应风格。大陆的评课与观课文化早就行之有年,整体来说,大陆教师最勇于表达意见,也较能从容应付大家的诘问。如聆听完朱畅思的课后,来自深圳的唐建新教研员就很直接地阐述自己的看法及异议,点出个人所认为的课堂教学的优劣之处。

“内容”与“技巧”

在这一天的交流过程中,听到好几位评点教师谈及教学的重点,究竟应着重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的技巧?某评点教师说:所谓“行大道,即不找快捷方式,不重技巧”。要“从经典文本中去习得文学之美”。但我个人认为,教学内容与教学技巧是同等重要且相辅相成的。身为教师,必须有能力选择优良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内容去深化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的美德。而如何让学生吸收内化,则有赖于借助优良的教学技巧去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探究的方法。我想,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技巧,不是为展现教师的魅力,也不是班门弄斧,而是希望能藉此达到学习的效果。

再来看“优良教学”与“示范教学”之不同:平日的课堂教学,我们希望学生能“学会”并“了解”,我想,一个有经验的老师会在一个单元的几节课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这样达成的教学目标是“优良教学”;而“示范教学”则多是教学某单元的一节课,有时无法呈现全貌,因此,一堂教学观摩课所呈现的内容就必须有所取舍,以面对观课者着眼于不同角度的诘问,以及他们给授课者的建议与提醒。示范老师可从宏观角度解释其某一流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定位,使观课的人更加明了理解。

“学习”与“改变”

这次观摩会上看到台湾陈老师指导朗读的热情,北京朱老师吟唱出诗的韵味,香港汤老师以“预测”阅读贯穿课堂首尾的教学方式,充分引发出学生的兴趣。而来自东莞市的马新民老师,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培养孩子们“精细的、深入的、耐心的”阅读文章的意境等,这些都颇耐人寻味。

讨论,能激荡出更多的火花。观课与交流的目的不在于比高下,而在于省思有哪些可以运用于自己的课堂中。想想在日常教学中因赶课程进度,我们曾几何时能静下心来好好欣赏阅读或朗读一篇好文章,以领略诗人意境般地吟唱出诗的韵味,与孩子们好好讨论一本书呢?

我们总是在忙碌的课程教学中、有限的时间内尽最大的可能把课上完,但试问,学生真正吸收、获得了多少?在教改的声浪中想让学生更有竞争力,则课程的规划、教师的教学心态、家长的“成绩为导向的观念”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去深思、探讨和改变的。唯有当教室大门打开,大家有愿意改变的心胸,教师卓有成效的专业成长才有可能实现,学生也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帮助。

猜你喜欢
观摩会评点技巧
肉兔短期增肥有技巧
统防统治“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暨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场观摩会在洪洞召开
开好家长会的几点技巧
指正要有技巧
书评点讯
“千课万人”2017年春季小学系列研讨会公告
提问的技巧
让自由评点与专题评点“比翼齐飞”
全省农机事故应急处置演练观摩会召开
企业文化建设委员会年会暨交流观摩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