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苏科版初中数学活动的对策

2013-04-29 06:59:04鹿存燕
新课程·中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数学活动初中数学对策

鹿存燕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贯彻与落实“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数学活动”,进而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探索、理解与运用数学知识的意义,从而提升其数学的学习自信心、解题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当前,初中“数学活动”呈现低效化与轻视化。因此,应当探讨初中“数学活动”的相关意义,构建一套简略、高效的对策,去迎合学生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力求全面提升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活动;对策;思维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下的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其文本内容的编排上按照新课标要求,把各章节内容与一个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从而迎合学生的学识层次。如此编排与设计,旨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数学活动”,进而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探索、理解与运用数学知识的意义,从而提升其数学的学习自信心、解题能力、思维创新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然而,当前的“数学活动”其发展与实践皆处于“填鸭式、灌输式、满堂灌”等制式化的教学形式,大大减少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动手操作以及探究学习的过程调控,违背了《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中对于“数学活动”的指导与标准。综上所述,笔者便结合亲身实践与教学经验,对于如何开展“数学活动”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重视文本教学,精心活动设计

苏科版初中数学的教学基础,离不开其教材文本以及活动方案设计,两者相互并重。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及时转变教学职能,正确地认识与执行“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并自我统筹规划,再构建标准化的评价方式,从而提升“数学活动”的效率。

以苏科版八年级下册“分式”的教学为例,确定“数学活动”课题教学之后,应当设计如下的活动方案: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学情、性格以及学习能力等,将学生分层A、B、C三层,采取“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科学化小组分配,一般4~6人为宜,让一名优生担任组长。第二步:“疑”的设计,即提问一个探究性问题:(1)你组成的式子是分式吗?(2)如果是分式,它什么时候有意义?它的值为0吗?如果不是分式,为什么不是?第三步:实际教学,组织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与情趣,用卡片组成一个分式方程,并求出它的解。第四步:扩展练习、交流与评价,教师任选生活背景设计分式方程,让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举例与想象,促进其小组合作交流与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并相互展示其成果,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简略地描述性评价,从而深化其教学内容以及数学知识。

如此设计,保证了“数学活动”的有序性、有效性以及实用性,最终提升学习效率以及教学质量。

二、强调“以人为本”,促进学习情趣

初中学生,其年龄普遍处于13~15岁的青少年叛逆期,从兴趣方面而言,娱乐大于学习的诱惑。因此,教师应当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理念,寓教于乐,进而满足学生的喜好,促进其学习情趣,增强其动手动脑以及理性思维的创新力。

以七年级上册“算‘24”为例,其中规定26张黑色牌为正数,26张红色牌为负数,J=11,Q=12,K=13,大小JOKER=0。同样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科学小组分配,以2人为一组进行24的计算。其计算方式包括:加减乘除的四则运算、平方运算。两两一组进行比赛,每组依次抽取四张牌,如若计算结果为24,则重新选取随即4张牌,如若不能计算,则随即换取一张牌,直至结果为24。(注明:计算结果为24加2分,换取一张随即牌则倒扣1分)如此,两两进行PK,直至无牌可算,积分多者则为优胜组。

笔者认为,通过此类“数学活动”,其教学核心是以学生为主导,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快乐、交流情感、激发思维,懂得加减乘除、平方等公式的交错运算。不仅仅让学生能够参与算“24”的游戏之中,更是激发了学生学习情趣以及思维能力。除此,其设计算“24”的规则又经过重新改编,强化学生对于新事物、新规则以及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全面性地提升其数学应用能力。

三、注重实践操作,提升教学效率

笔者认为,注重实践操作,不仅仅是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对于教师的要求。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下的《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仅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更是参与者。在进行一些“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丰富的课前功课,把握“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审视班级内的学生学情,为“数学活动”的开展过程提供辅助与为学生学习服务,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以八年级下册“测量物体的高度”为例,在“数学活动”开课几天前,教师应当组织学生从家中准备一些小型的测量工具,同时为了迎合学生的喜好以及扩展课堂范围,教师应当事先结合地理、气候、环境等因素,选取一片有利于“数学活动”开展的校外区域。

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注重教学大纲、教学秩序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从已知高度的测量,如,人、坐椅以及栏杆等物体的高度,亲身实践与指导,倡导理论结合实际的学习模式。除此,为了深入教学以及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可选取一些未知高度的物体进行测量,如,路灯、商品房等物体的高度,在测量的方式上,不强调具体的测量工具与方式,利用小组形式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性模式的开展,让小组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过程交流,教师则一旁提问以及解释,既让学生在自述中找寻自身的错误操作,又能给予学生新思考、新认识以及新问题。

此外,笔者认为,无论学生的“数学活动”的结果正确是否,在最后的教学指导与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秉承数学的严谨性、科学性以及求实性,给予学生最终的正确测量高度。

总而言之,现阶段的苏科版初中数学,伴随着新课标的贯彻与落实的进程,其教材资源、师资队伍、教学方式等多方面得以革新与优化,通过“数学活动”的实践开展,让学生能够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地参与学习以及实践操作,不仅仅提升了其数学综合知识素质,更是增强了苏科版初中生的数学综合竞争力,为其奠定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以及优势,从而实现数学素质化教育进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永定.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使用思考与编写建议[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10).

[2]徐健.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的特色与品牌[J].新课程学习:下,2013(03).

[3]谢华勤.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中“课题学习”教学实践探索[J].中学时代,2013(08).

[4]顾彩霞.苏科版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材的使用与分析[D].苏州大学,2011(09).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汴塘镇中心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数学活动初中数学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微课技术在初一数学课堂教学运用初探
刍议苏科版初中数学活动的对策
浅谈主题区角活动中有价值的数学活动
考试周刊(2016年88期)2016-11-24 15:22:02
玩转学具 玩转数学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00:03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8:5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