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手段导向视角的新创企业生成过程研究

2013-04-29 18:49粟进
现代管理科学 2013年7期
关键词:目标导向

摘要:新创企业生成研究是研究者们长期关注且需深入研究的焦点问题。手段导向理论是当前创业管理的前沿研究成果,文章阐述了该理论的由来、主要内容,对目标导向思维模式和手段导向思维模式进行了比较;基于手段导向视角探究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机理,构建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模型,以期为企业生成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创企业;手段导向;目标导向

一、 引言

随着创业活动的繁荣与发展,创业吸引了相关领域的学者纷纷对其进行研究。Shcuurman和Koopmans(2003)的研究表明创业企业一方面为人力市场提供了就业机会,另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长期发展。根据2012年清华大学中国创业研究中心推出的《全球创业观察(GEM)2011中国报告》,在GEM的54个成员国中,中国的创业活跃程度在全球创业观察成员中处于前列。报告显示,在参与全球创业观察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的创业排名已从2002年的11名提升到第2名,成为全球创业活动最活跃的地方之一。创业活动的蓬勃发展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的产业升级、科技创新,而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鉴于创业活动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大贡献,探究创业活动中的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机理便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创业是一个复杂现象,其研究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各领域都试图从自身的视角予以阐释。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创业研究领域关注的焦点先后经历了从人格特质视角到更加重视创业过程视角的变化。张玉利(2007)认为创业是新创企业生成的过程,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而创业者个人特质只是影响创业过程的因素之一。Gartner(1985)认为创业研究应该关注创业者是怎么做的,而不是关注谁是创业者。Venkataraman(1997)和Carter(2003)也认为创业研究的关键问题不在于描述创业者本身,而在于探索创业过程中的活动规律,揭示新创企业的生成机理。事实上,理论界和实践界大多关注于已成立的既成企业的研究,如彭罗斯的企业成长论,杰·巴尼的资源基础观(RBV)等。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聚焦点开始转移,如:Shane认为机会是创业研究的核心问题,提出了创业机会的识别、开发和利用为主线的创业过程研究。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学者们虽然越来越关注创业过程研究,但局限于Shane的机会观,强调对机会的识别、开发利用过程,而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机理研究仍处于探索之中。

传统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活动在市场调研、预测下确定具体经营目标,以获取最大化的预期收益为准则,选择最优化的手段来实现目标。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其目标管理(MBO)中也提出构建“目标”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实际上,传统目标导向思维模式在创业活动中遇到挑战,因为创业活动需要在面临信息不对称,环境不确定性,资源匮乏、目标模糊等情况下采取行动。针对此种情形,美国学者Sarasvathy沿着其导师赫伯特·西蒙教授(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路径,提出了一种基于手段导向思维模式的决策理论。该理论诠释了在面临不确定情境下创业者应如何决策,为创业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同样,在环境不确定,未来难以预测情境下,创业者如何创建新企业?即: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机理如何形成?本文基于手段导向视角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二、 手段导向理论概述

新古典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假设为前提,在采取一种机械的、静态的均衡观下追求一种最优决策。决策者使用理性的决策程序,识别问题或机会,收集信息,提出几种可行方案,对每一个方案进行评估,选择最优方案。然而现实世界的人类行为却是多样性的,多样性如:(1)异质性,每个人都不一样;(2)易变性,人的行为、特质、偏好等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3)情境性,在不同的情境下人的行为呈现不同的特征。Simon(1978)认为人类的有限理性、不完全知识以及有限计算能力等局限使得人们无法探寻和利用所有的机会;并且在进行决策时只能追求满意结果。现实的创业活动中充满了高度的不确定性,创业者无法准确地预测未来。在《人工科学》一书中,Simon认为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运转中,局部性和偶然性总是渗透着和驱动着人工物的构建,人工世界是按照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的。Sarasvathy在师承了Simon的人工科学的思想的基础上,采用溯因法分别对美国1960年~1985年间获奖的45位创业者进行了访谈和实验,并对访谈进行录音和编码。最后,Sarasvathy对27份口头报告整理得到的资料分析,结果发现:创业者们不一定做市场调查,没有商业计划书,没有清晰的目标,他们采用了一种有悖于传统管理思维模式的全新思维模式。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2001年Sarasvathy在AMR发表了《Causation与Effectuation:从经济必然性到创业可能性的转换》一文, Effectuation理论正式诞生。

Effectuation一词,韦氏词典的解释为“实施”、“执行”。Effectuation来源于effect,effect做名词解释为“结果”做动词解释为“实现”。Effectuation理论引入我国后,学者们从各自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目前学术界对Effectuation翻译包括手段导向,效果逻辑,因果倒置,其中张玉利教授译为手段导向。在阅读英文原著并查阅英文词典的基础上反复推敲,笔者认为“手段导向”表述更贴切,更接近Effectuation的核心意义,即通过手段来实现预期效果。从读者角度来看,“手段导向”更符合中国读者思维习惯,容易理解,故本文采用“手段导向”这一译法。

Sarasvathy继承与扩展了西蒙对人类决策认知限制的研究提出了手段导向理论,理论诠释了创业者在不确定情境下如何进行决策。手段导向理论突破了已有创业管理理论的范式,彻底改变了行动的根本假设和价值认知体系。手段导向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手段导向理论模型由既有手段、效果集、愿望集组成。创业决策起始于既有手段——“我是谁、我知道什么、我认识谁”,从既有手段出发,以可承受的损失和风险为限,设想可能的效果,然后开始创业行动。在创业行动中,通过缔结战略伙伴来进一步降低不确定性,控制和利用创业行动中出现的偶然事件。效果是可承受的风险和损失、战略伙伴的承诺、偶然事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创业行动未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创业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调整愿望,当愿望ti(i=1,2,3,4,…,n)没有实现时,创业者会把愿望ti调整为ti+1,并开始新一轮的创业行动,相对应的效果集为效果1,效果2···,效果k,···,效果n。其中,三个手段:“我是谁?”、“我知道什么”、“我认识谁”,分为个体、企业和经济三个分析层次。在个体层次上,“我是谁”指创业者的特质、经历和能力,“我知道什么”指创业者所拥有的知识走廊,“我认识谁?”指创业者的社会关系网络。在企业层次上,三种手段分别指物资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而在经济层次上,三种手段则分别指人口状况、技术情况和社会政治制度。

进一步分析Sarasvathy的手段导向理论,可以看到该理论有如下几个特征:(1)体现了创业者创业时的一种理性,务实,稳健行为;(2)强调的是既有的手段,借助手段构建新事物,突出创业者在既有手段下能做什么;(3)体现了决策的动态性,灵活性,有效性;(4)重视人的作用,发挥人的能动意识创造机会。

Sarasvathy对人类的思维模式也进行了研究,认为人的思维模式可分为:目标导向思维模式和手段导向思维模式。目标导向思维模式就是在一组可供选择的手段中挑选一个最优的手段去实现预期出现的结果,即:为了完成目标我应该做什么?。手段导向思维模式就是利用一组给定的手段去创造各种可能性结果并且选择一个满意的结果,即:我用这些手段能够做什么?。两种思维模式如图2所示。

Sarasvathy(2008)指出:“当未来是可预测的,目标是清晰的以及环境是独立于人类行为之外的时候,目标导向思维模式是适用的。当未来是不可预测的,目标是不清晰的以及环境是由人类行为所驱动的时候,手段导向思维模式是适用的”。另外, Sarasvathy还指出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创业者并非始终使用一种固定不变的决策思维模式,成功的创业者往往兼有两种思维模式。

三、 基于手段导向视角的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模型

近年来,立足于解释“新创企业从何而来”的组织生成过程研究成为创业研究领域的热点课题,甚至有学者将其视为创业领域内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主题(张玉利、杨俊,2008)。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新创企业生成研究主要从创业机会的视角来揭示其作用机理。Shane还将机会发现方式分为系统搜索和偶然发现。Patel在美国选取492名创业者作为样本,研究发现系统搜索方式更能有效推动新企业生成。实际上,创业机会视角难以还原新创企业生成的真实过程。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一些学者将企业生成理论建立在Knight不确定性情境之中(Boudreaux & Holcombe,1989;Foss,1996)。Knight(1921)认为现实中存在三种不确定性:第一种不确定性,未来事件的概率分布是已知的,发生的概率也是已知的;第二种不确定性,未来事件的概率分布是已知的,具体概率未知;第三种不确定性,也称为 Knight式不确定性,即未来未知,事件的概率分布尚不存在。面对Knight不确定性情境,创业者不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甚至根本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在这样的情形下,新创企业如何生成?本文借鉴Sarasvathy的手段导向理论,基于手段导向视角来探寻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机理。

要生成新创企业,我们开始思考,影响生成新创企业的关键要素有哪些?企业是什么?《辞海》“企业”的解释为:“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活动的独立核算经济单位。要从事生产、流通或服务活动,就需要具备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独立核算经济单位说明企业是一个盈利性组织。组织就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互相协作结合而成的集体或团体。既然是一个集体或团体,那么盈利性组织就包括利益相关者各方。组织又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新创企业往往与创业者个体特质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影响新创企业生成的关键要素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资源、创业者、利益相关者、环境,其中资源由人来获取。最后,新创企业的生成关键要素归为由创业者、利益相关者、环境构成。

根据分析,本文认为一个反应新创企业生成的概念框架是:在伴随不确定性的环境下,创业者和利益相关者合作利用手中资源去生成新企业的活动。新创企业生成的概念框架如图3表示。

需要指出的是, 新创企业生成概念框架具有动态性,创业者、利益相关者、环境都彼此相互影响。创业者与利益相关者互动过程中,双方互相评估、权衡,在达成共识下展开合作。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创业者和利益相关者的手段和预期,而创业者和利益相关者也通过调整来保持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利用环境中的机遇。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提出新创企业生成过程的模型,如图4所示。

构建模型的思考逻辑:创业者开始于现有手段(资源储备),在能承受的损失范围内设想可能的目标,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承诺共同建构新目标,同时,充分利用环境中的偶然性机遇,然后在新目标下对所获取的资源进行整合,生成新企业。一定程度上,笔者认为,新创企业的生成过程就是手段导向视角下的资源获取与资源整合过程。在此模型中,一方面,利益相关者的加入,增加了新的资源,创业者将已有的资源与新增资源相结合,改变自身的资源储备,形成新的手段;另一方面,资源获取以及利益相关者承诺的结果影响了创业者的目标,创业者逐渐调整原来的目标,目标进一步收敛,形成新的目标。

在新创企业生成之前,创业者专注于利用已有的手段去思考能做什么,三种“手段”——我是谁,我知道什么以及我认识谁,即创业者的独特身份、知识水平和社会网络。简言之,创业者开始于一组手段,利用能掌控的资源,设想可能的目标。三种“手段”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且决定了创业者能获取的资源储备,这构成了新创企业生成的起始条件。创业者不去预测也不依赖任何预测,而是根据他/她所愿意承受的最大损失,创造性地利用有限的手段去创造新的结果和新的手段(Sarasvathy,2008)。创业者不需要提前计算创建新企业所需的资金,以及筹集资金所需的时间和精力。创业者只需估计自己当下的财务情形,以及在最坏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损失。然后,创业者通过与认识的人互动,不断有利益相关者加入,这些利益相关者不仅带来了新的资源(我是谁,我知道什么以及我认识谁),而且带来了利益相关者的承诺,这种承诺使得无关的不确定性“转移”到未来,降低风险,减少损失。伴随承诺的同时,利益相关者也对目标进行约束,使得目标逐渐清晰。由于环境对新企业生成整个过程产生影响,创业者无法对未来进行准确的预测;此时,创业者对非常规的情境保持警觉,创造性地利用环境变化出现的偶然性事件,并将其视为一种机遇和资源来开发。

企业是一个组织,由各个单元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构成。资源是创建企业的基础,资源本身是静态的,资源在未整合之前大多是零碎的。获取的资源通过整合,使之相互匹配、互为补充、互相增强,这样才能体现出这些资源的价值,产生最佳效益。另外,要创建新企业还往往面临资源约束,更需要最大限度的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资源整合就是通过组织和协调对现有资源进行调整,重新配置,将不同资源整合到一起。换言之,资源整合就是要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尤其把组织的互补资源整合在一起实现1+1>2的效果。在新创企业生成的前期阶段,创业者要充分整合手段导向下获得的各种资源,为创建新企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即:整合“我是谁(智力资本),我知道什么(人力资本),我认识谁(社会资本)”以及利益相关者投入的资源。新创企业的生成过程中常会遇到Sarasvathy教授所提到环境的不确定性、无向性。环境的变化导致需要更多的资源或替代既有的资源,资源匮乏影响新创企业生成的进程。面临这样的情境,创业者应如何采取行动?一方面就是购买资源,购买资源需要投入资金,创建新企业过程中资金往往很有限。更可行的一方面就是资源整合,通过资源整合,突破现有资源匮乏的约束,优化资源的结构配置,把不同的资源融入到组织中,经过整合转化为有价值的资源。如,在创业团队中,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社会关系、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财务资源,把各种资源进行整合,构建完善的企业组织。

四、 结论

Sarasvathy教授的手段导向理论是近些年来创业研究领域取得的最具有突破性的理论成果。学者Davidsson将其评价为创业管理最近十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建构之一。手段导向理论突破了新古典经济学对“经济人”行为完全理性和未来可预测的假设,为创业者在高度不确定性情境下的创业决策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角。

新创企业在生成过程中常面临环境的不确定性,资源约束,组织结构不健全,管理缺乏规范化等情况,手段导向思维模式是适宜的选择。手段导向理论认为,创业者不需要去预测未来,而是通过与利益相关者的协商、合作来决定新创企业的目标是什么,新创企业生成路径是什么、新创企业将呈现什么状态。

基于手段导向视角,本文分析得出:新创企业的生成是创业者,利益相关者、环境共同作用合力的结果,具体而言,新创企业生成过程是以创业者现有手段为起点,设想可能的目标,通过与认识的人互动并获得利益相关者的承诺,目标逐步具体化,并积极利用环境变化带来的偶然机会,对获取的资源进行整合,生成新创企业。

参考文献:

1. Barney, J.B.Resource-based theory of co- mpetitive advantage: A ten years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643-650.

2.Knight F, H.Risk,uncertainty and profit.New York:Houghton Mifflin,1921.

3.Read, S, Sarasvathy, S.D.Knowing what to do and doing what you know: Effectuation as a form of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 Journal of Private Equity,2005,9(1):45-62.

4.Sarasvathy, S.D.Entrepreneurship as a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03,(24):203-220.

5.Sarasvathy, S.D.Causation and effectuation: Toward a theoretical shift from economic inevitability to entrepreneurial contingency.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26(2):243-263.

6.Sarasvathy, S.D.Effectuation: Elements of Entrepreneurial Expertise.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Limited,2008.

7.张玉利,杨俊.组织生成过程研究:现状评价与未来趋势.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20(3):66-73.

作者简介:粟进,南开大学商学院企管博士生,创业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3-05-20。

猜你喜欢
目标导向
《过程监测技术实践》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浅谈“目标导向—整体建构”语文阅读教学理念
目标导向在班集体管理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目标导向情境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对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的探索
以目标为导向的智能审计路径研究
基于“目标导向”的记叙文写作教学策略
目标导向下的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评价研究
基于目标导向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我国城市社区商业有效供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