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列主义视角看容闳思想发展历程

2013-04-29 09:30贾伟杰
关键词:容闳革命思想

摘要:容闳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经历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全过程,容闳思想也随历史事件的不断出现而逐步发展。从自幼爱国思想的萌芽到教育强国的规划,从对太平天国革命的同情到实施科教救国的留学生教育计划,从改良维新到参与革命,无不显示出走向革命的容闳的思想轨迹。

关键词:容闳 革命 思想

容闳原名光照,族名达萌,号纯甫,英文名Yung Wing,1828年11月17日生于广东香山县(今珠海)南屏村。1847年留学美国,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是我国第一个在海外获得学位的留学生。1855年回到祖国后,他从同情太平天国革命并为之献策,到利用洋务运动实施教育革新,再到参与维新、主持“国会”,最终参与革命、推动共和,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

1 容闳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

容闳思想不断发展,最终形成革命救国思想,是与其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

1.1 国内背景 容闳幼年时,正是满清王朝开始衰落之时。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指出:“在1830年以前,中国人在对外贸易上经常是出超,白银不断地从印度、英国和美国向中国输入。”而到1840年,“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同时,这个帝国的银币——它的血液——也开始流向英属东印度。”中国从此被迫进入了近代化的历程。但要唤醒愚昧状态的人民,达到国富民强的目标,仅从“制器”、“制度”方面是解决不了的,非从精神教育层面开始不可。容闳的教育救国思想正是这个时代主题的产物。

1.2 国际背景 在中国被迫进入近代化之后,世界资本主义国家也发生了巨变。在19世纪70至90年代,资本主义开始由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转变、由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的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转变。列宁指出:“自由竞争要求民主制。垄断则要求政治反动。……帝国主义无论在对外或对内政策中,都同样力求破坏民主,实行反动。”而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绝对不容许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资本主义自由发展。他们不仅要让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现存的剥削方式适合他们的需要,而且力求保存和巩固它们。容闳的教育救国思想之载体——留学生教育计划的夭折,主要是美帝国主义一手造成,并非是因洋务派的阻挠。美帝国主义单方违背其19世纪六十年代与中国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是留学事务所撤回的主要原因;而洋务派首领李鸿章并无心阻挠留学生教育之事,“总督复书,亦言美政府拒绝中国学生入陆海军学校,实违背一八六八年之条约”。正是帝国主义的入侵及力求保存腐朽的封建统治,才使容闳认识到了帝国主义的霸权与欺压、满清政府的腐败与无能,从而形成了革命救国思想,最终走向革命。

2 容闳思想发展历程

容闳思想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历程,而爱国思想贯穿始终,是容闳思想的核心。

2.1 爱国思想 容闳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小就养成了勤劳俭朴、尊老爱幼、热爱国家的优良品质。热爱祖国就如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不需要任何理由,正如容闳留学美国八年后回到祖国、回到家乡时对母亲所说:“儿在校肄业,常思籍此时学习,以为将来效力祖国之预备。守此宗旨,八年如一日。”又如容闳到美国后,拒绝了以“毕业后归国传道”为条件的资助,而说:“他日竟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容闳的爱国思想是其思想的核心,贯穿于其一生所主要从事之事业。

2.2 教育救国思想 容闳的教育救国思想,在其留学美国时已初步形成。容闳回忆说:“盖当第四年中尚未毕业时,已预计将来应行之事,规画大略于胸中矣。予意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予后来之事业,盖皆以此为标准,专心致志以为之。”容闳此时之教育救国思想尚显粗浅,没有具体计划和实践。

2.3 同情太平天国革命思想 容闳归国之前已对满清王朝的腐败有所不满,当容闳归国后,看到清廷官吏镇压暴动之残暴,即生同情太平天国革命之思想。先是“愤懑之极,乃深恶满人之无状,而许太平天国之举动为正当。予既表同情于太平军,乃几欲起而为之响应。”后来又亲自入太平军中访察,谒见太平军之干王洪仁玕,欲寄希望于太平天国革命而跃跃一试,提出了七项建议,试图对农民革命政权进行资本主义改革。但终因“以予观察所及,太平军之行为,殆无有造新中国之能力”而离去。容闳虽然没有参加太平天国革命,但其同情太平天国革命的思想成为其晚年革命救国思想的基础。容闳高度评价了太平天国革命的意义:“天假此役,以破中国顽固之积习,使全国人民皆由梦中警觉,而有新国家之思想。”容闳此思想认识竟与当时马克思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惊人的相似,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

2.4 科教、实业救国思想 容闳既然认识到太平天国革命不能实现其教育救国思想,“于是不得不变计,欲从贸易入手,以为有极巨资财,则藉雄厚财力,未必不可图成”,已有实业救国之思想。后又恰逢洋务运动倏然兴起,使其产生了利用办洋务实现自己爱国的教育计划之思想。因此,他开始积极引进美国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建议办兵工学校,翻译书籍,并在丁日昌的支持下转奏满清朝廷四项条陈,提出组织中国合资汽船公司、选派颖秀青年出洋留学、开矿修铁路、禁止教会干涉人民诉讼等,尤其致力于促成其选派颖秀青年出洋留学之教育计划,欲“藉西方文明之学术以改良东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国,一变而为少年新中国”,倡导其科教、实业救国思想。

2.5 改良维新思想 美帝国主义践踏其与中国签订的蒲安臣条约,拒绝中国留学生入美国陆海军学校肄业,最终导致留学生教育计划夭折,使容闳认识到美帝国主义的霸道,也认为“而于中国根本上之改革,认为不容稍缓之事。”此时,容闳思想已从改良东方之文化向进行中国根本上之改革迈进。而后,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之事,使远在美国的容闳“爱国心油然而生,乃连发两书寄予友蔡锡勇君,……时蔡为湖广总督张文襄幕府,得书后以予策译为汉文,上之张督。”而后回国又向张之洞建议新策,“予谓中国不欲富则已,苟其欲之,则非行一完全之新政策,决不能恢复其原有之荣誉。所谓新政策,政府至少须聘外人四员,以为外交、财政、海军、陆军四部之顾问……则中国行政各机关,不难依欧西之成规,从新组织也。”当受到张之洞冷遇后,便又向满清政府提议设国家银行与修筑铁路的维新计划,而其修筑铁路之计划却因德国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而流产,容闳忿而斥之:“此种理由,殊为奇特,任翻遍中国法律或国际法律,皆不能得其根据之所在。”当容闳获知光绪帝提倡维新之事业时,“乃决意留居北京,一觇其究竟。予之寓所,一时几变为维新党领袖之会议场。”戊戌政变后,容闳托迹于上海租界中,又参与组织中国国会且被选为会长。自此,容闳思想开始由改良轉向革命。

2.6 革命救国思想 “革命之所以必须,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容闳长期留学或居住国外,身上本来就没有封建的、陈旧的肮脏东西,其爱国、强国思想不能依靠满清政府实现时,渐生革命救国思想,其为国会起草的英文对外宣言就体现了由改良向革命转型的迹象。自立军起义失败后,容闳进一步认清了中国之问题的根源,逐渐放弃支持保皇立场的康、梁,而赞同并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建立民国的革命事业,形成了革命救国的思想。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孙中山随后信邀容闳回国共商建国大计,并且盛赞容闳“谋覆满清之专制而建伟大之事业,以还吾人自由平等之幸福”的革命伟绩。

3 容闳及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纵观容闳的一生,经历了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全过程。容闳十八岁前生活在中国,作为有良知的中国人,其爱国思想已基本形成。容闳留学美国时,接受了当时西方先进的科学、民主、平等思想,并使其把爱国与留学生教育联系起来,形成了其教育救国思想。当其教育计划失败后,认识到了在腐朽的、半殖民化的封建王朝实现科学、民主、平等、富强等理想实属空想,开始产生改良思想,并且逐渐形成革命救国思想,最终走向革命。容闳思想及实践引领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方向,揭示了中国近代的历史主题。容闳,无愧于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3]容闳著,沈潜、杨增麒评注《西学东渐记》[M].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4]《孙中山全集》第二卷,中华书局1982年版.

作者简介:贾伟杰(1973-),男,河南平顶山人,讲师,硕士学位,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容闳革命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留学生之父:留学事业之外的传奇一生
“中国留学生之父”的职业生涯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传教士成就“中国留学生之父”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