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探析

2013-04-29 01:50王俊平
广西教育·C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旅游业课程体系

【摘 要】在阐述课程及课程体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业的特点,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计、课堂教学和评价机制五个方面提出地方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关键词】地方院校 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047-03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教育在各院校蓬勃发展。然而由于起步较晚,旅游教育滞后于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这在地方院校中的表现尤为突出。课程体系一般由课程的目标、内容、设置和评价等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构成,它们组合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统一体。课程体系可划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相互关联的层次。宏观上的课程体系即为专业设置,具体来说即指学科和专业,比如旅游管理专业;中观角度的课程体系则是指某一专业的课程体系,如旅游管理专业中酒店管理、旅行社经营管理等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问题;微观方面则为教材体系,比如旅游学概论课程中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等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旅游业是应用性极强的产业,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结合旅游业特征和国际国内形势,在权变中求发展。

一、旅游业的特点

与其他专业相比,旅游专业更具有综合性、涉外性、敏感性以及行业指向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和原则。

(一)综合性。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几个环节,涉及为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相关行业和部门。据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统计分析,直接和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的行业部门达30余个,涉及108个不同门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供给的综合性。旅游供给是满足游客的多种需要,这就要求旅游业与其他行业共同完成旅游服务与管理。二是从旅游产品的角度来看,旅游经营者向旅游者提供的不仅是某种单项旅游产品,更多的是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多项服务项目的综合体。三是旅游业涉及的部门包括直接部门和间接部门。旅游业的综合性体现在旅游从业人员身上就要求他们博闻多识,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即为通才型人才。

(二)涉外性。旅游业是一种跨地区、跨国界的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具有明显的外向性或涉外性。涉外性既体现在大量国内旅游活动方面,国内旅游活动主要是跨区域性。更重要的是跨国界的繁多的交往活动。旅游业的涉外性是由旅游活动中人们寻求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产生的。从一个地区来说,既要接待来自国内其他地区的游客,也要接待来自不同国家的客人。旅游业的涉外性体现在课程体系中要注重不同国家的语言交流,主要是要通过多种方式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深厚多彩的文化内涵。

(三)敏感性。旅游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产业。社会各种因素的变化都会对旅游业产生迅速的影响。

1.旅游业外部环境的波动导致旅游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例如:自然因素中的地震、气候反常、疾病;经济因素中的经济危机;政治因素中的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社会因素中的战争及恐怖活动等都会导致旅游业的停滞。

2.各相关产业的变化会导致旅游业发生相关变化。旅游需求具有较大的弹性,旅游业及其相关的直接企业与间接产业某一个节点上任何一个细小要素的变化均会导致旅游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我国近几年旅游交通铁路运输不断提速,缩短了目的地与客源地之间的时间距离、游客的心理距离,最终导致原来因为交通问题而造成旅游时间不足的大量游客如今可以自如地前往自己喜爱的目的地,由此带来旅游业服务系统中的旅游宾馆、旅游目的地游客所需服务企业部门的繁忙。旅游业的敏感性特征要求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权变能力以及开放系统。

(四)行业指向性。旅游业一方面具有综合性特征,另一方面也有极强的行业指向性,是综合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产业。具体来说,旅游业是以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以及旅游行政单位和外事接待单位为核心的综合性产业。因此,高等院校的旅游教育在强调厚基础、强能力的宽泛教育的同时,更加要注重旅游业独有的特性,尤其对旅游产品与服务的不可存储性、生产和消费的同步性、涉外性以及极度敏感性等特性备加关注。

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认知)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

1.认知目标。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学科知识。可简单地分为三个层次:记忆、理解、运用。记忆是指学生对知识的储存和回忆;理解是指学生对课文意义的建构,学生能用与课文的表达方式不同的方式(自己的方式)表达课文的意义;运用是指学生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相似或不同的情境中。

2.过程与方法目标。主要是发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方法)。最基本的学习策略有三个:粗加工、精加工、深加工。粗加工策略是指对知识进行重复记忆,一遍遍地诵读、抄写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长时间地记忆知识。精加工策略是指对知识补充细节、解释意义、举出例子、作小结或使之与有关的观念形成联想等。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知识的提取提供更多的途径,增强学习和记忆效果。例如:“考拉”一词,由于它是两个汉字组成的无意义词汇,我们只能采取机械的方法进行记忆。如果有人告诉你,这是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动物名称,记住它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如果你能看到关于考拉的体形特征、生活习性等录像,则有可能深深地记住考拉是什么。关于某一事物的信息越多,我们对它回忆也更容易。深加工策略是指找出知识之间的层次结构关系,以帮助记忆和理解。如列提纲、画结构图、进行纵向梳理、横向比较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是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这一目标也可分为三个层次:接受、反应、生成。接受是指学生对某一观点或事物表现出宽容的态度,不拒绝接受有关信息,但不因此改变自己的行为;反应是指学生越来越表现出一种积极态度,不仅接受了有关信息,并表示愿意采取相应行为,但实际上这种行为并没有出现;生成是指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出来,表现出比课文、教师更多的情感,并因此积极采取相应的行动。

旅游业是新兴产业,旅游教育在国内经历的时间短暂,很多理论还不很成熟。旅游业本身具有很不确定性,使得旅游教育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诸多地方院校的旅游专业教育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特色,不能一味照抄照搬或者是保持传统做法不变。目标的确定在整个旅游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方院校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走极端,要么以高职高专为标准,强调实践轻视理论基础;要么以研究型大学为蓝本,追求精英教育。地方性本科院校要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站稳脚跟有一席立足之地的关键是准确定位,明确目标。通过对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的调查,结合旅游业的特点以及目前国内国际形势,教育部2011年修改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作出了明确规定。针对这一目标,将地方院校旅游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掌握旅游专业和相关专业管理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通晓国际市场旅游行业营销与管理的惯例和规则;具备创造性与开拓性思维,形成卓越的分析、判断和执行能力。力争经过4年的学习,将学生培养成为现代模式下的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高层次应用型管理人才。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课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传统观点认为,教学内容就是教材所展现的内容。事实上并不是这么简单。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础。而目前教材具有极强的滞后性。相对于紧跟时代的旅游业,教材仅仅只能作为展现基本理论的平台之一。

泰勒认为“教育的基本手段是为了提高学习经验,而不是向学生展示的各种事物”。这种观点认为决定教育质量的不是教材本身而是学生。学生是活的教材,应针对学生的需要及其实际要求,把相关的理论通过适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构建各种场景。当然,这就加大了教材编著和教师教学的难度。通过对旅游专业在校学生的访谈、毕业生的跟踪以及对旅游业从业人员高流失率的分析,笔者认为目前地方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学内容应以相关教材为基础,突出实用性特点,强调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采用各种方式将教学内容加以展示。

(三)课程设计。通常来说,课程设计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其一,宏观层次。该层次以学科为中心,通过一个专业的设立或改革需要进行课程设计。这一层次承担着确定课程宏观结构的任务。其设计主体一般为国家,这一点在中国尤为明显。其二,中观层次。这一层次在宏观层次的基础上,将宏观层次包含的内容具体化。其三,微观层次。该层次是以课堂为中心,将宏观和中观确定的课程内容具体化,往往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实现其目标,以教学计划、教案等为表现形式。

地方院校在旅游专业课程设计方面主要存在教师自身和教学条件两方面的不足。旅游教育发展历程短暂,部分学校的该专业附属于其他专业,教师带有很多自身专业的痕迹。由于旅游专业具有极强的实用性特征,表现在课程设计上就对实践型教师提出了需要。但是,由于学校体制的制约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旅游专业的实践型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大打折扣。目前大多数学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旅游专业教学仍然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条件落后或者实验室不能名至实归,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无论如何,旅游专业的课程设计在遵循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和旅游业自身特点的基础上,依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地方院校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和社会需要的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拓展课程。在这三大模块中注重各模块之间的逻辑性和跨学科的广度。

(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解决“how to do”的问题。传统观点认为,课程的实施应当忠于原计划,当实施者执行了规定的课程内容,取得预期成果,实施就被认为成功,课程被执行的程度越高,实施的效果越好。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照本宣科,缺乏互动,不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导致僵化和教条。旅游专业具有较强的社会性,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变化的。因此,该专业课程的实施是由教师、学生及社会共同完成的。教师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和对课程的了解,对课程做出整体规划。学生则要在教师的指引下与社会充分接触,配合教师构建各种场景。最核心的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要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共同开发创造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让教师和学生能感受到课程实施的乐趣。

(五)评价机制。评价机制属于控制的范畴,是对照课程设计的目标、实施的方法、实施的步骤等,与实际成效性比较多得的结果。“评价机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教育过程(校内)计划于组织的判断(决策)和学生成绩(学生的学习成果)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多地方院校的课程评价体系过于单薄。课程评价至少包括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的内容,而不是单单学生考试而已。从目前部分地方院校来看,课程评价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尤其是对于相关管理部门和教师的评价要落到实处。针对旅游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亟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让校内和校外的实习实践基地真正发挥其应该的作用。

总之,地方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应在充分调查市场的情况下,与社会零距离,遵循旅游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把握旅游管理学科的逻辑性,五要素齐头并进,突出地方院校的优势与特色。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百科全书[M].北京: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2]胡弼成.高等学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K].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5]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教育厅教改课题(2011JGA121);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1C0111);贺州学院重点学科:旅游管理学(2011ZDJSXK03)

【作者简介】王俊平(1974- ),女,湖北宜昌人,贺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南岭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硕士。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旅游业课程体系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旅游业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