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梅珠
[摘 要]在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重要课题。在反观某些小学数学教学偏差的基础上,着重提出以问题设计为核心的高效备课,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通过理性预设、高效设问、鼓励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问题设计;高效备课;发展能力
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无疑是学生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做好课堂的“导演”,帮助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值得深思。
一、理性预设
认真备课往往被认为就是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和生成。其实预设得过多未必是件好事,预设的地方越多,在教学中就越为学生未能达到目标而着急,随之而来的是教师越俎代庖,侵犯学生的学习自主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学习共同体”,师生间、生生间应当存在实时的动态信息交流。
例如,笔者在教学“口算加减法”时,只设置一个算式:620-350。课堂上让学生开动脑筋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方法口算这道题。学生就提出多个设想,其中一位学生的想法比较独特,先算:350-20,得到330,再算:600-330。这时笔者先肯定了这种想法的新颖,然后让全班同学就这一想法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这种算法是巧合还是有理。可见,在实际教学中的偶然事件是无法预设的,需要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去看待,不限制学生的思考方向,最终在师生的互动中把规律找出来。
二、高效设问
许多教师总是低估自己的学生,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灌输给他们。久而久之,学生就变得越来越不爱动脑,解决问题能力也越来越弱。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学生推入问题的中心,让他们从困境中找到解决办法。
在自然界中,公狮经常把刚出生不久的幼狮推到岩石下,让它想办法挣脱跌倒的困境,找到爬上来的路。公狮或母狮即使看见幼狮遇到困难,也只是远观而不加干涉,只是在它面临生命危险时才伸出援手。我们不妨把这种教育方法称为“狮子型教学法”。
例如,笔者在复习“平面图形”时,课前设计了“在一块长方形空地建造花圃”的问题,然后把印有问题和一些长方形(标好格点)的答题纸发给每一位学生。结果学生设计了好多种方案,其中不乏富有创新性的方案。方案出来之后,要求学生分组交流设计方案,共同商讨研究,计算出有关数据。有的方案涉及到圆、椭圆、扇形等暂时没有学到的知识,教师可提示他们课后去探究。
三、鼓励实践
问题可以由教师提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实践证明,学生自己发现、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若能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就可以在知识、技能等方面获得较大发展。由学生参与数学活动,起初并不很适应,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可以多让学生动手操作。
例如,教师在教学“除法的商不变”时,可设计一个含有因数5的乘法算式,然后让学生把它改为商是5的乘法算式。收集学生设计的算式后,教师把所有算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要求学生对这些算式认真观察。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可能发现问题:这些除法算式的被除数和除数都在变化,但商都是5,究竟是为什么呢?然后就用这些问题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应当成为学生思想自由释放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适时而理性地设计问题,力求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参考文献
[1]王丽杰,关文信 .新课程理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徐丽华.有效教学66个经典案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