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生 吴新华
新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通过数学实践,获得体验,形成数学意识,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更好地认识和应用数学,逐步形成学生数学应用习惯。
一、把生活实践融入教学,促进数学应用习惯的形成
数学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应积极探索构建生活数学的教学体系,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鼓励学生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尝试着用数学方法解决。这既是数学学习的价值体现,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习惯。有一道这样的生活实践题:“红旗小学六年级打算今年清明节前往烈士墓举行祭扫活动,活动时间一天,需租车前往。可供租的车有两种:一种是11座车(含驾驶位),另一种是6座车(含驾驶位)。11座车租一天100元,6座车租一天60元。现在这个班有54人参加本次活动,请你设计一种租车方案,使其花钱最少,并算出一天总共所花的钱数。”这道题不直接以现成的知识作为条件,而是通过创设一个活动问题情景,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抓住问题的实质,巧妙地解决实际活动的问题。通过这道生活实践题的学习,学生不但增长了社会阅历和知识,同时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我们不断把生活实践融入数学教学,才能逐步促进学生数学应用习惯的形成。
二、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数学应用习惯
创设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首先是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放胆交流,敢于探索和创新。新课程标准认为:数学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气氛的调节者,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氛围,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热爱、信任、尊重每位学生,满足学生的发表欲、表现欲,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和创新。其次是创设民主开放的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根据这一理念,精心设计教案、内容及练习,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生动活泼、健康发展。教材通过发现、探究及认知活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学习数学知识,探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数学的情趣。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再次是开辟第二课堂,让生活实践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热情的提高。生活是数学不竭的源泉,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还原于生活。因而,教师在课外活动中要多布置一些不同视野的生活实践题。让学生成为问题的探索者和解决者,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接触事物的原形,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和探究,不断丰富自身的阅历和学识,逐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激情。最后是建立多种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体验成功,努力养成数学应用习惯。新课程标准认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自由开放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对同一个问题,尤其是生活实践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问题途径和方法。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甚至家长和社会也成为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家长和社会都应发挥表扬激励性功能,使学生勤于学习,乐于创新。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运用激励性语言,撩拨学生的创新欲望。只有建立多元、立体的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成功,才能逐步养成学生数学应用习惯。
总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教学工作总是苦乐相伴,只要我们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把一切属于孩子的快乐还给孩子,在课堂内外的数学教学中注重生活实践教育,促进学生与社会同步发展,那么学生就一定会养成热爱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