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磨课中寻找“精彩极了”

2013-04-29 00:44江远萍廖健民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案例课文语言

江远萍 廖健民

近几年,我校的磨课活动成为学校教研的主要形式之一,给许多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我在学校的磨课教研活动中,曾执教过《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篇课文。为达到最佳效果,进行了 “个人—备课组—教研组”三个层次的磨课。在这里,我想以自己在教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这篇课文时的设计与教学实践,谈谈我在一节课中如何体现课改中涌现的新观念,与大家分享在磨课中寻找“精彩极了”的快乐。

一、揪住细节,在“阅读期待”中开始学习之旅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我们往往能透过这双眼睛看到文章的思路、中心和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发挥这双眼睛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学习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题有特色,耐人寻味。如何开课?我曾经做了两个设计进行尝试。

【案例一】

师问:“精彩”“糟糕”分别是什么意思?(生自由回答)

师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是作者的父母经常对他说的话,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的家庭生活,去感受父母之爱吧。(板书课题)

【案例二】

(板书“精彩”“糟糕”)师问:举例说说什么时候你分别用到了这两个词。

(补充完整课题)师说: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以这两个词为主拟题的文章。谁能带着感情色彩读出课题?(指名读、齐读)

(仔细辨课题)它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文章题目有什么不同?(有引号)一般什么情况下会用上引号?(这是人物说的话。)

师问:同学们,读了这个题目,你想从课文里知道什么?

[对比分析]

首先,对“精彩”“糟糕”两词的理解,案例一是让学生机械地理解,学生没有兴趣;案例二则是渗透了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理解词语并运用词语的能力,更可贵的是方法的渗透达到了无痕的境界,这样的情境学习不会成为学生的负担。

其次,要让学生感知到课题是父母说的话,案例一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包办者。案例二中的教师承担的是引导者的角色,给学生搭建了一个能自主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题中引号的与众不同,从而感悟到课文是以人物的语言为题的。而“你想从课文中知道什么”这一问题则很好地利用了课题本身的悬念,让学生提出“两句话分别是谁说的?是对什么的评价”等问题,利用悬念实质上就是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能够很自然地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二、尊重个体差异,在自信中开启朗读之门

新课程倡导 “以读为本”的理念,“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是读的最高境界,也是跻身于新课改大潮之中的教师应该追求的理想课堂目标之一。课堂中如何点亮学生朗读的心空,读得有效呢?

【案例一】

(此为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快速朗读课文。

……

师:读了课文之后,谁能回答老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案例二】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带着你们最想知道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

……

师: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初读课文的感受吧!

[对比分析]

在此环节中,虽然都是仅有两句话,但两个设计的理念是不同的,学习的效果也不一样,表现有两点。其一,案例一的快速读没有具体的目标任务,学生读的行为的目标性不强,会导致盲目读,实效性不够;案例二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带问题读旨在提高学生读的目的性。其二,读后反馈部分,案例一体现的是对学生思维的束缚。案例二中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时,教师没有刻意指导,而是学生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能说到什么程度就说到什么程度,使每个学生感受到自己能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案例三】

(引读理解第十四自然段这一环节设计)

师:想一想这一段都描述了人物的什么。(语言、动作、神态)

师:通过这些句子,我们感受到当他听到爸爸对他说“糟糕透了”和妈妈对他说“精彩极了”时他的心情。(生读母亲的话)

【案例四】

师:听了母亲的表扬后,整个下午我都怀着……我用漂亮的花体字——(指名学生接读:……)

师:等啊等啊,快到八点的时候父亲终于回来了,这时候我多么希望听到父亲的表扬啊,心里特别紧张——(指名学生接读:……)

师:爸爸看完诗了,他对诗的评价是什么?(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

师:这时候我的眼睛——(学生接读:……)

师:父母为了我的诗争吵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学生接读:……)

[再对比分析]

案例三、案例四的设计都是我在第三次“磨课”中呈现的设计,体现了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两者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例三是整体感知时的浏览,例四则是升华情感处的引读。而且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和目的,以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了文章的表达方法。在朗读的过程中做到:读中悟情,读中入境,读中感悟,读中积累。同时,通过有声有色地读文,使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色,上出了语文课的特点。

三、自主探究,在个性化阅读中体验爱之情

关于阅读教学,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在教学 “孩提时代”部分内容时,我根据文章及高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做了如下两个设计。

【案例一】

课件出示父母具体表现的相关句子。

师:这是写什么的句子?

师:请一个同学在展台上用笔画出有关父亲、母亲、作者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词语,大家看看对不对。

(指名一生展示,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师:请同学在小组内轮流朗读相关句子。

(老师要相机指点:对妈妈赞扬的感受:自豪、兴奋;对爸爸批评的感受:伤心透了。前者是热烈的语气,后者是低沉的语气。)

【案例二】

1.师:母亲和父亲读过作者的第一首诗后,有什么具体的表现呢?

2.师:“我”对父母的评价有什么不同的反应呢?我们来读课文的前半部分,谁愿意读?(提出要求:边听边用笔画出有关父亲、母亲、作者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词语,并把你的理解和感受标注在书上。)

3.(学生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4.学生交流重点词句,并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1)体会母亲的表现和我当时的反应。

(2)体会父亲的表现和我当时的反应。

5.学生在小组内轮流朗读。

6.大组交流朗读。对来自妈妈的赞扬、爸爸的批评,作者的感受非常强烈,又截然不同,谁能把他内心的感受读出来?(老师要相机指点:对妈妈赞扬的感受:自豪、兴奋;对爸爸批评的感受:伤心透了。前者是热烈的语气,后者是低沉的语气。)

[对比分析]

案例一的设计牵制学生过紧,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在使用这个设计进行磨课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思路不开阔。案例二则是我进行教研组层面磨课时实施的设计。这个设计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搭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平台,此环节是在个体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全班性交流,旨在创设让每个学生说的机会,而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有个性理解。

设计从“悟”字出发,着眼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比如学生在汇报不同理解时,有的说:“小巴迪才七八岁,就想写诗,而且写了,这样的行为当然值得‘精彩极了的夸奖。”有的说:“作为一个真正负责任的父亲,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评价,打是疼,骂是爱嘛。”有的说:“作者长大后,认为自己很幸运,能拥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是成长的经历告诉他,这两种极端的断言都是爱孩子,希望孩子健康成长”……这样的理解完全融入了自己平时对爱的感悟和理解,说得有情有理,而且个性飞扬。

四、加强训练,在人文性与工具性的融合中寻找快乐之路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参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课的磨课活动中,我对此深有感触。

【案例一】

学习课文写法,课堂进行小练笔。

(师:我们刚才通过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细致描写已感受到了人物的内心,这种写法真不错,我们也来练习一下这种写法。)

(1)广播里传来老师要带我们去郊区踏青的消息,我_________。

(2)看到爸爸手里捧着几个大苹果,我__________。

(3)望着打破了的花盆,我___________。

(4)等了半天,车子也不来,我____________。

师: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语言,辨析人物的心情,续写出人物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

生:听到这个消息,我一蹦老高,忍不住大喊起来:“太好啦,太好啦!”

生:我赶紧接过来,把鼻子凑过去闻了闻,“啊,真香啊”。

生:我的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生:我的脖子伸得老长,急得直跺脚。

【案例二】

师:与同学们一起学习了本课,我送给大家一句话,与大家共勉。

(出示句子: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要谨慎地把握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倾覆。)

师:你们有什么话想说的,请把它写在小卡片上。

(教师播放舒缓的音乐,反映亲情的一组图片,学生听音乐、看画面,静静地回忆、感受。)

【对比分析】

阅读不可忽视的是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所以案例一中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写法的模仿,使人文性与工具性融为一体。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以语言实践活动为凭借,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在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感悟、理解、欣赏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同时,感受情感的熏陶和美的陶冶。此外,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做练习的过程,是学习语言应用语言的过程,是重要的学习过程,不能因为有工具性的泛化,就忌讳为掌握工具而应有的语文训练。我们要摒弃机械的练习,进行扎实基础、启迪学生心智的练习非常必要。我认为,在案例二的设计中,我较好地解决了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的问题。

猜你喜欢
案例课文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背课文的小偷
语言是刀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背课文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