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这些非预设的生成,其实是我们教学中的巨大财富,如果我们能及时介入并妥善利用,做到引在多绪处,导在顿悟前,我们就可以把这些非预设生成变成教育教学的契机,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学的课堂活了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了起来。
开放式课堂 教师介入 契机 方式
《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感受成功。
其实,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积极地与每个学生进行全过程的互动,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亮点,善于抓住教学中的争议点,把握时机,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一、介入在导学案批改时
此时教师的介入称为“预介入”可能更合适。教师通过批改导学案解读学生、研究学情,从而在心里预设课堂里介入的时机和方式,做到有的放矢,为提高课堂效率做好铺垫。
很多时候,我们的语言教学活动无关乎标准答案。比如,在八下Unit 2《What should I do?》Section B的导学案self-review(知识回顾)部分,我们设计了“Give advice to the problems”的活动,要求学生热根据所给问题给出自己的建议。具体如下:
学生们因为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不同,给出了五花八门的建议。我们的课堂会因此而丰富,可是学困生也可能因此不知所措。为此,我试着把学生们的导学案中给出的建议收集起来,再适当补充一些我的建议,做成了一个PPT,以便在课堂上该任务的展示活动结束时,及时介入,进行归纳小结。这样既可以帮助学困生们正确地操练和掌握该知识点,又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拓展语言的广度。
二、介入在课堂导入时
开放性的课堂里,教师们普遍感觉最缺的是时间。为此,有些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就直接跳过导入进入对学群学环节。但是笔者认为,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必然途径。为此,教师一定要巧用妙用这短暂的导入时间,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如实物导入法、游戏导入法、歌曲导入法、free talk导入法、背景知识导入法、故事导入法等),为接下来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引导学生进入求知探秘的情境氛围。
三、介入在习惯培养时
记得在实施开放式课堂之初,我们大多数的小组对学群学都会热衷于对答案、报答案而忽视语言的操练。为此教师要及时介入,指导每个小组如何进行词汇、对话等语言活动的操练,让我们的英语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语言味。
有时,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或是展示环节中,我们也会发现个别学注意力不集中、游离于课堂之外;亦或是发现有些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没有良好的订正或记录习惯,这时教师就要过去轻轻地提醒,也可以通过表扬几位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来培养其他学生的倾听、合作和记笔记等习惯。
四、介入在对学群学时
小组讨论(对学、群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在这一思想交流、交换中又会产生新问题。这时我们要观察倾听学生的交流,并对交流过程进行指导。同时,我们要收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闪光点和生成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性质或直接指导,帮助解决;或放大错误,引起共鸣;或进行引导,提供解决问题的策略建议,保障自主解决问题的课堂秩序,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涨的探究热情,促使探究活动的有效进行。
例如,在八上Unit6《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Section A的导学案中,有一个用形容词的比较级描述图片的活动。在对学群学过程中有一学生对着张飞的图片忽然问其他组员“诸葛亮用英语怎么写?”组长严肃地批评他不该提和主题无关的问题。可是我却鼓励他们花一点时间讨论这个问题,并让他们在展示时拓展一下。在我看来,虽然这个问题偏离了本课的主题,但是却体现了中国的文化,值得我们花一点时间来研讨。
还是在这堂课上,当小组成员们用比较级拿自己和跟组内其他成员比较时,我“欣喜”地听到了一位同学这样的比较:“My hair is longer than her.”这是一个初学比较级者很容易犯的错,也是我预设介入的一处。我不动声色地观察其他成员的反应,没人提出异议。这正中我的下怀,于是,我把这块内容的展示权交给了这组,以通过放大这个错误,引起别的学生的共识,为学生接下来精彩的质疑和我下一次的介入埋下伏笔。
五、介入在疑问生成时
我们展示环节是学生语言输出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知识与能力内化为自身知识与能力的过程,也是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这又是一次学生思想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质疑生成的高潮所在。有些学生喜欢纠一些发音上的问题和一些的语法问题,也有些学生喜欢围绕主题追问,或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的这种追问或观点,常常能成为一个点睛之笔,成为教学的最佳时机。能否抓住瞬间时机,为课时目标或课程目标的达成服务,提升语言的质量和深度,此时教师的引导致关重要。
如八下Unit 5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 will have a great time!》Section A这一课。上面展示的学生根据语法导学里的小贴士,对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的用法进行讲解,并板书了几题来考查别的同学的掌握情况。其中一题是:“I _________ (have ) a picnic with my parents if it _______(rain) tomorrow.”一位学生给出了“I have a picnic with my parents if it will rain tomorrow.”的答案。很明显,他没找对主句和从句,而他之后的发言还暴露出他混淆了if在宾语从句和条件状语从句里的不同用法。更糟地是,他的发言把不少同学也带到了沟里,不知所措。当我收到学生求救的目光,又确定没有别的学生能救得了场时,就及时追问,并给以恰当的引导和点拨,让学生的认识在教师无痕的引领下逐步提升。
六、介入在话题跑偏时
当然,不可能学生的每次质疑都是一个有效的生成。课堂上有时也会发生学生因为在互相质疑中情绪越来越激动,话题随之跑偏的现象。比如,在操练过去进行时时,当有一组学生在展示时说了“When Mo Yan won the Nobel Prize ,I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about him.”
马上就有同学站起来质疑:“莫言获奖不可能在报纸上直播,所以这个句子有问题。”另一位同学马上反驳:“他可以在读一些有关莫言的生平简介之类的,所以这个句子不成问题。”“可是莫言获奖是在半夜,这时看这些东西有点违背我们的习惯”……眼看着话题就这么偏了,我及时介入喊停,先肯定这几位同学认真的倾听态度和缜密的逻辑思维,也对别的小组提出了注意语言严谨度的建议,并把学生重新引到话题中来。
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这些非预设的生成,其实是我们教学中的巨大财富,如果我们能及时介入并妥善利用,做到引在多绪处,导在顿悟前,我们就可以把这些非预设生成变成教育教学的契机,丰富的教学资源,使教学的课堂活了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