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文俊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断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保证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一、引言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胡锦涛同志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使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即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
今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辅导员的素质逐步提高,爱岗敬业精神渐渐加强,而且不断地增添新生力量。但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新的形式下面临着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校辅导员大部分为兼职的,他们还要负责教学任务或兼任其他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在客观上消弱了他们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繁忙之中无暇顾及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有的是不愿意兼职辅导员,只有有的高校明文规定,担任辅导员与职称的评定挂钩,于是为了职称,他们不得已而为之吗,可想而知,其能当好辅导员吗?二是专职辅导员人数较少,而分管的学生太多,难以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做到“因材施教”而取得实效;有的辅导员对其工作缺乏高度的认同感,仅仅把辅导员作为暂时的、过渡性职业,不把其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去做;有的专业不对口,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缺乏和业务素质不高,难以胜任专职辅导员工作。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而新情况新问题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出现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怪现象,形成了“都管都不管”的尴尬局面,造成思想政治工作在相当一部分人心中是“学校空喊、辅导员蛮干、学生心烦”的不良后果。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出现新情况新问题的原因,其一,很大程度上是由政策原因造成的,如职业发展不明、待遇偏低、职责不明、激励机制不合理等;其二。具体措施不配套,辅导员的编制、资格制度、职别、待遇和教育培训等问题得不到落实;其三,领导认识不到位,如有的高校领导认为辅导员是“可有可无”的“勤杂工”“无专业”可言等;其四,辅导员自身的原因,有的辅导员认为自己的地位低、待遇低、没有发展前途,因而不爱岗敬业,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应付了事。
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严重影响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因此,一定要转变观念,加强领导,创造有利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氛围,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配套的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把素质高、品质好、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育人、热爱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善于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管理能力强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队伍中来,并加以培养,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质量。
三、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由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要求决定的。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加强辅导员队伍的选拔、使用、管理、考评工作,尤其要坚持标准、严格选聘,把好入口关,因为认真做好选聘工作是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础,各高等院校要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和实际工作需求,合理配备辅导员,在确保一定数量的基础之上,优化结构,并在选聘的过程中考查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必须加强辅导员的指导、培养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要创造条件,制定完善的规划和激励机制,使辅导员把提高素质作为自觉行动。只有坚持标准、严格选聘、加强培养、提高素质,才能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向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可持续发展。
(一)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根据辅导员非职业化的现状,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辅导员并非“可有可无”的“勤杂工”,而是“辅导老师”,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的主要力量。(教育部《74号令》)可见,辅导员是一种职业。既然教育部称其为老师,那么,辅导员作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员,乃是灵魂工程师,是一种从事教育工作的职业。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是指在其职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质、技能、心理等层面的基本特征,是一种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体现了对高校辅导员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辅导员,作为辅导老师,首先必须具备普通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如敬业、热爱学生掌握多种教育方法、与其他同事合作等。同事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特殊的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不同于其他学科,这使得高校辅导员的职业素质体现出更为特殊的标准于要求。
1.职业道德展示社会奉献性。职业人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为:诚实、正直、守信、忠诚、公平、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追求卓越、承担责任。道德素质是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德育和日常管理一线组织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在开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注重改变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教育人、引导人的教育活动,又是关心人、帮助人的奉献行为。所以,高校辅导员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要爱学校、爱学生、爱本职工作,具有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道德品质。
2.职业意识突出政治导向性。职业意识蕴含着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对高校辅导员来说,职业意识的形成必须与认识、理解其承担的主要任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崇高价值联系在一起,而辅导员自身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所持的坚定态度,则是获得这一认识以及培养职业意识必不可少的依托。对工作的热爱,对党的路线方针的真心拥护,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追求,对真理的无限探索是高校辅导员职业意识的根本体现。
3.职业行为体现实践应用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指导和教育的过程中注重改变人的内心世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性,是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又落实于人的发展需求的满足和现实,是一种真正的以人为起点和终点的,“为人”的应用性。这就需要辅导员具有实践性的教育意识,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解决其实际问题,稳定学生思想,使学生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进一步坚定永远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念。
4.职业技能强调科学创新性。对高校辅导员来说,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在实际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律己做人,身教重于言教,让学生从辅导员的一言一行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真谛,信服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接班人,这就要求辅导员懂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讲大道理的层面上,辅导员在教育中必须从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论出发,使学生崇尚真理,并自愿为真理献身。
当前,在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冲击下,一些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偏离了其职业素质的要求,对自己的职业要求不清楚,部分辅导员职业倦怠感严重,职业观念的创新意识不够强和知识更新速度慢,职业技能即教育方式、方法上得改革自主性不强。所以,必须提高辅导员的职业地位,提高辅导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去强化辅导员的职业意识,(如敬业意识、忠诚意识、创新意识),规范辅导员的职业行为,提升辅导员的职业技能。
(二)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要求决定的。辅导员的工作不是“无专业”的,而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按专业化的要求来展开工作,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水平、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有利于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科学性、理论性和艺术性,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所谓“专业化”,就是要有科学性,要有学术理论的支撑,要有资格准入的条件和限制,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来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科学化程度。
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按照专业化的要求,科学和艺术地开展工作,高校辅导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1.综合素质
(1)思想政治素质
①思想素质。辅导员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要用科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解决思想问题,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②政治素质。政治素质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核心,辅导员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素质的好坏。辅导员必须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对共产主义事业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坚持思想基本原则,积极宣传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
(2)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人们在人文知识、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品质。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越来越迫切,辅导员只有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创造性德开展学生工作。
①人文知识。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多元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是辅导员提高创新意识的基石,也是素质教育对其人文知识的要求。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基本知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所要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历史、文学、政治、法律、艺术、哲学、宗教、道德、语言知识。
②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基础。辅导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育人是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学生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辅导员在工作中应注重“以学生为本”理念,以“为了学生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宗旨,尊重和关爱学生。
③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在工作中,辅导员要不断更新观念,在继承优良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摆脱旧观念的束缚,树立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增强奉献社会、服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④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工作中,辅导员应遵循“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的知识规律,探求学生工作的新思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3)理论素质
①专业素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五条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作了明确要求,它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帮困助学、就业指导与服务、指导班级工作、指导党团建设等,这也是辅导员的主要日常工作。因此,辅导员必须具备与之相匹配的素质能力,注重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和规律,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这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②技能素质。为了高效地完成工作,辅导员应掌握一定的技能,如英语技能、计算机技能和网络技术等。
(4)身心健康素质
①身体健康。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繁琐而艰巨,这就要求辅导员要具备健康的体魄。“辅导员健康的身心素质,是自我完善和塑造人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也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
②人格健康。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现代的教育理念,也要有健全高尚的人格。“高校辅导员的人格背景,是以高尚的师德、超人的才情、深厚的学养为基础,升华而成的具有感召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辅导员应端正工作态度,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和人格魅力,使学生成人、成才的人生导师。
③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智力、积极情绪、适度情感、和谐人际关系、良好人格品质、坚强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着特殊的问题,例如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和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选择问题等,如何避免由此产生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和心理障碍,是一线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因而辅导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才能提高工作成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践力
实践能力是影响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其分为两个层次,即基础层和提高层。
(1)基础层
①控制能力和分析能力。辅导员承担着来自社会、学校和家长等各方面的压力,面对激烈的竞争以及付出与回报的失衡,辅导员应具备调整心态的能力,不为情绪所左右,及时化解矛盾,保证工作的质与量。
②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高校辅导员大多负责150~300名性格、爱好各异的学生,这对辅导员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和协调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辅导员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工作,组织和管理学生骨干,发挥其带头作用;协调好领导与专业教师的关系,取得他们的支撑,进一步促进自身和学生工作的长足发展。
③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大学生大多已是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价值取向,但对事物的看法也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这就需要辅导员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纠正其不成熟的思想。辅导员应掌握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以及沟通技巧,重点关注在学习和思想上存在问题的学生。
(2)提高层
①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创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命和动力。辅导员应拓展知识领域,完善思维模式,创造长效的、新颖的教育管理工作模式。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要多看、多想、多写作,总结经验教训,提高科研水平。
②领导能力。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全班、全年级乃至全系、全学院成为一个团结的有机整体,辅导员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这是顺利开展学生工作的有利保证。
③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处理突发性事件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校稳定的重要包子。面对突发性事件时,辅导员要有自控力和变通力,能够采取灵活机动的措施解决问题;面对复杂繁琐的工作,辅导员要分清主次矛盾,在纷繁的信息中快速、准确地甄别出真实、有效的信息,并作出正确的决定。
当前,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问题,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高校的少数领导对高校辅导员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观念转化慢,辅导员资格准入机制不健全,职称评定制度未建立;辅导员培训机构不完善,培训体系未形成;少数辅导员思想不稳定,对于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缺乏自觉性。所以,要更新观念,要完善辅导员的管理机制,稳定队伍,调整结构,建立健全资格准入和职称评定制度。对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尤其要加强培训工作,应设置专门的培训机构,明确专门的培训技能,构建系统的培训体系,同时要不断地提高要求和标准;要设立专门的知识和培训系统,注明服务的伦理范畴,具备专门的训练和教育设施,还要确立专门的研究领域和测试标准。唯此,才能不断地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水平。
四、结语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和任务,决定其必须具备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专业化程度高的特定,他们在高校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不断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保证高校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57.1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