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士州
饼,原为面食的通称,后来才逐渐被固定下来,用来称用面粉类制成的、一般为扁圆形的食品。饼的种类颇繁,见于古籍的也有很多。因饼而入史的趣事,在文籍中记录得也不在少数。
有因饼得官的。后汉光武帝刘秀,年轻时因事在新野被拘押,新野小吏樊晔是他的旧交,曾送去一匣饼给刘秀充饥。后来刘秀接皇帝位,封樊晔为河东都尉,并开玩笑说:“以一匣饼换了个都尉,你觉得怎么样啊?”史家记述这件事的目的是为颂扬刘秀的仁厚不忘旧,却恰好反映了封建帝王以公职酬私恩、任人唯亲的社会特征。
因饼而差点送命的事,历史上也有。唐玄宗李隆基偶然发现一个宫廷卫士饭后把剩余的几个饼扔在水沟里,大为生气,立即下旨命高力士杖杀这个卫士。这事幸得皇弟宁王出来说情,他先是奉承两句:“陛下勤俭爱物,普天之下必将同声钦颂。”接着又装作幼稚困惑,问:“然而此事若命臣处分,将会令其感到十分为难,既要爱物,也要爱人,该怎么办呢?”玄宗明白过来,这才赦免了弃饼的卫士。其实,玄宗后来骄奢淫逸,他自己浪费掉的又何止亿万只饼。
唐代真正勤俭爱物的皇帝应数唐太宗李世民,他曾经以一只饼考查了一个大臣。宇文士及奉旨在御前割肉赐食,割肉时,肉汁沾满了手,他就随意取一张薄饼来揩擦。太宗觉得,用饼来代替揩布,岂非糟塌粮食,心中很不满,便注意地看着他。宇文士及很机灵,从目光中发觉了皇上的想法,不觉又惊又悔,但他立刻镇定下来,装作不知道的样子,依然慢吞吞地用薄饼擦手,擦完后就把饼卷卷紧,若无其事地送进嘴里吃得津津有味。太宗看了遂化不满为高兴,本以为他要糟蹋一张饼,原来他连沾在手上的汁水都舍不得浪费。皇帝哪里想到,如果不是在这样的场合,宇文士及是决不会把擦过手的薄饼放到嘴里吃掉的。
对浪费饼饵采取制裁措施的是后周的王熊。王熊镇守海东,有一天设宴款待京里来的使者。那位使者吃馅饼时,把饼的边皮撕下来扔掉了。王熊见后勃然大怒,当场指着使者的鼻子责问:“耕种收获,其工已多,舂炊造成,用力不少,如此选择,当是未饥!”于是下令撤席,不给饭吃了,这对那位使者,应该是个不小的教训。
身居高位,能像王熊那样注意节俭的,恐怕是极少的。比较普遍的是贪图口福享受、生活穷侈极欲者。这在饼饵上也有所反映。宋代的贵官郭进家,以善制“莲花饼”著称。这种饼的上盖可以取下,露出的馅分为十五格,每格是一种不同的馅,都是用珍贵稀罕的食材来制作的,而且还做成十五朵美丽精致的莲花,颜色由白到红,由浅及深,令人不忍下箸。
从文人吴均所作的《饼说》里,更可窥见富贵人家做饼的豪华。所需材料要用安定的麦、河东的葱、陇西的牛犊、袍罕的羊羔、张掖的豉、济北的盐、洞庭的橘、新丰的鸡,而且要指定用洛阳董德家的磨来磨研,然后“燃以银屑,煎以金铫”,使宾客“既闻香而口闭,亦见色而心迷”。有色有香,味道又如何呢?束哲在《饼赋》里说得很是形象:“行人垂涎于下风,童仆空嚼而斜盼,擎器者舐唇,立侍者干咽。”
饼在我国人民爱国御侮的历史上也有其不俗的地位。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率兵镇守东南海防。他的军队为了抗击从海上潜入内陆骚扰的倭寇,常常日夜行军作战,连进餐的时间都没有。为此,戚继光下令制作一种中间留有孔洞的干饼,穿成一串发给士兵,可以挂在身边,套在颈上,随时充饥。后人因此把这种饼定名为“光饼”,以纪念戚继光。至今,江浙一些中小城市仍有售卖。至于黄桥烧饼在支援我新四军对敌作战中所发挥的作用,那更是名传遐迩,早已是我们革命斗争史上的佳话了。
还有一个饼的故事可以说一说。宋代有个民间饼师,手艺很高,他又生性乐观和蔼,善于唱歌。每天他在街头当炉制饼,边操作边唱歌。城里不少人都把在他炉边吃饼听歌作为一种享受。做饼收入不多,饼师的生活比较清苦,每天三顿也只能用饼充饥。有个富翁看他老实巴交,就借给他一万铜钱让他扩大营业,改善生活。饼师有了这些钱,成天苦思冥想怎样使用它,做饼时神志恍惚,质量急剧下降,歌也唱不起来了。有了钱,不再吃自己做的饼了,饼的味道好坏心里也没数了。过不多久,老主顾们就不再愿意买他的饼了。有了“万钱”,不但没有能扩大营业,连生意也做不成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心不在饼”,就不能把饼做好,只有把全副精力放到所从事的工作中去,才能做出优异的成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