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词一句皆有味儿

2013-04-29 07:32汤小琴
教育界·上旬 2013年7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汤小琴

【摘 要】本文以一次教研活动上中的课堂教学为基础背景,对立面突出那些教学要素有感而发,思考和论述了如何才算是突出“语文味儿”了的一些教学探索。

【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语文味儿

对于语文的性质,教育界曾存在着迷惘,争议,最终由《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作了比较统一、权威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即使是这样,在我走进教育的十几年间,也亲历了教育界各种理念走马灯式地登台亮相,实际上却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让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找不着北。一会儿强调抓双基,听说读写大量练习,搞得师生都喊负担重,一会儿又提倡轻理解重感悟,让语文课堂模模糊糊不清不楚,却是始终难得要领。如何在“工具性”“人文性”之间均衡调节,上出既不是历史课,又不是政治课,更不是科学常识课的具有典型语文味的语文课呢?专家们作了不懈的尝试,给我们树立了一个个鲜明典型的课例。

一次教研活动,特级教师陈跃红和两名学员同上二年级的《乡下孩子》,同样的文本,不同的课堂呈现出迥异的风采,让听者领略到了别具风格的语文味儿。那立足《乡下孩子》文本本身,课堂教学中该突出哪些教学要素,才算是突出了“语文味儿”了呢?

一、抓“的”读短语,体会韵味儿

语文课之别于其他课,主要在于语文课堂上一词一句皆有味儿。且不说自古至今的名家名作,内涵丰富,语词隽永,即使是诸如此类寥寥几句的短小儿歌,也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儿。对于刚上二年级的小孩子来说,朗读一句句完整的话,即便是读通顺了也很难读出韵味儿来。那如何突破这个难点,从文本中提炼出学生乐于诵读,又利于积累,便于模仿表达的语文教学要素呢?对于本课,抓“的”读短语,确实是一个很切实的做法。

且看文本:“曾是妈妈怀里/欢唱的黄鹂,曾是爸爸背上/盛开的野菊。捉一只蝴蝶,能编织美丽的故事。含一片草叶,能吹出动听的歌曲。 挖一篮野菜,撑圆了小猪的肚皮。逮一串小鱼,乐坏了馋嘴的猫咪。 哦,乡下孩子,生在阳光下,长在旷野里。”

句子有长有短,但含“的”的短语却鲜明地在这些句子中熠熠闪光。留心拎出来,排列工整地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立刻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欢唱的黄鹂”“盛开的野菊”“美丽的故事”“动听的歌曲”,孩子们一个接一个诵读,一组继一组朗读,在高低不同清浊不一的吟哦中,这样的短语所承载的文字的美丽、欢愉浸染着童心。文学作品也好,应用文字也好,词句之于文本鉴赏,就应当细细咀嚼,越是咀嚼得细腻,回味也就越是香甜。

古人读书有“百遍为基”之说: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出味。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抓“的”读短语与此说不谋而合,它摒弃了琐碎的讲解,学生不必受晦涩理解之苦,一味诵读,干干净净,于孩子们眼中口中心中存有的,只是语言。

二、动词想、念、演,感悟趣味儿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汉语言所特有的表意特征,赋予了文字以缤纷的生命。“淡月失梅花”之“失”中的月下意境, “红杏春意闹”之“闹”中的春色、“春风又绿江南岸”之“绿”中的江南万里风光,每一个词语,都承载着汉家如诗如画的九州山河,凝聚着先贤博大精深的智慧光芒。

且看文本:“含一片草叶, 能吹出动听的歌曲。 ”“挖一篮野菜, 撑圆了小猪的肚皮。”一“含”一“撑”,同为动词,却是一个轻巧一个持重,一个优雅一个活泼,如一清一浊,一静一动。文字随诗人心境信手拈来,巧妙合成,虽无声,却似歌儿清灵动听;亦无形,恰如画卷惟妙惟肖。这是二、三小节中的句子,主要写了乡下孩子欢快游戏的情景、劳动带来的乐趣,句式对称,文笔活泼,很值得鉴赏。

教者巧妙引导,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在导读第二小节时,让孩子们边读边观察插图,引导他们进入自己平时的生活情境,让他们回忆想象:含一片草叶与吹着乐器有什么不同?会吹支什么样的曲子?怎样捉蝴蝶?会编个什么样的故事?以再次体验乡下孩子生活的丰富多彩和嬉戏时的活泼愉快。导读第三小节时,让孩子们自己朗读、观察插图并想象:撑圆了肚皮的小猪是怎样的?乐坏了的猫咪又是怎样的?这些和乡下孩子有什么关系?从此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孩子们在丰富的想象中,在摇头晃脑的念诵中,在恣意的表演中,体会着乡下孩子生活的趣味儿,感受着小猪的满足。

教者的设计无显凿斧之工,自然随性,自然贴合作者之意,追随儿童好想乐演之性。其实,简单设计的背后,教者定当深刻研读了文本,对作者当初为什么而创作它,编者为什么要选编它,又为什么要放置在该时该地,显然是有着明确而深刻的理解的。这样的课堂设计,教者在引领着学生学习文本时,既尽可能地尊重了作者的创作意旨,落实了编者的编写意图,又充分尊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天性和学习语文的心理特点。

三、模仿续儿歌,展现情味儿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模仿对于儿童,正如独立创造对于成人那样同等重要。”模仿是儿童的天性,读了课文的句、段,或多或少领悟到语言表达上的一些奥妙。仿写就是把作者的写作方法、写作思路运用到另一结构相似的词句或片段中去,它是写话训练的有效手段,是创造的基础。《乡下孩子》是一首反映农村孩子童年生活的儿童诗。诗歌语言生动,富有童趣,意境清新、活泼,文字简略,语意上极具跳跃性。像这样妙趣横生的句子,往往是学生在学习时最感兴趣的,最乐于仿写,也最易让学生在仿写中体会到成就感的句子。在教学中教师若以此为仿写的契机,必将会让学生在仿写中不光积累和运用了语言,还学会了许多写作方法。

但凡优秀的老师都不会轻易放过这些语言训练点。如,教学第二小节时采用“扶”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农村孩子的生活,而第三小节的教学则采用“放”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来归纳,再以一组生动的画面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诗歌是以深厚的感情为生命的,在这样的观察、想象与续写中,孩子们感受到了乡下孩子与小动物们的亲近与深情,也享受着自然纯朴的童真童趣,展现出真诚的情味儿。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