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新
有时候不免会想:“班级”是班主任塑造并掌控的一个容器吗?孩子们只是这个容器中的填充物吗?
总觉得,“班级”其实只该属于孩子们自己。他们互为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一起成长,彼此见证喜悦悲伤。而班主任,终究只是个旁观者,只能陪伴,最多引领。
我愿意自己是“班级”的旁观者。我喜欢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班级里有安全感,且心灵自在,彼此亲厚。当我获悉部分孩子自行去向校长申请“升入初中部后不要分班”之后,我由衷欣慰。因为,我真正看见,“班级”已全然成为孩子们自己留恋并珍惜的家园。而缔造这样的家园,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在平时的小事件、小活动中慢慢形塑。
圣诞狂欢——模糊性别界限
孩子们升入高年级后,渐渐有男女生分开活动的现象。他们有了性别意识,或许更有了青春期前期的羞怯。异性同学之间,其实彼此好奇,却又不好意思靠近。如果班主任不及时介入,我担心孩子们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与异性同学进入“伪交往”状态,这无益于他们平稳过渡青春期。
去年十二月,校园里圣诞节的气息越来越浓郁。班上的孩子们也越来越亢奋,他们开始热衷打扮教室。门窗上早已经色彩斑斓,教室前后大大小小5棵圣诞树上也琳琅满目。巧手的孩子还找来各种废旧的纸盒子,用彩纸装饰好,堆在圣诞树下,极其别致。
仅仅装扮教室,显然并不够满足孩子们的情感需要。学校“英语节”里的那些活动——制作英语卡片,英语单词竞赛等等,估计也还是满足不了他们那颗鼓胀的心。
于是,我提了个建议:用圣诞节那天的英语课,来开一次圣诞派对。这个提议,得到了孩子们无比热烈的响应,他们一致同意。
我们班不设班干部,我自己也不参与具体组织活动,甚至不指定哪位学生来负责。这种活动全由积极分子们自己张罗,互相合作。主持人负责安排节目,撰写主持稿,安排各种小游戏,甚至设计好了“最佳节目”的奖状。电脑高手负责配合主持人做好圣诞派对的课件。我只提了一个建议:每个孩子都要参与表演一个节目,可以与同学自由组合。大家很痛快地接受我的建议,纷纷开始自由组合。但是,我补充声明:“圣诞节那天,我会买很多糖果过来,可是糖果只分给那些男女生合作表演节目的同学吃。”全班孩子哗然!我继续:“为了吃到老师买的糖果,要赶紧去找异性同学合作哦!”这招的效果非常明显。几天里,我不断听闻各种女孩子们“抢”男生合作的故事。
闹腾了几天,男女生合作的小组基本形成——不过还有顽固的“四侠客”组合坚定抱团抵御女生的邀请,我也随他们去。各个小组都取了别致的名字,每天还神神秘秘地躲着其他组的同学分头排练节目。
圣诞节前夕,我去超市买了35顶小红帽,再买了几大包各种口味的糖果。第二天,我们班齐刷刷的小红帽在学校英语节的开幕式上,毫无悬念地成为全校师生的瞩目焦点,孩子们无比兴奋。我履行约定:上午的英语课及20分钟的英语自习课,给孩子们开派对。可想而知,圣诞节成了孩子们的狂欢节。他们合作演出的节目精彩得令我吃惊!有小品,有朗诵,有合唱,甚至有男生领舞的《江南style》!我尤其欣慰的是:男女生合作表演节目的团队,不仅节目质量出色,彼此之间也亲厚如手足,不再有在异性同学面前的别扭与不自然。最后,我带去的糖果的分发规则也稍有调整:每个孩子都会得到老师买的糖果,男女生合作表演节目的同学则得到双倍的糖果。
从圣诞狂欢之后,男女孩子间的交往越来越自然。大家对关系比较亲厚的男女生同学也不再大惊小怪。性别意识,在这些孩子身上还比较模糊,他们相处如自家手足,会一起玩,也会一起吵闹。
爱心馈赠,传递美好感情
要关爱他人,这样的话常常会给孩子们输入。但是,真的有事情发生的时候,很多情况下,不少人会选择缄默,怕承担不必要的责任或者引来不必要的麻烦。长此以往,孩子们是否会对别人的不幸、痛苦越来越漠然?
圣诞节那天早上,我跟孩子们提起过中年级某班周同学的情况。这个孩子家里情况比较特殊,得不到妥当的照顾。这么冷的冬天早晨,周同学居然只穿了一件薄薄的秋衣来上学,没穿毛衣,更没有外套。我在早上行政值班时候发现了他的情况,及时把他带到办公室取暖。我把自己备在办公室的羽绒短背心给他穿上,又让班主任联系家长送外套过来。因为察觉到他没有吃早饭,我发动身边有早点的同事把早点给他吃(学校餐厅提供教师早餐,有的同事会把其中的点心带回办公室),又给他倒好开水。结果他家里人只送来一件薄薄的外套,根本不能抵御风寒。我让他把我的羽绒背心穿在他的外套外面,大概可以勉强保暖。
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我们会有一个非常愉快的圣诞节。同学们之间将互相交换礼物,爸爸妈妈和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好吃的零食。可是,我们的不远处,却有一个小同学,每天都是又冷又饿地来学校,老师看着真是心疼。或许我们一起想一想,可以为这个小同学做些什么。”
圣诞派对结束后,一个孩子问我:“老师,我可以把自己得到的糖果送给那个周同学吗?”我很意外。得到老师的糖果,也是她自己期待与激动的事,她居然肯送给别人?我表达了赞扬与同意。没想到,她的行为引起了连锁反应,孩子们纷纷去给周同学送礼物。有送自己得到的糖果,也有送在派对上“交换礼物”环节中得到的礼物,还有的甚至送给周同学学习用品。最后,我不得不给周同学送去一个大大的袋子,用来装我们班的哥哥姐姐给他送的各种礼物。
结束馈赠行动,等孩子们回到教室安静入座的时候,我认真向他们表达我的欣赏与赞美。一个胖胖的大个子跟我说:“老师,虽然我今天一颗糖果也没吃到,都送给了周同学。但不知道怎么回事,心里觉得特别高兴。”我微笑:“那是你享受了‘给予的快乐啊!‘得到是一件快乐的事,可是,‘给予是一件更快乐的事,对吧?希望大家以后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里,多多向身边的人输出关爱,你将得到更多的快乐与幸福。”
因为这样的快乐与幸福,孩子们对周同学的关爱行为在第二天继续:有送衣服的,有送食物的,还有一个孩子省下自己一个月的零花钱给周同学买早点吃。看着孩子们动人的爱心,我由衷欣慰。
“向需要帮助的人伸出关爱之手”,如果这能养成习惯,他们会给身边的人带来更多温暖,那么,跟自己班级中的伙伴也会更加亲厚。这些伙伴聚集而成的集体——班级,也更有可能成为他们互相守望的家园。
排座位——遵守规则与尊重感情
在一个集体中生活,孩子们必须要懂得的一个概念是:遵循规则,公平第一。要铭记这样的理念,非要参与各种真实具体的事件,才有可能真正将概念内化。
六年级下学期伊始,又该排座位了。这是孩子们每天就座的地方,他们各人的喜好很重要。但是,一切喜好都不该绕过规则——即按照身高排座位。在遵循身高的前提下,很多各人的喜好、感情,都可以酌情考虑。
平时我们班的座位是每周轮换一次,但每次轮换是一小组——单排,也就是说,每个同学都将会有两个同桌。一个是单周时候的,一个是双周时候的。所以,“同桌”就是一个很重要的“个人喜好”问题,我会尽量考虑该情形。
我让孩子们在走廊里从矮到高分男女生两组排好。然后,先让三个个子最矮的女孩子进教室,分别选三个小组的第一张课桌。可是,女生小琦却申请:“老师,请让我坐第二排吧。我小学六年,一直坐在第一排,让我体验一下不坐第一排的感觉吧。”这个理由的确清纯可爱,可以照顾。——最主要的是,接下来三位女生的身高比第一批的三位女生高不了多少,视线不会有影响。
然后我请三位个子最矮的男孩进教室,说明:“三个女孩子已经落座,请你自己过去选同桌入座。选同桌的第一考虑因素是:尽量选一个你之前从未同桌过的女生。”我希望孩子们有更多亲密的“同桌的你”。三个男孩各自回忆并告诉我,跟哪位女孩没有同桌过,然后彼此商量一下后也都入座。
可是,三个男孩中也出现了一个状况。小淘不肯坐第一排,坚持要跟第二排的琦做同桌。我一开始劝他:“你个子不高,还是坐第一排吧。”可是他涨红了脸,坚决不答应。我有些纳闷。转念之间想起,琦是他最喜欢的女孩,他之前也没有机会跟琦同桌。结果不言而喻——我当然成全小淘的心愿。
接下来的排座位,基本也都遵循这样的原则——先按身高,然后再按照自己的情感色彩。有选喜欢的异性同学做同桌,也有选从来没有同桌过的异性同学做同桌。
这样的小插曲里,有规则,更有人情。我喜欢一次次这样的小事件中,孩子们会越来越懂得先遵守规则,然后再满足自己的期待与愿望。
【后记】
其实,这两年间,我和孩子们也曾在学校德育处统一安排下举行过多次有重大主题的活动——禁毒,廉洁,安全,庆祝各种大小节日等等。但是,留在我和孩子们心头的,更多的却是那些不起眼的小事件、小活动。就是在那些日常的琐碎中,生活现场即是教育。而诸多教育现场,其实就是孩子们的校园生活。生活与教育,息息相关。而孩子们也在一次次的小事件、小活动中得以成长得更美好。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