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静 王宏伟 周萍
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是目前英语教学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其具体措施包括保证出勤率、提高课堂学习效果,消除“睡课”等不良现象。引发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的英语课堂教学不能适应学生的需要:以讲授知识为主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常常忽略学生的个体性,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认知水平,更不会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如何让英语课堂更有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让教与学都达到最佳状态?这需要教师拓展教学思维,使教学朝着“互动式”的方向发展。互动是一种理念、一种方法,也是具体的教学事件。互动式教学思维主要包括“六要素”:Why(理论基础),Who(互动主体),When & Where(互动的时间与时机)What(互动内容)与How(互动方式)。
一互动式教学思维的理论基础
20世纪初,支配教学活动的心理学理论是行为主义,即要求学生养成好习惯。行为主义有其正面作用,但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的行为上,而不是集中在促使学生做出行为的原因上,即只停留在表面,而没有挖掘深层原因。行为主义促进学生重复那些得到强化的行为,忽略了行为主体对问题的理解,忽略了主体内在的固有的逻辑能力。强调好习惯训练可以调整学习者的行为反应,但却忽视了反应主体对未来意外事件的理解力,结果导致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但不知道为什么做。实际上,前两者是动物也会的,第三者才是人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突出个体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强调要赋予学习者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倡学习者将自身经验带进学习过程,成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和问题解决者。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的过程。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只是“刺激—反应—强化”过程。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建构主义教学论强调师生互动的重要性,认为合作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同其他人(教师和同学)联系,以便对客观世界如何建构的方式方法取得共识。由此可知,互动式教学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
二互动式教学思维在英语课堂的体现
1互动主体
作为一种人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互动”必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间发生,一个个体谈不上相互作用。但仅仅有两个以上的个体客观存在,个体之间只是简单的施加与接受、刺激与反应或被动的单方面作用,不能认为彼此之间存在“互动”。只有当这些共存的个体之间行为发生相互联系和彼此能动反应时,才谈得上“互动”的存在和发生。因此,在课堂互动活动中,师生双方是同等重要、互为主体的。同时,根据不同的任务,互动会有不同的主导。按互动主导来分:互动可分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和生师互动。师生互动由教师发起互动,包括教师与单个同学、小组或全班同学的互动,这是我们所熟悉的互动方式。生生互动即学生的小组互动、单个或小组学生面向全班同学的互动,即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这种互动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应逐渐增多。生生互动更能扩大课堂互动的参与面,体现课堂教学中的“以学生为本”的精神,更能把教师从“独白式”的讲授中解放出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生师互动是学生向教师发起的互动活动,主要表现形式是学生向教师提问。
关于互动主体,目前的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在理解上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1:学生动起来就是互动了。这是一个错误观点。正确的理解是: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动,要积极主动地走进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中去,要和学生一起学习,要向学生学习,而不是单边的认为“我的教学设计就是学生需要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积极的互动,教学相长。这意味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平等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对话、协商、讨论,以达到认识上的共享与共识。
误区2:教育公平就是教师要和每个学生有同等质量的互动。实际上,师生互动具有非对应性,教师既要注意与一组学生保持互动,同时又要有意识地与个别学生保持经常性的有效的互动。如对于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动机不强的学生就要更多的与之互动,观察了解其听课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更多地进行鼓励等。与这类学生的互动时间会远远超过与班级中其他同学的互动时间,而且这样的同学意志力不坚定,需要长期的关注和互动。
误区3:学生很懒,不爱思考,不爱提问,导致课堂上没有生师互动。实际情况是学生的提问能力,包括自主探索知识和技能的精神和习惯,在过往的受教育过程中受到了扼制。目前的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教育”从很大程度上都是在不断地限制学生的认知好奇心。当孩子不断地问“为什么”的时候,就是培养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机,而大部分父母和老师非但不鼓励,反而进行制止,这就把孩子的求知天性和学习的本能扼杀了。所以英语课堂学生不提问,并不是老师的错。但是老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把学生的提问能力与探索精神重新培养起来。例如,教师可以从每一节课堂的提问做起:首先在课堂创设一种安全、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宽松的课堂气氛中,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思维就容易被激活,更愿意提问和探索。此外,教师要表扬每一个提问的同学,不管问的是什么样的问题,首先都要肯定“Good question!”,这样逐渐形成“勤学好问”的氛围。传道授业解惑这样的知识传授并非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才是更重要的目标。
2互动时间与时机
英语课堂主要有5个环节:导入、呈现、练习、巩固、作業。每个环节都有互动发生,这里以“导入”环节为例,探讨互动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导入”就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的过程。大学英语课堂的导入就不能仅仅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要有足够的“含金量”,适当体现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对整节课,甚至整单元的脉络有高度概括,要渗透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导入要为学生的新旧知识联系打下基础,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要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就需要与学生切磋、互动,找到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最近发展区”理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是由维果茨基(Vygosky, L. S., 1962)提出的,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可能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是能够帮助学生温故知新的教学,是能够让学生产生共鸣的教学,只有学生产生了共鸣,才会有互动,才会有真正的学习发生。
3互动内容
互动表现为三个方面,除了言语互动外,更重要的是思想互动与情感互动。
互动是语言与语言的交流,更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师生互动的根本目的是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真正的互动就像慧能所说的:“非是风动,非是帆动,仁者心动”,古代所说的“心”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思维”。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起来。凡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的量的提升和质的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与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所以说,在英语课堂中,不是一整节课都要有言语互动,哪怕一整节课都是老师在讲授,只要学生的思想是活跃的、积极的、参与的,这也是互动。
互动的另外一个方面,也是经常被忽视的方面就是“情感互动”。要让学生每节课都得到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每节课有两三处吸引学生、引起快乐的讲授、讨论或其它教学环节是必要的。
4互动方式
进行互动的方式很多,主要的是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本文主要探讨小组讨论这一方式。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合作学习是必要的,因为学习者需要同其他人联系,以便对客观世界如何建构的方式方法取得共识。在学习过程中集体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只有通过集体对复杂的学习情境、个人提出的假设或学习者自己关于问题解决的可能性的个人设想进行讨论,才能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对自己的思考进行建构。较为抽象、难于理解的课除了要深入浅出的讲解,在关键之处进行点拨外,还要引导学生去归纳、探索、发现,要让学生体会成就感,当他发现思考产生的成就感之后,这次的成功体验就会带动下一次的探索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教师要反复推敲是否给了学生进行思考的机会、是否引导学生进行了思考,以及如何在学生探索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引导。
在英语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与习惯。对一些似是而非容易混淆的问题或者较难理解的问题,采用“讨论互动”,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讨论时要大胆分配课堂时间,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讨论、去试验、总结,充分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作用。
学生小组讨论后,教师要归纳总结或适当点评。学生渴望从教师处得到观点正确与否的评定,或者听到教师阐释自身观点理由的声音。此时,教师的点评尤为關键,教师应在解释自己观点的前提下,对学生的互动热情和探讨精神多予以鼓励和赞许,尤其是对那些解答偏执的学生更应在释疑的同时,鼓励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总之,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在英语课堂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学习效果。英语教师应积极发展互动式教学思维,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动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能力,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的英语课堂中的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