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竹
教师流动是均衡教师资源的有力方式,能有效解决城乡之间师资配置不均衡问题。在当前城镇与乡村的二元结构教育体系下,教师流动面临城市中心的困境。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教师全员定期流动方式将打破这一困境,从根本上实现师资均衡配置。为此,必须从当前城乡教育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师的身份管理、教师待遇保障、教师专业发展等发面进行考证,进而探索合理、可行的城乡教师流动模式。
城乡教育一体化教师资源流动模式目前,我国的教师流动可分为市场流动和行政流动两种。市场流动是指教师与学校之间以市场交易为原则实现的人事流动,主要表现为从乡镇学校向城区学校、由普通学校到优质学校的单向流动。这种流动拉大了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师资力量的差距,形成了师资配置失调,造成了教育不公平。因此,要实现师资配置均衡化,迫切需要探索适合当前教育发展现状的教师流动模式。
一、城乡教师流动面临城市中心的现实困境
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核心,是通过流动实现城乡教师之间教师资源的按需配置,但实际上,城乡教师流动往往难以摆脱城市中心的困境。
教师资源是学校的第一资源,对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可以产生决定性影响。近年来,各地在缩小师资的城乡差距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多方面成效。但是,城乡教师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状况依然比较明显。从2008年的《国家教育督导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农村边远地区教师数量远远不足,很难满足当地义务教育的需要。根据我国中西部9个省(自治区)的学校数据统计,2006年,3万多所村小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3,4万多个教学点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均远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这些地区学校的教师严重不足,进不去、留不住问题突出。从全国来看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在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对口、教学水平等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同时,在教师晋升机会、教师培训和专业发展机会、教师工资待遇、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也存在较为明显的城乡差距。
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教师流动是常态,很多乡村学校不得不面临着不断有教师离开的现实。因此,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教师流动无论是市场流动还是行政流动,都无法破解因城乡发展差距过大而造成的城市中心的困境。
二、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破解城乡教师流动困境的前提
既然造成教师流动城市中心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城乡差距,那么,必须通过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来破解城乡教师流动的困境。
在城镇与乡村的二元结构教育体系下,城乡教育配置明显失衡,呈现出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模式。这种分治模式导致城乡教育差距,具体反映在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城乡办学条件及规模差距、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差距、城乡师资力量差距等诸多方面。在这种二元结构的背景下,城市教育明显优于农村,同样是人民教师,城外的教师想进来,城里的教师却不愿意出去,只能采取各种激励手段以鼓励城里的教师到农村任教。实际上形成了一种不平等的教师流动。城里的教师选择去农村任教都是以支援者、帮扶者、指导者的姿态出现。而农村教师进城只能处于学习者的姿态仰视城里的一切。同样是教师,却由于处于城里和农村的区别形成了不同的阶层与心态,这是城乡二元结构在城乡教师心中内化的结果。因此,要想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城乡之间的高低关系不发生改变,城乡之间的教师流动将依然陷入城市中心的困境之中。
在这种情况下,将打破城乡教育的边界,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流动将是区域整体中教师协调发展的资源合理配置的问题,而不是城乡之间的支援与被支援的关系,因此,教师身份不应有城市和农村的区别,而应一视同仁,他们都是当地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样承担着促进地区教育协调发展的重任;同时,教师的待遇、晋升机会、生活质量改善、子女受教育问题、家庭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也将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下得到通盘考虑,以解除流动教师的后顾之忧。因此,只有站在城乡一体化的立场上,城乡教师流动才是平等的流动,也只有在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通过教师流动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化发展才能成为可能。
三、城乡教育一体化视野下的教师流动的可能策略
城乡一体化的教育结构,并非是要农村教育完全仿照城市教育的标准、模式,整齐划一地朝前发展,也不仅仅是城市优秀教师选派到农村进行支教的弱势补偿的运行模式,而是通过统筹城乡发展的方式,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全员流动模式,实行教师定期流动政策,通过城乡教育的双向沟通、良性互动,从而形成城乡共生、城乡互动、城乡交融的教师流动模式,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目标。
在推行城乡一体化教师全员流动模式时应率先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身份管理制度,实行教师身份公务员化。当前,教师的身份管理制度严重阻碍了教师的合理流动,由于教师的人事关系属于教育行政部门,而任用和调动教师的权力则属于学校,在教师流动的过程中,学校可能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阻止优秀教师的外流。为了避免教师流动的校际阻碍,有必要重新定位教师身份。义务教育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公益性事业,教师的工资收入、待遇都来源于国家供给,许多学者从义务教育的这一根本属性出发,提出将教师纳入公务员系列。
其次,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待遇保障政策,实现城乡教师“同工同酬”。
城乡师资分配不均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城乡教师工资待遇差距悬殊。研究表明,教师工资待遇是造成农村教师流失最重要的原因,据调查,68%的教师认为工资福利待遇差是导致教师离开学校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要建立城乡一体化教师流动模式,就必须改变城乡教师待遇相差悬殊的局面,使城乡教师待遇一致,使农村教师待遇不低于城市教师,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政策,等等。
最后,建立城乡一体化的教师发展保障政策,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很长时间以来,城乡教育发展的巨大差距,使得农村教师不能获得与城市教师相同的发展机会,而且作为发展主体的教师往往处于被发展的地位,其发展需求难以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充分地表达和体现,因此,通过城乡一体化的保障政策(如高职称教师比例的同等化,教师专业施展平台的建设等)来满足农村教师的发展需求,使他们获得与城市教师同等的专业发展机会,在公平的起点上获得工作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以及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师资水平的差距,进而从根本上消除城乡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的差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彬.透过“教师流动”筹划“教育动态均衡”.上海教育,2006,(11).
[2]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关注义务教育教师.
[3]段会冬.城乡教师流动热冷思考.教育科学论坛,2011,8.
[4]李潮海,于月萍.城乡教育一体化若干问题的思考.现代教育管理,2010,(4).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BC121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