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军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解决问题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而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物理的魅力和艺术感。
一、悬念式教学法的含义
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每一集的结尾,导演都会巧妙地设计一个言而未尽、扣人心弦的悬念,使观众看后迫不及待地想知道那即将发生而还未发生的事情。不断地诱发观众的兴趣,使观众余兴未了。“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这是旧章回小说作者常用的悬念法。与此相类似,在物理教学中若教师能精心设计悬念,必定也能触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渴求知识、不断探索、勇于进取的意向动力,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悬念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引人入胜的疑问,让学生去思考、研究,然后师生再共同讨论、解决。通过不断地设疑、解疑的链式教学,可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智慧的火花,使他们产生浓厚、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
二、悬念式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1.要反复钻研教材
找出知识点之间的纵横关系及微妙联系,这是巧设悬念的基础。
2.要不断搜集能诱发悬念的材料
诱发悬念的材料决定了诱发的方式,通常可利用有趣的实验、奇怪的现象等进行诱发。
3.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心理及常见的思维障碍、思维方式
抓住青少年好奇心强、求知心切的特点,不断地变换问法,让学生不轻易猜到答案,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4.要精心设计悬念的全过程
因为悬念给后续以先声夺人的良好开头,而良好的开端只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另一半要求教师加强新课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才能保持整个教学过程的启发性和解决悬念的连续性。
三、巧用悬念激活物理课堂
1.引入时用悬念
在课的导入阶段进行悬念的设置,可以促使学生产生渴望与追求,激起他们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听课热情的效果。
2.用演示实验设悬念
教师讲述实际功率与额定功率时,教师出示两个灯泡,一个 “220V、40W”,另一个“220V、100W”,问:将这两个灯泡接在教室的插座上,哪个灯泡更亮?学生讨论后,大多会认为“220V、100W”的灯泡会更亮。教师提出是不是100W的灯泡一定比40W的更亮呢?——悬念诱发。接着,教师将两个灯泡并联接入电路,实验结果与学生的答案果然一样,学生正为自己的判断正确而高兴,教师再将两个灯泡串联接入电路,再请学生观察哪个灯泡更亮,实验结果出乎意料!——悬念的初步解决。随后教师深入分析、讲解(学生一定会认真听),学生会很快明白第一次实验(并联)为什么合乎情理,而第二次实验(串联)又为什么出乎意外——悬念彻底解决。
3.利用新旧知识冲突设悬念
讲光的折射前,我们可以给学生留下这样的悬念:“大家经常看日出,日出是太阳上升到地平线时我们能看到它吗?不是,我们看到日出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根据已学的光的直线传播,此时我们应该看不到太阳,但实际却看到了,是什么原因呢?大家课后去想一想。”这个问题的现象与原有的知识刚好相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迫使学生去新课中找答案,达到一个好的预习效果。
悬念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学习;悬念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悬念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自动学习;悬念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期盼,让学生渴望学习。我们应该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法给学生留下悬念,让学生轻松学习物理,让学生爱上物理。
总之,物理学是一门理论程度高、实际性强的学科,它和生产生活联系密切。采用悬念式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得知识,并从中培养他们的能力,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好方法。
(作者单位 甘肃省兰州市第四十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