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轩
有人说:“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语文的路有多长,人类的路就有多长。”语文是所有学科中一道最独特、最亮丽的风景线,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是知识传承的桥梁。而如今由于多种因素的存在,语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很多学生的眼里,语文的重要性已到了或有或无的尴尬位置,让众多热爱语文教育的教师感到无尽的忧伤和无奈。新课改的到来,及时地挽救了这一状态,让“师者”重拾信心,拓展思维,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获得华丽的转身。
一、教师自身角色的完美转型
21世纪的语文教学不同于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网络和媒体正日益成为知识的传播中心,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优势已经不十分突出。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和途径并不比教师差,不少学生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甚至远远超过教师,因而古语中的“师者”依旧只负责“传道授业解惑”的话,放到今天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面对语文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适应时代要求,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对自己扮演的角色重新定位。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施探究式教学,教师就要放低身段,放弃传统的“说教”形象,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从而成为沟通知识与学生的一座桥梁。同时,教师也是一位普通参与者,要与学生一起共同研究、共同探讨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是引导者、组织者,要引领学生去想象、探究,以起到点拨、领入门的作用,而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创造。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就要做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加大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选择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不只是在听,更多的是在思考,大多情况下这种思考才是学生上完一节课后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
当然,只做到一位引导者、参与者,对一名语文教师来说还是不够的。新课改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仅是单纯的“传道”,还要成为一名“研究型”教师。这就要求教师既不能脱离教学实际,又要为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深入研究,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文学素养,还要具备综合素养,承担起语文研究者的角色,对课程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对课程策略进行深度选择,有力度地组织课堂活动。
古往今来,学生对自己的老师总是抱有一种崇敬的心理,认为理想中的老师应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身为一名语文教师,更不能拘囿在自己的那一块小天地里,需要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汲取知识,对学生抛来的问题能够坦然应对,从而为自己的角色,为自己的演绎多一份光彩,添一份自信。
二、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多样化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和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驱使学生去学习的强大的内部推动力。新课改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就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团队意识。
新课改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读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的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浅入深地把握课文,重视学生的个体参与,使学生的独立意识得到有力的提高。首先教师可以把课堂的舞台交给学生,根据课文的体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春》,就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让他们说出自己内心中最爱的季节,《皇帝的新装》就可以让他们自导自演排成话剧,而古文古诗就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己动手查阅资料,动脑去翻译,让他们体会自己阅读,自己理解的独立意识。其次培养的就是合作意识,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去谈,在揣摩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让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对文章理解和感受。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学生对文章常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为了这些见解,他们会很认真地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加以判断之后,能很快地提高自己不同的看法。就在这样的讨论和辩论之中,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和评价的能力以及口语表达、倾听和应对问题的能力都是不知不觉之中提高了。除此之外,合作意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胆量,从而避免课堂上只是教师一人唱单簧的尴尬。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占比例较重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的提高更在于知识的积累和发散性思维。犹太人在全世界以聪慧与博闻强识著称,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功臣,它会在孩子翻阅的第一本书上涂上蜂蜜,让孩子感觉书是甜的,而一名语文教师就是要做这样的一名“点蜜者”,要让学生喜欢阅读,热爱阅读,中学生正处于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对外在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感情方面相对敏感、丰富。在这个时间段,老师只需备好充分的“草料”,便于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食”即可。这些“草料”包括很多内容,比如说,全天候开放的阅览室、图书室、墙壁四周的格言、黑板报等等。一旦学生有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在干扰和管压又相对宽松的条件下,自身强大的求知欲就会使其蓬勃生长起来。长期的阅读带给学生的馈赠是惊喜的,假若教师在其阅读中促进他们发散思维,不断思考,对获得的知识进行归纳、分类、总结,就可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而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产生的丰富的心灵体验,又促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写作冲动。这时,作文和日记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最佳方法,作文作为一种正规的训练手段,具有重要的规范作用,通过这个手段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也避免了学生只是一味地追求笔尖的宣泄,只是表达自我内心的抒写。俗话说“民可与之乐而难与之谋始”,学生多是眼高手低,害怕动笔,不愿主动尝试,不愿养成写作的习惯,教师这时就要打破这样一种局面,应该引导学生去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让他们乐在其中。
新的课堂,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给学生以精神,既注重拓展学生的精神视野,又尽量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结合。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多媒体的发展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更是如虎添翼。“语文综合性学习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增强学生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环境”。《明月几时有》的优美旋律能够让学生跳出字面去感知音乐美,《背影》一连串的背景视频,更能让学生从视觉到内心去体味父亲的辛酸与不易,《皇帝的新装》动画片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揭开皇帝愚蠢的面纱。如此利用多媒体的强大视听效果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能使学生全心步入所创设的课文情景中去。每一位教师也会拥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生动,更加充满吸引力。
三、师生携手,共建和谐课堂
所谓的语文精神,就是丰富的情感,深厚的人文,就是心灵的感动,思想的碰撞。如此,语文教师就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语文课堂更应该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赞可夫说:“当教师把每一个学生都理解为他是一个具有个人特点的、具有自己的志向、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的人的时候,这样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师去热爱儿童和尊重儿童。”我们要相信,当一名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时,他就是受欢迎的、成功的。而对于学生来说,教师是在这个世界上除了父母以外对其人生之路起最大作用的人。因而教师和学生是一个整体,分不开的。只要两者携手,就一定能开创出更好的未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新课改是一种自我新生,它的实质是改造人,改造我们自身。在新课改的路上,教师要把握住机遇,要始终用智慧的头脑、博爱的胸怀、开拓的双手,让更多的学生飞得更高,飞得更远,让更多的人爱上语文课堂及语文学科,努力将中国的教育事业推向另一个高峰。
(作者单位 安徽省无为县凤河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