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拉米苏到碧螺春(外一篇)

2013-04-29 00:44王大奎
辽河 2013年7期
关键词:米苏碧螺春城墙

王大奎

一边是意大利远离战火的故乡,一边是洞庭山长满茶树的山峦;一边是送别心上人奔赴战场的盼望与惦念,一边是疗救恋人直至失去生命的幸福与忧伤。从意大利到洞庭山,从提拉米苏到碧螺春,从那个说着“带我走”的女子,到那个用至情培育茶树的姑娘,她们在不同的城域、不同的时代以朴素的方式,让我们清晰地听到了她们心跳的声音。

传说当然只是传说,但每个故事在“传”与“说”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被铭记,除了其独有的情节外,更主要的还是其中的情已化入听者的心中。使得人们在一举手一投足、一低眉一仰望的瞬间,这种情感便升腾成一片云雾,将你我笼罩其中,却而难止,挥而不去,直至潸然泪下。

人生存于世间,总是习惯于以我为主体,以我的情感审度客观物象,于是春花秋月有了我的笑容,风云雨雪有了我的声音,自然,在一个个凄美动人的传说中也少不了我的眼泪。我们乐于“以我观物”,自然就“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了。所以,皓月当空,我们会遥望阿尔忒弥斯;星汉灿烂,我们会祝福织女与牛郎。在人类共通的情感下,我们从不愿苛求传说的真伪,因为,我们是在借着这些故事,来诉说你我心中的语言。

从提拉米苏到碧螺春,从西方到东方,人物的更替,情节变换,没能羁绊我们对美的追寻。在一个个唯美的故事里,我们都在寻找着我们的影子。

艺术超越了国界,是因为情感超越了艺术。正因如此,我们看惯了水墨山水后,看到西方油画时并不感到陌生,看惯了中国石窟后,再看到希腊雕塑同样会感到震惊。所以,当中国的长城遇见了埃及的金字塔时,提拉米苏也遇见了碧螺春。

当意大利的一颗流星划过我头顶的天空,透过窗棂,我也听到了自己心跳的声音。

遇见古城

当我踏上第一块古旧的石板,眼泪就已在眼底打转了。

这座小小的古城,沉寂了多少身影,寂寞了多少故事啊。

斑驳的石板路,藏着毕毕剥剥的声音。踱过的脚步,虽没有痕迹,但也留下了浅浅深深的记忆。风雨侵蚀过的墙砖是一个又一个面孔,离人远逝后,还在演唱着旧日的歌谣。

隔着历史的风尘,我看见和我一样的人,在苍凉的古道上,慢慢地行走,映着昏黄的夜色和匆匆赶路的人。

钟鼓楼,落满了尘灰,听不到晨钟暮鼓,望不到断雁炊烟,淹没了阵阵捣衣的砧声。我想,这里也一定有过很多寂寞的故事,落寞的人,但都被那时光布上了一层灰尘,任凭游人脚步的叩问,却不肯将往事拆封。

“钟鼓楼中,终古钟鼓撞不断;风凰塔缝,奉皇风凰引难鸣。”如今这里除了匆匆的背影,还有谁愿意停下脚步,留下身影,回想那暮鼓晨钟的传说,凝视那过去的声音呢?

站在这面大鼓面前,我想象自己就是那个击鼓报时的人,每天按时站在这里,挥舞手臂,敲击出时间的声音。然后再在时间的催促下,守着我的故事慢慢老去。

夫子庙里好安静啊,这个天子曾经祭拜过的地方,也未能免去秋日的冷清。寂寞的状元桥,孤独的先贤牌位,都淹没在了纷纷的落叶中。论语墙上的种种语句,碑林里几块残破的石碑,是在讲述着一种光明,或是讲述着一个个可以穿透历史而又容易被人淡忘的故事。这里曾飘荡过多少先贤诵读的声音,留下过多少来往的脚步,可这些,始终敌不过荣枯的岁月。

在满地的落叶上,我坐了好久,我看见黄叶依旧在坠落,听见了它落在我肩上的声音。拾起几片,夹在了背包中的《诗经》里。透过枝条我看见了悠远的天空。

走过状元桥,走出夫子庙的角门,我没敢回头张望。

城墙在岁月的流洗中显得更加静默了。猎猎的秋风越过城堞,似乎要说出它所见证过的往事。但我没有倾听,我知道,这有过兵士的厮杀,有过慈母的盼望,有过恋人望穿的眼神,那斑驳的石块,早已镌刻了他们的足印。

扑面而来的秋风,黯淡了夕阳,古老的城墙越发显得沧桑。踱步其上,不禁暗暗想起“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可惜的是,我不是那个在城楼上“挑达” 的人。

站在城墙的这头,向西边望去,正好可以看见夕阳。

在这座古老的小城里,我能听见各种声音,却遇不到熟悉的人。

还记得,当我踏上第一块古旧的石板,眼泪就已在眼底打转了。

猜你喜欢
米苏碧螺春城墙
苏州碧螺春上市 产量同比增长超20%
吴都碧螺春 一嫩三鲜回甘浓
女真人修筑的城墙
残破的城墙
650岁的南京城墙申遗进行中
也说碧螺春
鉴别碧螺春茶的真假
爱情形而上文
店主,有快递
城墙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