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正旺
从我担任教育杂志编辑以来,有几分教育刊物是我一直比较关注的,其中《师道》是尤其让我喜爱的杂志。
其实,早在我做编辑以前,那时候,我在一所中学做着语文教师的差事,一些教育杂志已经耳熟能详,一份是我目前供职的《教师博览》,还有一份就是《师道》。他们给我带来了不少愉悦的阅读时光。我总以为,一个不善于读书的教师,善于教书必然是无从谈起。
入行当编辑,阅读更是必不可少的事情,这实际也已成为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当今世界日新月异,每天产生的知识量都车载斗量,难以胜算,如果说,以前的编辑可以闷坐在办公室里,裁裁剪剪,黏黏贴贴,就可以办出一本像样甚至不错的杂志,在网络普及的今天,那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办得到的了。
在很多人放弃了纸本阅读,纷纷加入电子阅读的时代,我仍然固执坚持着纸本阅读,我喜欢那散发着油墨香的纸张的味道,喜欢那握在手中沉甸甸的质感,喜欢那透露出文字光辉的原生态的力量,有人说,书籍最终会被电子出版物所取代,对此我一直保留谨慎怀疑的态度。
关注《师道》,不仅仅是因为我们是教育同行,更重要的是,她不媚俗,品位高。她刊登的文章涉及面广,风格清新。文章既有深度、广度,又有针对性、实用性。
正如《师道》所标榜的,她是一本承载着为人师者智慧和情感的读物,教育者需要智慧,教育里也有大智慧,浩如烟海的教育经典典籍是智慧,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教育小故事也是智慧,实际上,后者更容易为教师所掌握,这当然不是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来看的,它更多的是一种分享,是一份挚爱。
《师道》的大部分文章是来自一线教师的,他们有生活,有情感,有故事,有思考,这样的活生生的文字,是不难引发读者共鸣的。有些所谓的专家,学者,很喜欢居高临下,俯视众生,写文章也往往铁板钉钉,不容置疑,实际上,读者除了敬佩之外,更多的是敬而远之。《师道》中的大部分文章,作者是抱着和读者交流、沟通的初衷,这样才更能让读者心悦诚服,并不知不觉运用到自己的教育实践之中。
《师道》创办以来,风格是一以贯之的,这说明她确实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当今社会,刊物林林总总,乱花渐欲迷人眼,一些杂志以新潮、时尚、刺激博人眼球,虽得一时的喧嚣,最终免不了烟消云散。作为一个读者,我很为师道的坚守、执着而感动。她不迎合,不猎奇,对一些风头正健的新名词、新理论也总是抱着谨慎、客观的态度,这难免引起一些人“不够大胆,不够前卫”的非议,而实际上,教育就是实实在在把事情做好,过多的炒作让教育已经变得不那么纯粹,甚至有点躁动了。让教育回归教育本身,我觉得这是当今教育者更需要迫切解决的事情。
对《师道》,对《师道》的编辑,我是怀着朴素的感情的,起先我是她的一名读者,后来,我是她的同行——在台湾,这叫友刊,我们更习惯叫兄弟刊物——现在,我也成了《师道》的作者,我在《师道》写的文章迄今仅有三篇,《标签国的教育》《深陷培训国》《演讲》,很幸运的是,这几篇文章先后被《格言》《杂文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十几家报刊转载,前两篇还被我的同事转载到了我所在的《教师博览》上。文章转载后,责编表现的似乎比我更为高兴,我记得她开玩笑说过:这实际不是对你文章的认可,而是对我们编辑工作的认可。我微笑,表示认同。
做一份杂志,首先需要一份担当,系统翻阅《师道》,我发现,她的作者来源是相当广泛的,基本上全国各地的教师都有文章出现,有很多作者名字是很陌生的——很多教育媒体,一翻目录,都是老熟人。这说明,师道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培养和发现教育新人上面,这是需要勇气的,因为这将耗费更多的精力,但也为自己提供了更多的新鲜血液,我以为,《师道》的策略是成功的。
作为教育工作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阅读是教师需用穷其一生来书写的文章。教师应以书为友,热爱读书,享受读书,品味读书,在不知不觉中,知识得到开阔,能力得到提高,心智得到增强,情感得到升华。
我真切呼吁教师应该多读书,不仅仅是阅读《师道》,还包括其他值得阅读的文字……
(作者单位:江西《教师博览》杂志社)
责任编辑 萧 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