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阳
摘 要:俗话说:“佛靠金装,人凭衣装。”那么,文章靠什么呢?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好文章的魅力就在语言。作文中新颖鲜活的素材,别具匠心的构思,深刻高远的立意,都要以语言为载体。如果作文的语言平淡如水,枯燥无味,苍白无力,那么一切都会黯然失色。作文如能精心炼句炼意,使语言闪光耀采,文采熠熠,充满精神气,那就能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如是考场作文,那一定能使阅卷老师为之陶醉感染,甚至拍案叫绝。那么,怎样才能使文章语言文采熠熠、亮丽动人呢?
关键词:现状;对策;亮丽
一、初中作文语言的现状
为什么初中生写出来的作文尽是“小儿科”式的大白话?写来写去就是那么几句话?为什么在初中阶段还随处可见“低水准”的日记、随笔?为什么初中作文呈现出一种高而不上的高原现象?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不重视课外阅读
到了初三来强调读课外书,哪还有时间!
(二)真正的作文指导课少
我们没有教给学生作文的构思、作文的章法、作文的诀窍。我们把大量时间放在上课文上,放在对课文的分析上,放在对课文的支离破解上,以为分析得越细对写作的帮助越大,殊不知语法是隐性的,是靠感悟的!
(三)对语言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们从来没有把词语教学(词语的积累和运用)摆在中心位置。
《中国教育报》曾撰文疾呼:语文教学应当首先过好识字关。苏联作家斐定说:“有结构不完整的好作品,但语言失败而成为好作品的却不曾有过。”
本人的意见是: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要着重抓语言。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习词汇。必须正本清源,快速构建以词汇为中心的母语教学新体系。把学生是否能在习作中比较经常、恰当地运用所学过的词语,作为衡量教学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二、“语言少文采,文字不简洁”的原因及对策
(一)原因
首先是课外看得少,语言材料积累不够;其次是对人或事观察不仔细。写作时语言锤炼不够,没有那种“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写作态度。从教师角度来讲,对学生指导往往是旁批错在哪里,其不足之处是没有提供示例,更没有为学生写“下水作文”,语言不简练是学生写作时的通病,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所写人或事整体感知不够,或对要表达的意思没有完整地把握和理解,没有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表达意思。
(二)相应对策
1.指导学生看课外书籍,并运用一本“摘抄本”,可以剪贴或抄写一些生动描写的语段或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这也和二期课改课程理念“注重语言积累”相一致。另外,可以指导学生写诗来锤炼自己的语言。
2.作为教师,为提高学生作文的文采,要多写一些“下水作文”,并要求学生来评析教师的作文,指出其优点和缺点,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极大地调动起来,这对提高他们写作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作为教师要让学生体会写作上的成就感,如作品在报纸杂志上发表、在作文竞赛中得奖等,都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兴趣。
3.对于指导学生写作时的语言,教师要多善于进行“心理位移”,设身处地地体会学生写作时的思路情感。而且要经常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思考、去体验。这样也许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语言不简洁,多半是对表达的意思没有完全理解,所以指导时先让他们明确意思再写,然后再反复体会,检验是否简明,做到“一步一回头”。另外,对这个问题也可集中训练与平时训练相结合,持之以恒,会有效果。
以上是初中生在记叙文写作中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当然,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不止这几点,相应的对策也决非这么几条,同时,由于学生这些问题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解决这些问题也要用一定时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只要勇于实践,不断总结,一定会有所起色。
三、使作文语言亮丽起来
(一)以课堂为基础,做好积累,集腋成裘
1.积累词语。
2.辨析词义。
3.咬文嚼字。
4.改错练习。
(二)设计用武小练习,培养学生语言功夫
1.为字作注解。首先声明,给字作注解,不是让学生查字典来解释字义,而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自己独立地根据字形来解释一个字的含义。
2.由字而词,建立魔鬼词典。
3.联词组段。
(三)挖掘文化宝库,古为今用
1.赏析名言警句。名言警句的来源:《孟子》《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唐宋八大家散文选》《唐诗鉴赏词典》《宋词鉴赏词典》《古文观止》等。
赏析方法如:(1)诵读;(2)品境析理;(3)化用。
2.对对子。
(四)引进时代活水,丰富学生语言
1.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汉语。
2.广告冲击语文。
3.流行歌曲演绎情感。
(五)建立文学社团,在实践中提高文采
其实,丰富学生语言,提高学生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发展,其方法有很多。我想,只要我们端正教学观念,做教学的有心人,是一定能够大面积地、迅速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技巧的。
总之,优美的语言是文章华丽的衣服,我们要充分发掘其中的美。同时,爱美是人的天性,追求语言文字美符合学生阅读兴趣、创作实际和经验水平。那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让学生注重作文用语,为作文披上一件华衣,必然能使学生作文生动亮丽起来。
(作者单位 辽宁省本溪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