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学案“用”与“不用”之争的冷思考

2013-04-29 22:37王玉建
广东教育·综合 2013年7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学案

王玉建

近两年,语文学案在课堂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它以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要求,简洁的引导、高效的练习引起各位语文老师的注意。随之而来的争论也此起彼伏。有的主张废弃学案,认为用上学案语文课便没了语文味,倒像训练课或练习课。有的认为,用学案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能把一些相应知识点落实到位,提高应试成绩,应该用。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分歧,关键不在于学案当用不当用的争论上,而在于议论者思想背后的教学理念。

主张废弃学案论者最忌讳的是语文课堂上出现训练二字,仿佛只有满堂悟、满堂合作和探究才算是纯正的语文课,只有这样的语文课才能体现语文的人文性。殊不知,这样的语文课却严重缺失了作为基础课程的语文所应具有的工具性这一特点。“语标”有言,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特点。笔者认为,语文课的人文性毕竟是一种隐形目标,当学生真正的读懂课文,心灵被课文表现出来的精神力量所震撼时,这种人文性目标便自然能够实现。到底怎样读懂课文,把握内涵,并学以致用,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提高,这恐怕就离不开教师的阅读引导了。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案正是具有这种引导学生阅读的功能,才会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上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才会真正浇灌出灿烂的人文之花,否则,语文的人文性便是无本之木了。从这个角度讲,学案能够解决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的问题,解决学生对语言的积累与运用的问题,并能附带解决课上学生精力不集中所表现出的听不清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不知道学习任务等一系列问题,是具有实效性的学习工具。

一部分主张用学案的老师把着眼点放在对一些知识点的落实上,认为这样才能提高成绩。殊不知,优秀的语文成绩虽不足以说明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多高,但是语文素养高的学生一定会考出优秀的语文成绩。因此,对于学案的使用与否,关键看它是否着眼于丰厚学生的积累,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要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了,语文成绩还用做杞人之忧吗?反之,如果语文学案没有大目标的引领,只是强调一些琐碎的知识点,对课文进行肢解般的条分缕析,那么,这样的学案不用更好。

冷静地想一想,之所以出现以上争端,并不是语文学案该不该用的问题,而是该怎样设计并使用才能提高效用的问题。那么,到底应怎样制定学案才具有实效性呢?

首先,要注意学案的实与虚。

学案就是课上师生同步使用的对学习过程进行预设的工具。它既不同于教师的教案,又不同于学生的练习,但它既具有教案的有序性和预设性,又有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而设置的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体现了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大体过程。

课上学生的学习任务,需要了解的课文背景、作者简介,老师需要补充的相关知识链接等,凡是能帮助学生理解本堂课所学内容,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相关内容,都可按照课堂的教学步骤有序地落实在学案上。这样能让学生一目了然,比起老师单纯的讲解与补充更具有实效性。老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设计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有助于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入的问题,帮助学生拓宽思路的问题,特别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的问题,也要根据课堂的大体流程设计好,让学生有明确的思考方向。

有的老师担心,完全按照学案所设计的流程上课,岂不是被学案牵着鼻子走,老师的主导性与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能充分体现。但是大家却往往会忽略这样一点:即便是语文大家讲课,如果他不能充分的预设,也不会有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只有课前充分的预设,才会有课堂上精彩的生成。老师在动手设计学案时,就应考虑到课堂其实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还要预想到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有新的学习思路或发现新的问题。因此,还要学会在学案上“留白”。首先,课堂伊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课上需要设置的情境,这些都是要留白的。其次,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如让学生填上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等,使课堂更好的满足学生真正的学习需要。第三,教师本人也要学会“留白”。当课堂上有了更好的教法,或者循着学生的思路去引导,即使脱离了学案,也是更大的成功。只有恰当的处理学案的实与虚,让学案真正的为我所用,才会使学案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

其次,要注意教与学相统一。

学案,是老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设计好教学思路,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而设计的引导学生学习的活页工具。学案的设计出发点是学生,最终的归结点还是学生。从学习任务的制订,到学生学习过程的展开,到学生能力的提升训练,始终以学生为本。在此基础上,还要注意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协调统一。学案上教师的教相对来说是隐性的,从教师寄语的设计,到老师对问题的引导,都要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

另外,还要注意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

学案的设计,既要遵循母语学习的规律,更要注意把握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无论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都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切不可由于过于看重其工具性而使学案设计得与练习题一样,导致课堂的沉闷,效率的低下。更不可只注重其人文性,导致课堂上的架空感悟而流于形式。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学案
可怕的语文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乡愁导学案
语文课里挣分忙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比例尺(一)”导学案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