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互动探究与培养学生思维的作用

2013-04-29 00:53:02廖维善
新课程·中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互动探究语文教学思维

廖维善

摘 要:互动探究性问题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实施互动探究性问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具有重要作用。对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互动探究教学与培养学生思维的作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互动探究;语文教学;思维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多年。在课改中,教师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初步得以体现,课堂上学生踊跃发言,人声熙攘。但是,透过现象究其本质,这些喜人的学习景象后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还有很多语文教师尚未摆脱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一节语文课上,往往是由一个个问题来支撑整个课堂教学。在教学中,学生的即时性、应景式回答常使教师满足,可问题的深度不够,学生少有自我挖掘与自我深入的过程,所反馈的信息虽不乏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需要的知识铺垫,但往往零碎,学生又缺乏系统梳理知识的能力,因此仅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难以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地避免在课堂上浅层次“碎问碎答”带来的高耗低效,十分有必要进行互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互动探究的教学模式呢?其实,所谓的互动教学,即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设置出一两个能够穿透全文而又能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问题情境供学生深读探究,使学生在自读自探的基础上,

再通过合作交流形式进行文本的解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与辩证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阅读水平能力的目的。

一、对互动探究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高中语文课程的总目标第五部分是“发现与创新”,这里所说的“创新”包括学习思维的创新和表达方式的创新,这一部分对高中生在语文探究、创新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读文学作品,一方面要联系现代思想观念看待作品的人物、事件和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另一方面,还要注意根据当时的背景来思考问题,不能简单化。在这种情况下,探究性的问题便应运而生了。笔者认为,探究性问题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将向学生传授知识改为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将以往由教师给出答案改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究得出答案,将思考的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己的探究过程中增长知识、掌握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并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探究性问题进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辩证、创新思维能力。这不仅是由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的,也是由互动探究问题教学的特征所决定的。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条件的不确定性、知识的综合性等特征。条件的不确定性是指解题的条件是两方面甚至是多方面的、不具有唯一性,给解题者留下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空间,使答案呈现出多样性。由于学生思考角度与经验背景等的不同,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见解和结论。而结论的多样性是指在解答探究性语文问题时,可以得到多个不同的答案,

能够充分展现和考验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些特性,都能或多或少地使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和提高。语文这门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语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具有不同的影响。

二、运用探究性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由于教师观念陈旧,只是采用单一的师问生答的刻板的教学模式,来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追求统一的阅读方向,统一的阅读结果,最终只是为了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而阅读。语文要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就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换句话说,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按照“教师讲—学生听—做练习—巩固”的步骤进行操作,这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处在一种“接受—运用”的地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没有多大意义。互动探究问题式的语文教学则是让学生在问题的“引诱”下,自己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辩证和创新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应在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在语文阅读实践中开展探究性学习首先要求教师应精心创设良好的探究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阅读实践中开展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选择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自主探究来推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普捷洛夫说:“创造想象的最大创造,永远是产生于情感之中。”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归纳和类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

首先,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就应当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情境。例如,教学《拿来主义》一文,课前我就精心设计了“今天是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全球一体化、社会信息化,我们越来越感觉到,世界是如此的广阔,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在注视着中国。那么,作为一个青年人,在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该如何取舍?请大家联系现实,谈谈今天我们是否需要拿来主义”这个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后,得出各种不同的答案。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其次,探究的深入与否、是否具有独创性、能否取得创造性的阅读成果,教学活动组织中精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教学约翰·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一文,学生探究“到底是用‘品质这个标题好呢还是用‘鞋匠之死好”这个问题,对于接触这类问题较少的学生而言,似乎更多的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因此,教学中我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首先我从品质本身的意义并结合小说的主题来提问,引导学生理解以此为题的好处;再从鞋匠之死的角度,让学生理解以此为标题的妙处。然后让学生明白对于这类问题能自圆其说就可以,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课后,在与同组教师的交流中,有些教师认为最好还是让学生不要自找麻烦,题目是“品质”就站在“品质”这个角度上分析答题更好,这样的话更容易拿高分……确实,如果从答题的准确性来看,或许这样能够得到更高的分数,但是,本题设置的出发点却是“探究创新”,若是这样的话,不仅不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失去了题目本身的意义。

由此可见,教师精心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必然会激起学生高昂的探究兴趣,甚至得到丰富多彩的探究结果,

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思维能力也能得以更好地培养,更能达到语文阅读的目的。

(二)在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读书,强调以思考作为基础,通过思考达到对知识精髓的掌握和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也能让学生更深入、更辩证地看待问题。

思考不是一个简单想想的过程,它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两方面构成。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启发剂”,它能激发人们的认识冲突,使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启他们的思维。语文在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教师要恰当、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读、思、疑。比如,笔者在讲授鲁迅的《祝福》一文,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把祥林嫂的死放在欢乐、祥和的大年除夕夜和人们的祝福声这样一个背景中呢?是否与传统风俗习惯相悖?是否有生活、艺术上的意义?这些问题都是解读文本的关键,这些问题又都是学生探究的原动力。这样利用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读、思、疑过程中发现问题,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其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就体现了探究性。建设开放而探究性的富有活动的课程体系,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打破学校与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使语文课堂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在语文课堂中提倡探究的阅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龚肇兰.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4).

[2]沈绪媛.谈语文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计.安徽教育,2003(11).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义乌市群星学校)

猜你喜欢
互动探究语文教学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电子白板“互动探究”教学模式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考试周刊(2016年82期)2016-11-01 13:14:27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