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娟
【摘 要】写作,是高度个性化的行为。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病之一,便是对儿童语言个性化的消解。创设宽松和谐的习作环境,使作文教学趣味化、真实化、个性化,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实际。作文要写具体,观察必须细致;作文要写真切,必须发自内心;作文要彰显个性,思维必须新颖。笔者从兴趣、观察、思维等方面谈了如何激励学生爱上写作,让作文灵动有趣,让学生在写作的海洋中尽情驰骋。
【关键词】兴趣;观察;思维;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有这样的表述:“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显而易见,写作应是一项快乐的活动,是孩子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后提笔写成的“我心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能让孩子们感受到成长的愉快和尽兴表达的快慰。可现实是:孩子一到作文课便会“笑脸变苦瓜”“忧愁上眉头”,无声地告诉你:“没兴趣!”“写什么啊?”那怎么才能引导孩子由“怕”到“爱”,构思新颖奇特,写出彰显个性的作文,让写作真正成为展示生命的自由、充实和快乐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培养兴趣,让孩子对作文油生爱意
怕作文,是因为孩子对作文不感兴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兴趣是探索的一种动力和成功的诱因。”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孩子就有了写作的热情,就会乐意去写,自觉去写,主动去写。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拟定一些紧贴孩子生活实际的内容让他们练习很有必要。如笔者在班级里设置了“七嘴八舌”评议台,“我行我秀”展示台等栏目,这样既激发了写作兴趣,又提供了展示机会,提高了写作信心。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点:
(1)引导孩子找“乐趣”。根据孩子对作文的“畏惧”心理,笔者“以退为进”,加强作文指导的趣味性,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进入写作状态。
(2)及时讲评提“兴致”。讲评时,以写得好的文章为蓝本,边朗读边评点。这对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是一种肯定,从而激励他“更上一层楼”,同时对其他孩子也是一种召唤。只要他写得真切,也能够得到当众点评的机会。对写作能力较低的孩子,只要有可取之处,及时加以肯定,给予积极的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孩子的信心,使其对作文课产生兴趣。
(3)课外阅读激“趣味”。对于课外书,提不起兴趣的孩子恐怕不多。生动活泼、新鲜奇怪的情节总能引起他们的阅读欲望。
这样,经过近一年的培养,孩子们发现:其实作文并不可怕,也不难,就是写自己真实经历的,自己最想说的话!
二、引导观察,帮孩子找到充满个性的写作源泉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路,道路识斯真”。当孩子对写作有了一定的兴趣后,帮助孩子发掘题材十分关键。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孩子参观,野外观察、开展活动比赛,让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就是引导孩子们注意观察身边的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材料。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个性作文,其实就是让孩子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真切地表达出来。《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写作素材。”平时是否认真观察生活,将直接决定能否写得具体生动,是否真切发自内心。
三、多方训练,拓宽孩子的写作思维能力
“思维”,是写作的重心,从生活到作文,中间有一段距离,要通过思维这个桥梁。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模式单一,框定了孩子们的思维,使孩子作文形成定势。久而久之,他们就成了“装在套子里的人”,写出的作文结构雷同,千篇一律,根本谈不上有新意了。
针对这个情况,笔者采用在阅读中渗透作文教学的方法,利用课文的“补白”写话来训练孩子的写作思维。例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就预设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当父亲看到巴迪精心装饰好的诗歌稿纸时,会想些什么呢?孩子们纷纷发言,有的说父亲看出巴迪在信心十足地等待他的表扬;有的说父亲发现儿子骄傲的情绪了,有的说父亲在思考怎么评价儿子的第一首诗,他在想要教育儿子谦虚……在他们充分表述后,再让他们写下来,就写在课文旁边的空白处。然后又放手让孩子们去体会巴迪听到父亲说“糟糕透了”后的心情,“他眼眶湿润的时候在想什么呢?”也让孩子们写在文中句子的旁边。这样读思结合,在理解了课文难点的同时,还感受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训练了写作思维。孩子们知道如何刻画心理活动了,而这种真实的再现就让自己的作文有了个性的光芒,情节就新鲜光亮了。
由此可见,写作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手段,也是观念形态活动的过程。要让孩子学会写,就要先让他们学会想。如果思考角度多,那么其写作的路子就会宽阔。因此,我们在指导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孩子是快乐的小天使,孩子的作文应是快乐的,闪烁着自己个性的光彩。只要我们教师加强引导,善于发现,会有那么一天,他们会朝我们灿烂地笑:老师,作文——原来很可爱!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儿童作文”教学论[M].宁波出版社,2005.6
[2]戚万军.怎样使作文语言个性化[J].语文教学之友,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