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也要跟随新课改的脚步,创新教学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众所周知,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是相互沟通的汉语工具,是学生认识语言、爱上语言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紧密联系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兴趣教学;教学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理念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时代的需求对教育的目的做出一定的改革与创新。教师在课堂中也应该让语文教学贴近生活,满足学生兴趣,打造一个愉快的课堂环境,丰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真正地爱上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一、情境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课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有散文、诗歌和古文赏析等。教师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对语文教学采用的是强硬的死记硬背,规划出重点诗句或是重点文章,用来让学生背诵。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对语文缺少了一种愉悦感,也体会不到语言的魅力在哪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有必要在新课改的影响下运用情境教学。
二、多媒体教学,营造独特氛围
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让信息化与书本化结合是必定的发展趋势。多媒体教学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将图片、文字、音乐、语言结合在一起,让语文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让学生的注意力得到很好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的想象。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的时候,部分学生可能没有经历过乡村生活,不能够很好地感受到“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场景,自然也就理解不了桃花源这个梦境美在哪里。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独特方式,让一切都可以变得更立体,学生想象能力更好,理解能力也增强。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标课程的改革是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让学生全方面发展为落脚点。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应该从传统教学模式的片面追求成绩过渡到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多元化发展。
1.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上是以教师为主体的,重视授业的程度,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片面追求多读多练。这些都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排斥以及对语文学习的厌倦。课堂是一个双方互相展现的交流平台,其中以学生为主体,要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力和活跃程度。例如,在《芦花荡》这一课中,因为文章情节丰富,语言描述比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战争年代的英勇事迹与小说人物的立体美。教师可以布置课外活动,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并且在课堂上扮演,让学生都互动起来。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发去理解人物,演绎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始终都是主人公,在教师和同学关注增强了自信。
2.导入式的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实际上也是训练学生的读写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途径。很多教师觉得,语文课本是没有相关性的,或者说相关性不明显,没有必要去用旧知识导入新的知识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语文学习也有一个导入性,这个导入性可以让学生学到新的知识点,延伸学习范围。例如,《爱莲说》里面的那句经典名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和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在这样环环相扣的教学方式中,容易理解语言的真正表达意思,也让学生在写作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3.鼓励学生
教师的教学方式一定是积极的、宽容的。初中生在这种年龄阶段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自尊心重、喜欢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始终要宽以待人,鼓励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不怕错误,激励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找到答案。在这个自主求知的过程中,教师要拿出自己的爱心、关心与宽容心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得到解决问题的满足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享受语文学习。
初中语文的课本内容形式多样、语言丰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教案的设计与编排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只要树立学生为主的教育意识,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那么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增高,学生的积极性也必然增强,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与目前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李江都.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乡土资源的利用研究.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10.
[2]周娣芳.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时代性与学生的全面发展[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盐城初级中学北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