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协会、企业参与构建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2013-04-29 00:44伍宁
广西教育·C版 2013年7期
关键词:行业协会高职院校企业

伍宁

【摘 要】探讨行业协会、企业参与构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基本框架和途径,分析当前影响行业协会、企业参与的几个问题,提出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依托行业服务企业等对策。

【关键词】行业协会 企业 高职院校

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0010-03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发展之路。随着校企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深入,一些问题日益突显,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不能满足企业所需、高职院校不能有效监控学生的实习质量等。在此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已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也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与努力。

行业协会是一种民间性的社会团体。它制定各类行业标准,规范市场秩序,是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行业协会能系统地反映出整个行业的发展及对人才的需求形势。而企业正是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者,是高职院校教育成果的“消费者”,企业更清楚自己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本文将探讨行业协会、企业如何参与构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行业协会、企业参与构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

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主体有行业、企业的参与,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整个教育体系的健全与完善。

(一)行业协会、企业定义的标准更客观、公正。高等职业教育的成果是为社会、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但是人才质量的标准不是由高职院校来界定的,而是由企业——人才的需求者来判断和评价的。行业协会是同行业的各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为了谋取和增进自身的共同利益而组织起来的一种民间性、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是一种民间性组织,它们不属于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本行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调、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协调,制定行业规划与行业标准,对本行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发布结果。正是由于行业的这种“中间性”、“权威性”及企业的真实需求,由行业协会、企业对人才标准、教学质量标准、职业素质标准等进行定义则更客观。这不仅可解决一直以来教学评价主体单一的问题,还能促进教学评价的科学化、客观化。

(二)行业协会、企业参与构建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会更适应社会需求。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就是它们的产品,而企业则是高等职业教育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自己更清楚。如果行业协会、企业没有参与构建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或者参与度不高,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会出现弱环甚至断环,无法对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毕业生质量与社会需求产生偏差。通过对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标准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综观当前职业教育质量现状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问题遍布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施、实习监控、教学评价等方面。

例如,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特别是理论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沿袭了本科院校的传统,是本科课程的缩减版,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在专业技能上的要求。又如,教学评价不科学、不合理,评价指标缺乏客观性,评价过程中主观因素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达到科学化、客观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有些教师甚至没有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再如,就业信息反馈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很多学校对信息反馈并不重视,没有真正发挥信息反馈的作用,导致有些教师仅仅是收集毕业生和聘用企业填写信息反馈表,对反馈信息不进行加工、消化,以致毕业信息反馈流于形式,其评价、反馈、纠正、提高的作用没有得以实现。

许多高职院校对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教学质量不能有效的监控,特别是对顶岗实践教学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保障。多数高职院校非常重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文件、教学次序、教师教学活动的监控等方面,而对课程设置、学生学习情况、顶岗实践、实习等方面的监控较松弛;对学生考核的形式比较重视,而对考核的实质较忽视,特别是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考核较少。

二、行业协会、企业参与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行业协会、企业、学校合作,共同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首先从人才培养目标入手,共同研究并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包括教学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基于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标准,对教学过程的各环节进行监控,对教学过程与结果开展多元化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进行反馈,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的、不断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其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三、行业协会、企业参与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应以符合社会、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为目标,以培养职业能力及其相关知识为标准,建立由政府统筹、行业协会企业深度合作、学校自我管理的多元化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一)兼容职业标准,参与制订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为了实现毕业生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导向性和针对性,制订人才质量标准时要融合本专业国家或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考试的标准,引入行业、企业管理规程和技术规范,结合各个专业面向的行业企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具体确定其范畴和内涵。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标准是“双证书”标准,即要求毕业生在毕业时能同时获得所学专业的毕业证书和相应专业的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标准,其内涵是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以基本能力素质、职业基本技能两个部分组成为主,前者包括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后者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些甚至还提出了拓展知识及拓展能力。可兼容职业标准,对“双证书”标准的内涵加以升华。

(二)建立教学过程监控体系。在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各个环节中,教学过程监控是最关键的。教学过程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在行业协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过程中,对教学过程监控的参与才是最关键的。

建立教学过程监控体系,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需求为核心,根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建立教学过程管理标准,重点加强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与监控体制。加强对实训、实习环节监控的同时,还要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制度,明确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各自的权力和责任;还要制订实训、顶岗实习计划,内容包括:实习教学所要达到的总目标、各实习环节、课题内容、形式、程序、时间分配、实习岗位、考核要求及方式方法等,编制顶岗实习指导书,加强岗前培训和教育。

企业掌握着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也就是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则要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来完成。若没有行业协会、企业的参与,课程的设置与实施及实训、实习环节的质量就会与企业的要求有偏差。行业协会和企业对于教学过程的参与应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训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实践课的设计和参与、对实践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与监控、课程考核的形式及内容、学生的职业素质标准等。我们可以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先进经验,“双元制”模式其本质上是行业协会与企业主导下的优秀技术人才培养机制,职业学校的教育紧紧地围绕企业开展教学。“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以企业培训为主,在企业中的实践和在职业学校中的理论教学密切结合,理论课程的设计是以职业需求为核心,行业协会则是该模式中企业部分的具体策划者和管理者,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主管部门。

(三)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高职院校进行教育评价,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关于教育评价,美国著名的教育评价学者斯皮尔伯格就说过一句非常精辟的话:“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职业教育提供的职业教育产品和教学服务,培养的是内化于人身上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而实施教学质量保障的核心是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实施教学,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引入学生、老师、督导、行业协会、用人单位、家长等评价主体,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展开评价。特别是要及时获取行业协会、企业和毕业生的评价,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制度。将多方评议结果及企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体系自身的不断修正。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中要把行业协会、企业作为核心的评价主体,才能使人才培养质量达到社会的需要,使培养目标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另外,为使这一机制能切实发挥作用,除了将学历证书的发放与国家认可的技能证书的获取结合在一起外,还要对从事这些课程教学的教师工作的评价赋予量化标准。

(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毕业生的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能直接反映高职院校教育的成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行业、企业参与的途径有如下几种:一是与高职院校共建有效的就业信息平台,增加学生就业机会;二是行业、企业进入校园开展就业指导,让学生在毕业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与就业准备;三是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广订单班、订单系等形式,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四、当前影响行业协会、企业参与的几个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一)问题

1.国家相关支持政策不完善。政府已经认识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为了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陆续出台了一些支持性政策,如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从七个方面对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意见;《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有关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及《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支付学生实习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对企业支付高等院校实习生报酬准予在税前扣除等。但是在校企合作中,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利、义务尚未有相关法律法规有效地规范和保障。

2.行业协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国人对职业教育一直存在偏见,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大力发展,当前的社会环境仍然缺乏参与职业教育的传统与理念,行业协会在校企合作中没有担当起策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况且我国大多数行业协会、企业往往只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另外,就接纳学生实习而言,大多数企业认为不仅会增加人力成本、降低生产效率,例如学生的不规范操作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安排高技能员工进行实习指导等,而且还会产生一系列的管理问题,比如学生日常的生活管理问题、安全问题。并且,中小企业往往资金缺乏或规模较小,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的能力有限。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或缺乏兴趣,这必然会影响校企合作的质量。如何吸引行业协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这仍然是困扰高职院校的一大难题。

(二)改进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借鉴发达国家政府推动校企合作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要从立法上保障行业协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一些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但是,整个政策体系不完整,一些主要问题尚缺乏政策法规的规范和保证,特别是尚未颁布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涉及高职的内容又非常少,且相关政策多为宏观层面的指导思想、目标或者原则,内容笼统、措施滞后,缺乏可操作性和执行力。因此,与时俱进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根本任务、管理体制、经费投入机制、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质量评价、职业培训、人事管理制度、行业协会参与、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作出详细、完整、系统、明确的规定,确实是实行依法治教,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之必需,可为行业、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

2.依托行业,服务企业。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应吸引行业协会、企业参与进来并保持校企长久合作、稳固的关系。为此,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校企合作双向互动合作的机制,其内涵包括:一是建立、保持与行业协会、企业的密切关系;二是与行业协会、企业共同组建管理协调机构,保证校企之间沟通的畅通,及时协调处理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是高职院校需要充分考虑企业运营中效益与成本的问题,站在企业的角度计算和比较参与高职教育的成本与市场化招聘的成本,若参与成本过高,企业很难向高职院校敞开合作的大门。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的成果要能为企业所用,而面对不断发展的社会,高职院校只有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获得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认可,实现学生的充分就业。当然,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要以加强自身的管理为主,但行业、企业对其质量保障体系的参与则可以使其教育质量的提高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柳拯.关于社会工作行业协会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社会工作,2011(10)

[2]谈黎红,赵艳丹.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

[3]崔艳丽.论我国行业协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D].长春:吉林大学,2005

[4]祝士明.高职教育专业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5]刘红慧.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作者简介】伍 宁(1979- ),女,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会计师,硕士。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行业协会高职院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河北省保险中介行业协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广东省铸造行业协会十周年会庆暨第四届理事会就职典礼成功举行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